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要创新必须有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健康个性.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讲的那样:要迎接科学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重要渠道.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徐茂群 《成才之路》2010,(36):28-28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深入地强化国民的创造意识,发展民族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杰出的创新型人才,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4.
—、引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否有活力的重要指标。创新也是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国家没有创新能力,就难有长足的发展;一个民族没有创新能力,将有可能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走创新之路,必须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1]。学校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摇篮,担负着为民族振兴、祖国强盛输送创新人才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王立士 《天中学刊》2001,16(5):115-116
江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 ,就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世纪国际竞争激烈 ,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而创新人才靠教育来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创新教育的内涵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教育 .它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 ,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 .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 ,它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 .所谓…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种富有极强生命力的发展,“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教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要想使我国跻身于现代化强国行列,必须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以高中化学教学为着力点,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民族的未来。教育.特别足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然而中学阶段只是对前人研究发现的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再现,不是去开拓创新未知的知识,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具有特殊的意义,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造。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强大的推动力和根本保障。正如江泽民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面深入地强化国民的创造意识。发展民族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杰出的创造型人才,是学校教育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性的人才是国家、社会、时代发展的必然和迫切需要。本文针对在化学教学中怎样实施创新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 ,是一个国家繁荣强大的推动力和根本保障。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面深入地强化国民的创造意识 ,发展民族的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培养杰出的创造型人才 ,是学校教育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在学校的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推行创造性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新课题 ,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仅结合自…  相似文献   

11.
张曙光 《考试周刊》2012,(39):154-155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和发展动力。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第三次全教会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化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教育必须转变那种防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旧观念、旧模式和旧制度。基础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基于化学课堂的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在创新教育氛围、创新教育思维、创新教育实践上全方位推进。  相似文献   

13.
展望未来社会,国际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竞争.人才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中国才能立于新世纪的强国之林.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先导",学生需"先行".化学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为教育是全社会创新的先导和基础,创新需要以创新人才为主体,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  相似文献   

15.
黄紫艳 《现代语文》2007,(9):101-1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停留在落后的局面。所以,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从哪里来?当然是靠教育!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目的再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事业兴旺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教育的核心,更是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和生存的源泉.要实现教育以人为本,必须树立创新教育观.只有这样,职业学校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中等职业专门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事业的需要. 没有创造力就没有活力,最终失去生存力.一个企业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无疑也如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展望未来社会,国际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竞争。人才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中国才能立于新世纪的强国之林。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先导”,学生需“先行”。化学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更要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前提。要拓宽求知范围,树立书本上有知识,书本外也有知识和能升学是人才,能适应生活、创造生活的人也是人才的人才观和教育观。以科学民…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一世纪,创新成了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诀窍.江泽民总书记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的高度来认识.”由此可见,创新是何其重要.创新的民族靠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是靠教育.所以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的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上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因此,在小学语言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下面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9.
民族的生存、发展呼唤着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主要是人的观念更新。新的观念的形成需要创新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等的支持和配合。现在举国上下已有统一的认识: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作为学校的教育创新是这次创新浪潮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创新人才。首先是思维观怎的创新,而数学思维是思维素质培养的核心。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数学思维学生个性化?如何突破教学上定势,努力更新学生的数学观念呢?  相似文献   

20.
余光炎 《考试周刊》2010,(14):89-89
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就是创新思维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创新对于民族、对于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关键靠教育。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教师在注重基础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今后成长为祖国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