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一、要点臧克家同志一九八○年写成的《纳谏与止谤》一文,有很高的思想认识价值,作者通过齐王纳谏厉王止谤的对照分析,揭示出:古往今来,凡勇于纳谏者,就能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凡止谤者,就贻误工作,伤害同志,终于垮台。这对我们今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臧克家同志的《纳谏与止谤》的论证艺术是很高超的。开篇,作者连用两个比喻,从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入手,交代本文要议论的范围,起到了与文题相应的作用。接着指出自以为“天之子”的帝王,“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然后笔锋一转,从正面着笔,抓住齐威王“从谏如流”来立论:纳谏,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这样,先反后正,既有提出论题的坚实基础,又不使人感到突然,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高中三册《纳谏与止谤》,存在三处小疵。试析如下:一是丢失一个标号。河北师范学院编写的《语文知识词典》明确指出:“副标题前边也要使用破折号。”我们读过的初高中课文,如《人民  相似文献   

4.
诗人臧克家的议论文《纳谏与止谤》,观点鲜明,论证严谨。它那明快的语言,让我们常常想起诗人那明白畅晓、意味隽永的诗。议论文章有这样的语言风格,在今天还是不多见的。明白畅达。臧克家的《纳谏与止谤》,语言自然,大众化。作者从初小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谈起,说到六十年后再读的感觉,然后纵笔谈历史,论当今,思路明晰,一气呵成,无晦涩难懂之处。这是其语言上的一大特色。化腐朽为神奇。本文更让人惊奇的是臧克家先生在明白畅达的同时,又能融入古典语  相似文献   

5.
小引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是典范,但也有个别篇目存在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应回避,不能躲闪,只能正视。这是我们应取的惟一科学态度。推敲示范  相似文献   

6.
《纳谏与止谤》一文,有些地方失之于疏忽,不论在标点的使用、用词的准确、句子的关联和语法上都有值得商讨之处。一、句子缺少关联性词语,使内容前后不能连贯。原文:“①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②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7.
臧克家先生有言:“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臧先生的《纳谏与止谤》就具有这样的魅力。但细读之余,又觉得其中(包括[自读提示])似乎又有可商榷之处,给人留下几许遗憾。其一:[自读提示]云:“文中先以唐太宗与魏征、齐威王与邹忌做对照,然后是威王与厉王对照,再后是古今对照。”只要粗读课文,就觉得第一个“对照”不妥当。唐太宗与齐威王均是  相似文献   

8.
一、导读设想文言文的传统教法是通过教师逐字逐句的串讲,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字句,了解文章的内容。这种教法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它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引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发展其智力。在文言文教学中,是否也可以采用“导读法”呢?所谓导读,就是引导学生读。导读的过程,就是教师进行提示、示范、启发、点拨、释疑,从而发挥其主导  相似文献   

9.
一、自学目的:1、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2、借鉴本文使用的比喻论证法。二、自学重点:1、掌握文言虚词“之、于”的几种用法及文言实词“修、朝、孰、间”的几种意义。2、了解名词、形容词转化为动词的用法。3、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的特殊句式。4、学习本文运用设喻来讲明道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文言虚、实词不难,文言句式也简单,鉴于此,本人针对“蔽”来进行导读及写作指导训练,这样能使读写完美结合,拓展学生写作思路。课文以邹忌受蔽———解蔽———悟蔽———除蔽(具体是通过齐威王来实现的)来展开,邹忌以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类比,因事见理地设喻,进谏方法巧妙,显得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师提问:邹忌出场时美不美?根据是什么?生答:美。“八尺有余,形貌丽。”师问:邹忌外形魁梧、美丽,这意味着什么?生答:有条件同徐公比美,这其实是邹忌易受蔽的前提条件。师问:邹…  相似文献   

12.
教《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阅读课时,常遇到一个问题: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总感到教学参考书中的“指导”有些不好处理。这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好章,笔很喜欢,初读一次,学生说他们也喜欢;但是,笔按着“教参”告诉学生这篇章怎么好,好在哪里,哪些字词用得准确生动,哪些句子含蕴深刻,哪些段落关键醒人,章的选材如何恰当,作的立意又如何高远……等等章之妙的时候,学生们却索然寡味。我很奇怪:一篇人人都喜欢的章,讲起来为什么反而让学生生厌。  相似文献   

13.
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  相似文献   

14.
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得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忠言逆耳”,就如“良药苦口”.但“忠言逆耳”并不一定利于行,相反,忠言顺耳则一定利于行,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很好的见证.我们都知道讽谏,又可以叫做“设喻说理”.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由于讽谏大多是用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抽象的道理,所以常常会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变生硬直率为和谐风趣,言辞委婉而富有远见.  相似文献   

16.
《纳谏与止谚》是按读后感的基本格式“读”、“放”、“联”、“结”而写的一篇短文。文章的显著特点是对比贯穿全篇。标题《纳谏与止谚》是鲜明对比,发人深省。第一段紧扣题目,写作者六十年前后“初读”和“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不同感受对比。初读“引人入胜”,重读“故人重逢”两个比喻的对比。前者是乐趣,后者是感慨。由感慨很自然地引出邹忌与齐威王和魏征与唐太宗的正面对比。唐太宗能从谏如流,又有魏征这样的贤臣,因此当时政治稳定,国泰民  相似文献   

17.
18.
孩童时的梦想,50年后竟成了现实,而且他还是一个有残疾的孩子。是造物主特意的安排吗?不是。是天地间自然的巧合吗?也不是。这是他在人生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奋斗的成果;是他从不放弃对梦想的定位与追求,矢志不渝获取的结晶。阅读本文,你会汲取鼓舞的力量,也梦想一次,让梦想成真,如何?  相似文献   

19.
《炉火》是一篇文质兼美,文采飞扬的散文,是著名作家臧克家先生的一篇意在言外,情凝其中的优秀作品。作者以朴实的语言,就像和好友促膝谈心一样,娓娓道来,诉说着他对“炉火”的那份深情。  相似文献   

20.
[总体阅读思考] 一、本文主要是针对哪种错误倾向而写的?文中阐明了哪些主要观点? 二、根据议论文一般的结构方式,想想本文的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应如何划分? 三、文章是怎样引出中心论点的?开头三段关于科学和文学的分科、分界的论述,体现了些什么观点?由此引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 四、提出中心论点后,紧接着引用鲁迅给颜黎民的信,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五、本文是从何入手,从什么角度展开对“重理轻文”不良倾向的分析论述的? 六、作者批驳了哪些造成偏科和忽视语文学习的错误认识和偏见? 七、三位老科学家的事例为什么会令人信服? 八、简要说明文中分析论述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阅读入门指津] 一、弄清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具体针对性。议论说理性文章总是有感而发的,它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本文就是为纠正学生中存在的偏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