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一学二问。"一般的人获取知识是从疑问开始的。因为有了疑问,才可见质疑发问的重要性。在我们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语文质疑能力,让其主动自觉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为重要。质疑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学生充分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针对性更强,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让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小学生天生就有一双智慧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学者陶行知说,做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光学不问,只做到一半;光问不学,也只是一半;又学又问,才是完整的学问。可见,“问”也是有学问的。教师通过何种方式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问的学问,使他们既善问又愿问还敢问呢?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中的"问"是师生信息、情感交流的主要渠道,更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关键。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获得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眼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做到善问、巧问,使问题具有科学性更有艺术性,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引领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问"才是学问之源,创新之本。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保护好儿童的这一天性,是使其善学求知的前提条件。学问即是要通过勤学好问而获得广博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习效能感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有效方法。学问既是静态的结果,又是动态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的过程,学问就是学"问"所期许并要达致的结果。要做真正的学问,首先应该摒弃学"答"模式,回归到学"问"之学问。从问中学才是学问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5.
学问,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可见,"问"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来推动教学,学生则利用课堂质疑,配以思考来进行学习。"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学生是通过问来学习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学生这种学习特点,给他们创设环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逐步"会问""巧问"。教师作为传授学问的引导者,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课堂质疑来进行学习,已成为新课标下教  相似文献   

6.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的"问"要能创设那种使学生感到"惊奇"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师的"问"不能引起学生的"思",那就等于自问,或者不如不问.教师的"问",不仅可以解决教学中某一个具体知识的问题,而且能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善教者,必善问.  相似文献   

7.
正现象分析:最近有幸听取好几堂优秀课,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每一堂课中,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他们总是忘掉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依然采取"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单向度信息传递方式教育学生,学生永远只会被牵着鼻子走路,没有自己的思想.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善问善答,更要重视鼓励和教会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让师生构成"学习共同体".但是我们的老师总是在课上问的多,学生回答的多,而在这些问题中更多的是让学生理解、认识和接受现有的知识.而对于引导学生对现有知识的再认识、更新与  相似文献   

8.
学问--颐名思义,就是既要会学,又要会问.光学不问,构不成完整的"学问"."问"是学的手段,"学"是问的目的.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构建了教师与学生的新型关系,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其中之一"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高中生也是如此,这就是要"问".在创新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求知的勇气,激发求知的兴趣,提高求知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发"问",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这说明会学习的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现代教育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等各种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华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非学问。"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太重要了。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学会自己阅读呢?  相似文献   

10.
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在十几年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  相似文献   

11.
<正>自从成为一名教师,我便一直担任班主任,多年的工作经验,使我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愈发深刻,在工作中也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更是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认可。在他们的眼里,似乎什么样的班、什么样的学生我都能管理好。在相互交流中他们问我能做到这些的秘诀是什么,仔细回想这些年的工作,我认为得益于两件"法宝":一是勤跑腿,二是善表扬。本文结合我去年的工作谈谈使用这两件"法宝"的一点体会。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去年学校  相似文献   

12.
正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培养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观念和创造力,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提问的艺术,从而问得美妙,问得开窍。唯如此,方能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才会让学生有"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进而有闪光的发现和独到的体验。善教者必善问;反之,不善问者亦便称不上善教。笔者以为,要想有效乃至高效地进行课堂提问,以下六个"度"是教学中必须加以注  相似文献   

13.
<正>新课的导入,新知识的学习、理解、训练巩固、总结提高是课堂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其中新课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首要的也是重要的一环。古人云:"善教育者,善导也。"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使学生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求学乐学"的氛围,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多年来,笔者根据教材内  相似文献   

14.
初中数学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学生学习其他理科课程的基础。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问"出学问、"导"出学问的教育理念,积极运用问题导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5.
孔子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问”是人们探究未知世界构建已然知识体系的重要途径。所谓“学问”,既“学”又“问”乃成就“学问”,只学不问的人,正如韩愈指出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成为两脚书橱而已。陶行知先生曾引用杜威的话说,教学生的法子,先要使他发生疑问,由此看来,“问”是教与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课堂教学现状却让人不无担忧。有的以学生的“学”冲淡了学生的“问”,有的以教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问”在求知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在课堂教学中凸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就难以落到实处。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问”何尝不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呢?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敢问、善问、乐问”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我们也常说: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而现在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提问越来越少。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问出精彩,让课堂充满活力?一、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问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自尊心愈加明显,羞耻心越来越强烈。学生不愿提出问题,是因为怕自己的提问、表达出现了错误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可能还会  相似文献   

17.
<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在我区推行的"研学后教"自主课堂里,教学就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问题要成为课堂的中心。因为,一个好的研学问题能紧紧地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研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更高效。为此,在备课时,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教材,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精心设疑,努力优化研学问题,有效地发挥研学问题所特有的路标作用。如何才能有效地设计研学问题呢?下面  相似文献   

18.
"提出问题能力"是科学探究的首要因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坚持人文关照,指导"学问"方法,创设"问学"情境,让学生学会自问、审问,会问、善问,敢问、乐问,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落实课改要求,这是本次调查给予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教学改革形势下,要求课堂教学模式必须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增强其创造性,实现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求知探索的转变,从根本上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一点,高中英语教师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很多学生会觉得高中英语难学,这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由初中升到高中  相似文献   

20.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我们在"授业"的同时,更应注重"传道"。因为这关系到孩子们成才之前能否先成人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为他们讲明利害,帮助其健康成长。然而,对于中学生,教师应该怎样与之沟通、交流,使其能够信任老师,接受老师,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这不能不说是一门学问。作为班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