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是用脚写的。”这是在全世界新闻同行中广泛流传的一句至理名言。有一个记者,用他采写的震动了全世界的一本书,为这句至理名言做了最好的诠释。这个记者就是美国的埃德加·斯诺,这本书就是《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近年来首部以记者为主人公的长篇报告文学《原野新闻生涯纪事》,今年7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读者中,尤其在新闻界和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欣然作序,对这本书给予高度评价。称赞这本书,“在三秦大地第一次将一位记者、一位一辈子为他人做嫁衣的人,着锦衣玉带,戴凤冠霞帔,隆重而又隆重地抬上了花轿。这不但体现了社会公正,也着实给纪实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知识与趣味     
《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访问延安后所写系列通讯。他是第一个访问延安的外国记者,这本书也就是第一本冲破国民党封锁、传向世界的延安实录。 它的中译本出版于1938年2月的上海“孤岛”时期,是由胡愈之主持的“复社”印行的。说到这本书出版,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插曲。当时胡愈之与中  相似文献   

4.
采访汽车行业的记者,或者汽车媒体的记者,统称“汽车记者”。上海的“汽车记者”颜光明新近出书了——他的作品集《轮上风流》。这本书里有些文章虽然过去在报刊上零星看到  相似文献   

5.
印象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明星”不比现在少。那时他们都叫“文艺工作者”,还没有自称是甚么“家”的。采访他们的记者不多,他们也不跟记者吵架、耍大牌,更没有动不动就跟记者打官司的。采访他们,跟采访别的人物,感觉上没啥区别。那时我在记者站,整天往县里跑。就在县里,我还“碰”上并采访过几个影视“大明星”。我采访方舒,是在一个县剧院经理的单身宿舍里。那时方舒正跟一个歌舞团在这家剧院演出,我想采访她,就跟剧院经理说了,经理去问方舒,方舒一口就答应了。在那间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我们一共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方舒已经很红了,刚拍了…  相似文献   

6.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勤奋的书,也是一本思考的书,智慧的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业务的书,也是一本学术的书,做人的书。新闻界的朋友们出版过许多书籍,而像《记者心语》这样的书,还不多见。它不是一般的作品集,不是记者采写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新闻学著作,而是作者在实践中“理性化感悟”的集锦。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老记者,我阅读这本书,有一种亲切之感,好像是同行、朋友之间在谈心。作者的许多心得,引起了我的同感,给了我不少启迪。近几年来,我反复强调重视“观念”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原因,就…  相似文献   

7.
今年12月7日是日军偷袭美国夏威夷珍珠港海军基地、把美国卷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珍珠港事件”52周年纪念日。两年前,当年合众社驻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分社经理的弗兰克·特里梅因作为第一个报道这一历史性事件的记者,在“珍珠港事件”50周年之际撰文回忆了当时的报道经历。  相似文献   

8.
我总认为真正的记者应该具备一种特别的品质,这里不是指敬业精神,也不是指责任感,因为敬业精神、责任感不单是记者应该具有的品质。那么这种品质到底是什么呢?一时也说不清。 最近偶然在一本书上看到美国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一句话:“一个记者倘若不是‘好事之徒’,那不如干脆改行去搞成本会计。”这才如茅塞顿  相似文献   

9.
《世象微言》(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是晏乐安同志出版的第三本书。他的第一本书是《一个记者的理论与实践》.出版于1994年。第H本书《给“上帝”送去温暖》(通讯选),出版于1996年。作为一个四十刚出头的年轻人,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就出版了60余万字的新闻作品,足见其专业知识、专业水平、专业能力的丰厚。如果说《一个记者的理论与实践)},是晏乐安步入新闻专业理论阶梯的话,那么,《世象微言)}(以下简称《微言》)则标志着他攀上了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又一个制高点。他写的这本书是报纸言论集(也称新闻评论),不论是思想深度,理…  相似文献   

10.
以此为题写这篇文章,是由我出的一本书想到的。这本书名为《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1998年7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选辑在书中的78篇文章,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新闻写作的经验教训。新华出版社、中国新闻书店在向读者介绍这本书时写道:“本书与已经出版的诸多专门谈写作之类的书相比,别有独到之处:既有见报稿,又有原稿和评析,读者可以从两稿对比中研究、探讨新闻写作之功和编辑运斧2道……。”引用这段话,并无“王婆卖瓜”之意,而是想以此说明,这本书可以为记者、通讯员总结自己写新闻的经验教训提供参考和借鉴。从编…  相似文献   

11.
本书作者(《解放日报》编委、文艺部主任吴芝麟——编者)也算一位老记者了。我和他相熟已久。他希望我能为本书写篇序,但也未要求细评书稿,“随便说点自己想说的话头就成”。我感谢他给我这种自由。确实,序无定格,如果书的内容是系统而深致的,序言自然以评介、阐释为好,如果书稿是一种涉足宽散的自由文体,那么序言也不妨自我放松一下,找个话题参加闲谈,凑个热闹。本书的书名《记者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挺好的话题。它使我想起记者文学在现代文化结构中的特殊职能。我听说的“记者文学”并不是一种特别的体裁样式,而是指一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圈里,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有个流传甚广的绰号——“唐老鸭”。《我从战场上归来》和《我钻进了金字塔》两本书详细记述了他的传奇经历。和许许多多读过这两本书的人一样,我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英雄记者。 踏着去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我如约到了“唐老鸭”的家。他一米八几的个头,背稍稍有些驼,架副眼镜,乐呵呵的,很是憨厚。我与他相距如此地近—— 这就是“唐老鸭”? 记者哲学——忘了卡帕是谁 进入“唐老鸭”的家,我就开始在能看见的空间里到处寻找卡帕的照片。  相似文献   

13.
“赤子情深”系百姓打开明洲先生的作品集《赤子情》,农民工、环卫工、“抓贼个体户”、“鸡会长”、“西瓜王”……却扑面而来。这本书,正如编者在封面所“广告”的:“百姓记者,写给百姓的书。”读罢此书,感觉诚如斯言。为名人立传,自己可以沾光;给权贵鼓吹,还可得点好处,而要  相似文献   

14.
记者的使命     
纪希晨 《新闻界》2001,(4):23-23,25
本文是纪希晨《史无前例的年代》一书的序,标题是编者加的。纪希晨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记者,为写本书他花费了十年的心血。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纪希晨同志在“文革”期间有机会目击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粉碎“四人帮”后,他采访了包括叶剑英、谭震林、徐向前、聂荣臻、华国锋等在内的许多当事人,又因参加审判“两案”采访,接触了大量的文件档案。纪希晨同志以一个党和人民的记者的使命感,真实地记录下那段“史无前例”的岁月。纪希晨同志说得好:“遗忘历史的民族必然丧失前途”。这段历史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们要牢牢记取。我们选登这篇序言的目的也在此。  相似文献   

15.
记者的廉洁     
据说,有一位企业经理在请记者吃饭后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记者的价值不就是一顿饭加一瓶啤酒吗!”听了这话,任何一位尊重自己声誉的记者都会感到愤慨,因为它有辱于新闻记者这一崇高而光荣的社会职业。但是回过头来,再看看记者队伍中某些人的行为,就不能不对这一污辱之言认真反思,想一想此话的撞击点是什么!应该感谢这位经理对该记者践踏职业道理准则所作的毫不留情的揭露,同时也向每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记者化兵)世界著名管理咨询大师肯·布兰佳来到中国,出席商学院经理社区论坛并发表演讲,阐释《别把你的顾客丢了》这本书的管理思想,即在伟大的公司里面,服务型领导如何通过四个关键步骤实现宏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记者化兵)继《交锋》之后,政论家马立诚潜心两年,参考上百本书籍,推出《大突破:新中国私营经济风云录》。在世界阅读日前夕召开的新书发布会上,马立诚认为“许多私营经济企业家并不了解新中国建立到现在的发展历史,希望关心中国改革,关心中国私营经济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这本书用大量确凿的史实,记录了中国私营经济最近几十年兴衰、发展的历史,记录了围绕私营经济的理论的演变与突破,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对私营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发展,记录了私营经济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记者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摆放在“经济”类…  相似文献   

18.
笔者是个半路出家的记者,当年决定人记者这一行,是因为受一本书的影响,这本书就是新闻记者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由此,笔者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新闻的生命力来自基层,要成为范长江那样的记者并不难。  相似文献   

19.
记者的廉洁     
据说,有一位企业经理在请记者吃饭后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记者的价值不就是一顿饭加一瓶啤酒吗!”听了这话,任何一位有自尊心的记者都会愤慨的,因为它有辱于新闻记者这一崇高而光荣的社会职业。但是回过头来,再看看记者队伍中某些人的行为,就不能不对这一污辱之辞认真反思,想一想此话的目击点是什么!应该感谢这位经理对该记者践踏职业道德准则所作的毫不留情的揭露,同时也向每个新闻记者猛击一掌,告诉他:请你注意廉洁!  相似文献   

20.
萧乾著《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二战期间,萧乾先生先作为香港《大公报》兼职特派员,后为战地记者,曾在欧洲战场逗留了七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收集了作者五十多年来所写的战地报道和回忆文章数十篇,其中包括“回顾与反思”、“现场报道”、“旧地重游”、“跑江湖采访人生”四个部分。一九八五年萧乾先生发表在《北京晚报》副刊的一组《欧战杂忆》(十篇)也被收在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