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东元 《记者摇篮》2007,(7):126-126
一次,笔者与一电台记者同坐出租车外出采访,路上司机就兴致勃勃地对电台记者唠他们的直播、互动的节目内容,让我颇生感慨。的确,视听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  相似文献   

2.
郑健 《军事记者》2003,(10):24-25
所谓报纸与读者的需求互动,一方面指报纸应根据读者的需求,把握、调整新闻宣传,读者需要什么内容,就宣传什么内容,喜欢什么形式,就采用什么形式,而不是脱离读者,从主观愿望出发,搞一厢情愿;另一方面指报纸要通过新闻宣传,对读者发挥好舆论影响和引导作用,甚至吸引读者参与其中,提升读者的认识,从而达到团结、教育、激励读者的目的。互动才能夯实报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报纸宣传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办报的目的从来都是服务读者、影响读者,而不是为办报而办报。党委机关报更是如此。要服务和影响,就必须注重读者这个对象。对此,毛泽东同志有一…  相似文献   

3.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宣传工作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供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讲究新闻宣传艺术、提高宣传引导水平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4.
根据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也就是说,双向的社会互动,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但现在传媒界尤其是报业面临的一大困惑,恰恰是传播过程中这种“互动行为”的极端匮乏。互联网的普及,已经让人们看到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曙光。  相似文献   

5.
范玲 《今传媒》2005,(2):26-27
必读性,顾名思义,是指报纸具有的吸引读者不得不阅读的性质。它是新闻这个特殊商品经营消费市场的重要标志,标示着新闻信息已经具备了可供消费的价值含量。在报纸“打江山”的过程中,“可读性”和“耐读性”一直是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可读”也就意味着“可不读”,“耐看”也要有时间、有耐心看。面对如此激烈的报业竞争,只有让报纸真正成为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必读的,  相似文献   

6.
7.
8.
对于一份报纸而言,是新闻从业者占主导地位,还是读者占主导地位?在传统的办报模式下,报纸是由新闻从业者独立采编完成,然后由读者被动接受,这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因此新闻从业者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10.
版面是报纸的门面,是吸引读者阅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能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欲、购买欲,版面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报纸的竞争,也就是版面优势的竞争。新时期的报纸内容必然会以其丰富的元素和多元的内涵来反映时代精神,但是只有具备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高度艺术美的版面设计,才能与其高质量的报道内容实现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和统一,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相映生辉。  相似文献   

11.
有业内专家指出,在当今新闻媒体多样化、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下,报纸这一传统媒体有被市场边缘化的趋向。专家的这一观点绝不是危言耸听。虽然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单一的、灌输式的、缺乏与读者互动的宣传报道形式,是重要的原因之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报纸同城竞争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报业竞争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同质化倾向严重。当今同城报业的同质化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6.
17.
Z7岁的艾米·罗伊斯特是考克斯新闻报业公司旗下《每日镜报》的一位特写版编辑,《每日镜报》是一份面向格林维尔市民的报纸。格林维尔市旺盛的消费能力使罗伊斯特感觉到,年龄在18岁到2 4岁之间的人群中存在商机。于是,罗伊斯特开始向考克斯公司的每一个愿意听她诉说的人讲道,她认为公司应当办一份以青年人为传播对象的出版物。2002年5月,《搅拌器》诞生了。  相似文献   

18.
周洁 《新闻传播》2005,(4):26-27
编读互动是实现读者公共话语权的一个有效途径。一些报社的做法已经让我们看到这种悄然兴起的改变,即单一的读者来信被多样化的读者参与所代替。而让读者参与到报纸的编辑中来,从而获得更多的体验式满足,亦是报纸生存不可缺少之营养。因此开启一扇门,促进报纸的编读互动改革,是时下不可轻视之事。然而编读互动的意义还不至于此,在社会环境发生巨变的今天,  相似文献   

19.
20.
袁睿 《图书馆学刊》2009,31(8):70-72
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与读者互动的新变化,指出了图书馆与读者开展互动的作用,就图书馆与读者进行互动的内容及其方式进行了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