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吆喝》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用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作家萧乾把老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招徕顾客的各种叫卖声,用平易的语言,井井有条地进行了介绍。在缓缓追忆的语调中流露出了愉悦的情感,在近似噪声的“吆喝”中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在一次“初中语  相似文献   

2.
《辞源》对“殛”字训释:“纪力切,入,职韵,见。杀。《书·尧典》:殛鲧于羽山。”(商务印书版2011年4月修订)如是说,“殛鲧于羽山”是舜在羽山把鲧给杀死了。对此,笔者颇有质疑。我们先来看看《尚书·尧典》中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133页在讲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写道:“1905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版的《物理学纪事》杂志上,发表了同一作者的三篇论文,其中《论物体的电动力学》是有关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提出。”  相似文献   

4.
沈文田 《语文知识》2005,(10):31-31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一中有这样一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元.即今之倮然在墓也、”对句中的“僳然”一词.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释为“聚集的样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释为“相并相集貌”,阴法鲁主编的《古观止译注》释为“堆积的样子”?结合全来看,笔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够贴切.  相似文献   

5.
罗永久 《语文知识》2005,(12):15-15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请让我先摘录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十个句子: ①……“读万卷书”更是我惟一的消遣。(七年级上册《忆读书》) ②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惟一的声音。(同上《山中避雨》) ③巷口摆着的小摊就是维持着我们这个贫穷家庭的惟一的希望。(同上《小巷深处》) ④……惟一的差别只是一个年幼一个年老而已。(八年级上册《山米与  相似文献   

6.
文身是一种很古老的流行于世界各地的习俗,如今,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发展,又渐渐地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于是,“文身”一词频繁地在报刊上出现,但同时出现的还有“纹身”这种写法。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7.
初唐诗人张若虚一生只留下诗歌两首.一千多年来,他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作者也因此“孤篇横绝。竞为大家”。诗中“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句.作注者大都认为“白云”为实写,如中学课文《唐诗宋词选读》中注为“白云一片悠然飘去”,而《唐诗鉴赏辞典》亦称白云飘忽,象征扁舟的行踪不定。其实,从全诗来看。此处“自云”如解为“白帆”更为妥当。诗人在此运用借喻手法。将远逝的孤舟比作飘行不定的白云。  相似文献   

8.
先请看几个例句: ①中国禽流感狙击战。(《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7日3版) ②狙击禽流感:一场鸟与人的战争。(《国际金融报》2005年11月4日)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第一册《石缝间的生命》一中有这样一句话: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相似文献   

10.
徐静 《辅导员》2010,(3):17-18
最近,有同学跑来问我:“徐老师,有个词我不知道怎么写才正确。您说,是‘发奋图强’正确,还是‘发愤图强’正确?”  相似文献   

11.
张心好 《语文知识》2006,(10):41-41
读李商隐《七夕偶题》.对“明朝晒犊鼻,方信阮郎贫”中的“晒犊鼻”不甚了了。查《汉语典故词典》(江苏古籍出版社),它对“晒犊鼻”的解释为:“犊鼻,指犊鼻裨,犊鼻形的围裙。西晋阮成少年时家贫。农历七月七日,富贵人家都曝晒衣服。阮成用竹竿把一条犊鼻裨晾在院里晒。人问为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尔(只好如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后以喻玩世傲俗。”笔者认为这一解释至少有两处错误。  相似文献   

12.
“北京绿色食品鱼龙混杂。”这是2001年5月2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的一个新闻标题。“北京减肥药市场鱼龙混杂。”这是当日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中的一则新闻标题。这里的“鱼龙混杂”用得恰当吗? “鱼龙混杂”是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凡难分好歹、真假,嘱人提高警惕,可用此语。它涉及的主体只能是人,不能是物。  相似文献   

13.
《短篇小说(原创版)》2005年12期刊登的《出门在外》中有如下两句:  相似文献   

14.
前几年,我们教室里的座椅还比较陈旧,有些年久失修的就被班上好动的学生弄得缺胳膊少腿的。一天放学后,我借来维修工具,对教室里的桌椅挨个儿检查。当时正在值日的学生都盯着我看,眼神里充满了疑惑和惊奇,但很快就有学生走过来对我说:“老师,我来做吧!我比你有劲。”这位学生的主动和热心让我看到了身体力行的作用,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当我们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时,殊不知自身的行为更是一种极好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5.
题以v0=24m/s的初速度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物体,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H=24m.设空气阻力大小不变,则上升过程和下降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等的高度分别是(以地面为零势能参考面,g=10m/s^2)( )  相似文献   

16.
近来忽然对信息和信息社会的价值问题产生了兴趣。是理论的觉悟,还是实践的刺激?也许两者皆有。在现代社会充满变数的环境中,在人类社会生活全面信息化之时,做信息技术教育的人不能不对“信息”这个词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万不可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否则就离“缘木求鱼”不远了。  相似文献   

17.
18.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第三段是一个长句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 ,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便构成基础 ,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 ,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而 ,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 ,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与新编高一语文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上有一篇…  相似文献   

19.
邓健 《学语文》2004,(4):47-47
在人教2003年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菜园小记》一课中,前半篇课文有四处用了“韭菜”,后半篇又有四处出现了在“韭”字上增加了草字头的“韮菜”。这不免让人生疑起来:“韭菜”是什么?“韮菜”又是什么?二者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