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哲学史上,休谟的怀疑论被划分到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阵营。但深究其思想,对哲学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即便对当今社会,也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休谟怀疑论产生的时代背景,阐述其主要内容,重点从历史价值、当代价值两部分来揭示休谟怀疑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当代哲学家对怀疑论的两种态度立场鲜明,一方认为怀疑论问题已经过时了,另一方则认为怀疑论不仅没有过时,且仍在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家Cavell持后一种观点。他从怀疑论的问题出发,展开对标准问题的探讨。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人类理解的限度和实践的限度,这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各种类型的怀疑论本质上包含这样一个共同的观点:我们没有知识.同样,休谟的怀疑论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缺乏知识.但是,体谟虽然否认我们拥有排除怀疑的确定性意义上的知识,却并不否认我们拥有后来所称的“得到辩护的真实信念”这种意义的知识.休谟的知识观由此可以称作知识二重性论题.这种知识的区分虽然预示人们所熟悉的分析与综合的二分,但同时也暗示蒯因后来对这种区分的攻击以及这种二分的消解.  相似文献   

4.
笛卡尔为了对抗经院哲学的盲目信仰主义和怀疑论提出了普遍怀疑方法。笛卡尔普遍怀疑方法的实质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怀疑。而非本体论意义上的怀疑。不过,笛卡尔对怀疑论的拒斥并不成功,相反却为怀疑论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可以说,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方法成为了怀疑论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模态认识论领域见证了模态怀疑论的复兴和模态经验论的崛起。前者宣称我们的模态辩护仅限于关于日常生活的陈述;后者宣称我们的模态辩护来自关于现实世界的经验研究。霍克(Peter Hawke)以两者为共同工作前提,提供了一套基于经验论的模态认知理论。进而,他构造了一个反休谟怀疑论的模态论证,并用该经验论的模态认知理论为其提供辩护。文章指出霍克的模态论证面临两难,该两难导致他对休谟怀疑论的攻击是失败的。进一步,文章解释了植根于这个两难背后的根源:霍克的基于经验论的模态认知理论辩护范围过窄。存在一些形而上学可能但非物理可能的命题,霍克的模态认知理论无法解释它们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当前人们对教科书知识的客观性有种种批评与责难。从正面来看,教科书知识的客观性是指:越是教科书知识越重视知识的客观性;学校教育的年段越低,教科书知识就越具有普遍性;强调教科书知识的客观性,并不会抹杀知识的主体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休谟是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怀疑论在当时理性泛滥的年代是一面异端的旗帜。本文就对休谟的怀疑论进行梳理,认识到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以及怀疑的巨大意义,同时休谟的怀疑论对教育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课程知识不能简单地作为一个客观的“事实”领域加以对待,它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无论是课程的选择、组织还是课程的实施、评价都是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构建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课程观是课程研究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塞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语境中发展出他特有的意义理论--言语行为意义论,强调意义作为意向性的一种派生形式.它以人们的言语活动为背景,密切联系言语活动参与者的意向和有关语境来探讨语言表达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在借鉴古典怀疑论的“悬置”(Epokhe)、“存疑”(Epoche)、“对立”(Antitheses)、“否定”(Negation)等方法论的前提下,展开对怀疑论的批判活动,清洗了“存疑”的观念和反驳了心理主义和相对主义。由此,建立了现象学这种现代意义的主体性哲学。从怀疑论和现象学的逻辑联系考察,它对于美学的启迪意义在于,消解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的本体论,接纳纯粹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并将想象和体验引申为美学的方法。由此诞生和以往美学不同的概余和话语.为美学研究开拓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们理性认识上思维方式的偏差,知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在现实中被人为地割裂。然而知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都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并不遵从非此即彼的原则。为此,我们要探求的知识观应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中间”描述。  相似文献   

12.
休谟无疑是十八世纪西方哲学的大师,也是经验论和怀疑论的代表性人物。对休谟经验论和怀疑论甚至自然主义的看法一直存在争论,笔者认为休谟的经验论是彻底的,原因在于休谟的经验论否认了一切实体,追溯到本原问题。而休谟的怀疑论是不彻底的,不单是怀疑的范围不彻底,其理论自身的矛盾就决定了它的不彻底性。而他提出的自然主义,确实一种温和的解决方法,但仍具有一定的缺陷。休谟问题的实质争议颇多,笔者认为因果关系和归纳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对联系可靠性的怀疑。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从“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本体论出发 ,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以及矛盾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在张载“一物两体”思想基础上 ,提出了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思想 ;在继承张载“动非自外”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析取论试图为受到“幻觉论证”挑战的朴素的实在论辩护,却在当代复兴了“坏论证”。论文立足于塞尔有关知觉意向性的观点,阐释原本旨在捍卫朴素的实在论的析取论何以滑向了颠倒的坏论证,进而说明塞尔的直接实在论是如何回应坏论证的。  相似文献   

15.
一种较为通行的观点认为,庄子在《齐物论》中谈到彼此是非的问题,是诡辩论和怀疑论。这种观点将"彼此"理解为"那一个事物、这一个事物",将"是非"理解为"正确、错误"。但这样来解释庄子有关的话语是不通的。庄子的"彼此"是指"当下不存在的事物、当下存在的事物","是非"是指"存在、不存在",这样来解释庄子的这段话,意思十分清楚:它不是怀疑论和诡辩论,而是充满了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由于当时希腊动荡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保持心灵的安宁成为皮浪的怀疑论和伊壁鸠鲁的快乐论共同的伦理目标,但是,作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虽然伦理目标相同,但达成这个目标的途径却大不相同,皮浪通过"悬置判断"也就是不做判断而达成,伊壁鸠鲁以其准则学和自然哲学为根据,达成他的伦理宗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地位以及要发挥对其它思潮的引领作用,决定了对其信仰之必要性。然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并没有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而削减,怀疑之滋生主要源于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关于“消灭私有制”和“两个必然”的重要论断与实践的巨大反差而产生的对前者的误读或质疑。只有将最终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统一、历史的观光和辩证的态度相结合才能真正从理论和历史两个维度回应上述质疑和由此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怀疑论。  相似文献   

18.
不确定性知识观及其教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知识观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有不同的影响。确定性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表达,其存在与意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具有真理性、客观性、普遍性和一元性等特征。在它的影响下,教学目的窄化成了知识的记忆,师生的主体性受到了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受到了阻滞。自19世纪以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发展证明,知识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知识观认为知识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真理性反映,其正确性是有条件的。它具有相对性、主观性、不完备性和多元性等特征。不确定性知识观为教师的教学创造、课程内容的创造和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矛盾观包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从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上看,邓小平更加突出同一性的作用;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上看,邓小平更加强调特殊性的意义;从矛盾及内在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上看,邓小平善于通过全面把握“两点”和“重点”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由于当时希腊动荡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保持心灵的安宁成为皮浪的怀疑论和伊壁鸠鲁的快乐论共同的伦理目标,但是,作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虽然伦理目标相同,但达成这个目标的途径却大不相同,皮浪通过“悬置判断”也就是不做判断而达成,伊壁鸠鲁以其准则学和自然哲学为根据,达成他的伦理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