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惩罚古已有之,已表明了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当前,对教育惩罚的质疑和非难,无疑是对教育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正当性的质疑。教育惩罚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它的存在有它自身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教育惩罚不是达成其他目标的工具,它是一种个性限度内的惩罚,应该使它融入教育的终极使命.迪尔凯姆认为社会性是个性的本源,个性不是先验的存在和权利,个性是道德的个性.纪律精神、对社会的依恋和自主性是个性的基本要素.教育惩罚是一种道德惩罚,是对道德违犯者的一种谴责性表达,并对遭破坏的道德权威加以复原.迪尔凯姆认为教育应该远离体罚,惩罚不应针对学业失败,应该发挥惩罚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实际上是道德教育两种不同的追求.它们之间的不同表现在于:正当性追求尊重个体的道德自由权;有效性追求促使个体社会化。尊重个体道德自由权是道德教育的正当性追求.促使个体社会化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追求。前者从个人出发.后者从社会和国家出发.二者虽然有可能统一.但时常会发生冲突。在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之间寻求平衡.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尊重道德教育的正当性追求可以有效提高道德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4.
所谓道德惩罚,就是社会对那些践踏道德规范、不顾道义谴责、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极坏影响、而其行为又未能触犯法律的行为主体给予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制裁即经济利益上的处罚和道德意识上的批评,以此引导和教育行为主体及社会广大成员实现由恶向善、由罪恶向德性的转化。道德惩罚既是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规则经济的需要,也是这种经济体制下个体道德生长的外部动力。在现实中道德惩罚有其特殊的适用范围;同时也必须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和制度行政机制,以便真正发挥其在道德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当性就是在道德上被证成。由于波普坚持事实与价值两分的"二元论",波普"开放社会"的证成性就成为问题,即不能以设定某种外在目的的方式来论证"开放社会"的合理。波普"开放社会"理论是其批判理性主义在社会政治领域的逻辑引申,并以非道德评价的方式来论证"开放社会"的正当性。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的实质依然是信仰,"开放社会"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选择的结果,波普论证"开放社会"的正当性也只能诉诸外在的目的与自身的效用,这就意味着被其所批判的功利主义的"效果原则"依然构成波普"开放社会"的正当性依据。  相似文献   

6.
当我们对教育惩罚本质内涵进行探求时会发现,教育惩罚是借惩罚的手段来行教育之便,其作为教育性的管理手段是合道义、合道德的,具有天然的正当性。但其本身又是带有强制性的。这一强制性与时下保护人权、学生中心、赏识教育思想观念的盛行相抵触。除此之外,不当的教育惩罚实践引发的诸多恶果等都在不断地消解教育惩罚存在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育惩罚的异化、教育法律对教育惩罚的忽视、社会舆论对教育惩罚的施压、赏识教育对教育惩罚的否定。因此,为了保证教育惩罚不逾越自身的正当范畴,就必须在实践中遵循其自身的存在逻辑,重构教育惩罚的精神内核并辅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提升教育惩罚实施主体与外部社会舆论的理性素养,避免教育惩罚权的滥用,实现正当教育惩罚在实践上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彼得斯认为惩罚有三个标准:一是有意地施以痛苦;二是由处于权威者施以;三是惩罚必须是受罚者因破坏规则而接受的后果。他强调,惩罚的“正当性”主要在于维持正常的教育和教学秩序;惩罚应体现平等性;惩罚形式应当体现适当性;惩罚应当慎用。其思想给予我们的启示:教育中的惩罚与社会中的惩罚有着根本的区别;惩罚是维护教学秩序和学校纪律必不可少的措施;学校教育中的惩罚造成的“痛苦”应当是非肉体痛苦;学校教育中应当尽可能避免使用惩罚手段。  相似文献   

8.
在道德缺失的后现代境况下,麦金太尔提倡回归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是提升个体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一种艰难而高尚的选择。德性伦理可以将个人和群体引向终极的善,但当下仍不能放松规范伦理的建设,因为规范伦理可以保证行为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9.
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应当被应用于道德教育层面。涂尔干从社会学角度入手,指出惩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目的在于帮助培养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尊重之感。只有采取说理的方式,能够引发儿童的道德羞耻感的惩罚才会对儿童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尽管饱受争议,惩罚作为一种对被惩戒者违反纪律和规范行为的教育训诫手段仍被广泛运用于学校教育中。惩罚的心理学依据主要源自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实验研究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经典实验研究是支持惩罚合理性的心理学基础。惩罚时应遵循保留原则、及时性原则、正当性原则和最低伤害原则。应避免和防止无效和不当惩罚。最后提出了关于教师实施有效惩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见义勇为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利益需求,是必须保有和发展的一种社会关系。而今却出现道德实践滑坡,原因既有社会的、制度的,也有观念道德的。解决的办法是使见义勇为道德法律化,即,对作为行为给予切实可行的鼓励与保护;而对不作为行为予以相应的惩罚。  相似文献   

12.
在道德缺失的后现代境况下。麦金太尔提倡回归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是提升个体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一种艰难而高尚的选择。德性伦理可以将个人和群体引向终极的善,但当下仍不能放松规范伦理的建设,因为规范伦理可以保证行为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3.
教育惩罚可以帮助违纪学生重新树立起对纪律的敬畏感,从而自觉遵守规范、节制行为,逐步成为社会所预期的、积极的社会成员。然而,当前我国教育惩罚存在两种误区:“放弃惩罚”和“惩罚不当”。教育惩罚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者在运用惩罚时背离了纪律精神,具体表现为:教师对惩罚规则的疏离、教师对道德权威的感受力不足、教师节制欲望的能力过低。有效诊疗教育惩罚的问题,帮助违纪学生养成自主健全的纪律精神,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树立合理有度的教师权威为前提、以教育违纪学生为惩罚的根本目的、以激起学生的羞愧感为情感基点裁定惩罚标准。  相似文献   

14.
由于施罚者对教育惩罚本质的错误认识或对惩罚方式把握不当等原因,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实施的教育惩罚存在着"胡乱罚"和"不敢罚"两种极端现象。从道德发展、惩罚方式、社会背景、学校管理及学生家长要求等五个方面深刻认识实施教育惩罚的必要性,对在合理的教育惩罚中应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方法进行充分探讨,有利于发挥合理教育惩罚的积极作用,消除极端的教育惩罚现象。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赏罚是社会力量就一些特定行为对行为者做出的奖赏或惩罚。其成立前提是人有可控性。用于道德目的的社会赏罚的基本方式是:让遵从道德者得到他们渴望得到的东西,令违反道德者失去他们不愿失去的东西。社会赏罚可分为两类六种,其运行机制由四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的配置与配合状况决定社会赏罚机制的效率。社会赏罚用于道德建设具有非常明显的有效性,但也并不是万能的。了解这一点,可给我们的道德建设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惩罚是指对个人或集体所进行的合法戒责,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对于惩罚,当前主要存在三种视角的辩护.回报论(应得论)认为惩罚可以矫正因过错而导致的不平衡;结果论(功利主义理论)认为惩罚可以对犯有过错的人及其他人形成威慑,使其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赔偿论(补偿受害者的理论)则认为只有惩罚可以有助于赔偿受害人,实现公正.三种理论的分析都能某种程度上为惩罚辩护,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弊端.在当前的学校语境中,教育者应该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三种观点,追求惩罚的正当性和教育性.  相似文献   

17.
在道德教育实践和理论领域中,道德权利是被遮蔽的,这既有道德范畴方面的认识论根源,也有道德教育方面的价值观基础。应批判认识论前提的不合理性和价值观基础的不正当性,在此基础上重建新的认识论前提和价值观基础,进而从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的内容、道德教育的方法等维度来彰显道德权利。新的道德范畴的客观内容必须包括一定社会对其社会成员的要求,即个人道德义务,又包括社会对其成员的责任,即个人的道德权利,使道德成为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学生时施加惩罚会使学生改正错误的行为,但也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社会因素、文化因素以及道德因素会对教育中惩罚的效应产生影响。因此在教育中施加惩罚时应考虑多种因素,以优化惩罚所能产生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教育惩罚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从教师在教育惩罚中的角色误区入手,通过对当前教师在教育惩罚中角色失当的原因分析,对教师在教育惩罚机制中的角色给以定位——理性的道德建设者、心理健康的理疗师、法律意识的塑造者,以促进教育工作者有效利用惩罚手段,刚柔并济,张弛有度,培养出有责任、有理性的下一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惩罚的正当性在理论和实践中受到诸多困扰。公共性理论为认识教育惩罚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公共性可分为制度性的公共性和活性化的公共性。教育公共性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参与、向他者开放和异质协作的教育实践。教育公共性遵守维护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平等协作之精神等两个基本价值规范。教育惩罚是对两个基本价值规范的恢复和对违犯者的谴责性表达。教育惩罚遵循谴责、批驳与剥夺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