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存葆的成名之作《高山下的花环》,没有着力写前线可歌可泣的战斗,却在亿万读者心中卷起狂澜,成为有口皆碑的名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家独辟蹊径,在军事题材创作中勇于揭露矛盾,塑造人物,展示  相似文献   

2.
电视连续剧《石破天惊》是今年以来中央电视台在第一套节目黄金时间隆重推出的又一部正面反映当代军旅生活的力作。它以我战略导弹部队某工程兵“大功团”在新世纪之初,完成广受世人瞩目的“世纪龙”工程的历程为故事主线,生动而深刻地讲述了鲜为人知的我战略导弹部队工程兵官兵默默奉献、感人至深的战斗生活与辉煌业绩,为一代又一代扎根深山、献身国防的英雄官兵们树立起一座精神的纪念丰碑。  相似文献   

3.
当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纪念馆耸立在延安清凉山山腰的时候,立即引起千万人的注目。我随当年一批清凉山的老新闻出版工作者拾级而上,迎面是雄伟的展览大厅。红色的馆牌上刻着陆定一书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十四个金色大字。馆前,是一座汉白玉雕象,再现了当  相似文献   

4.
1947年冬季,新华社豫皖苏分社曾经发过一条战斗消息,这条消息就是记述雪枫报社和新华社豫皖苏分社工作人员一手拿枪战斗、一手办报发新闻的真实情况。这条新闻虽然不是什么出色的好稿,它却反映了解放区新闻工作人员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一个侧面。 1947年秋季,我和王甸等一群人,从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派到豫皖苏根据地去作新闻工作。这个根据地是在长期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中取得了光辉战绩的地区。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南下大别山区以后,  相似文献   

5.
1986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纪念馆在延安清凉山开馆。记者随当年一批清凉山的老新闻出版工作者沿着山坡拾级而上,展览大厅就展现在面前。红色的馆牌上是陆定一书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十四个金色大字。馆前,是一座汉白玉雕象,再  相似文献   

6.
1986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个新闻出版纪念馆在延安清凉山开馆。记者随当年一批清凉山的老新闻出版工作者沿着山坡拾级而上,展览大厅就展现在面前。红色的馆牌上是陆定一书写的“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十四个金色大字。馆前,是一座汉白玉雕象,再现了当年新闻出版工作者的风貌。雕象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毛泽东“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题词。沿着扶梯进入展室,映入眼帘的是陈毅的诗:“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向九洲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随着  相似文献   

7.
“来自老山前线的通讯”专栏在《山东画报》上从1986年第二期开始连载,至第八期结束。刊出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有的女青年读着这些报道,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著名诗人臧克家看了之后,请他夫人来信给予了赞扬。一位东南亚的华侨寄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我是第一次负责编辑这种前线战斗生活的专栏报道。现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感情体会。  相似文献   

8.
<正> 在新闻界,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战争爆发”。每到战争打起,各国记者便纷纷到前线进行战地报道,力争把第一手战斗消息第一个传回自己的新闻单位、传递给自己的听众、观众、或者读者。  相似文献   

9.
曹伟  吴亮 《新闻前哨》2022,(4):17-18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潮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有人曾描述说:"在去中心化的时代,我们的世界像一座广场,这里没有演员和观众的分别,大家自由地交谈,有的人可能声音大一些,他们能够吸引到一群人围观,但也就仅此而已."不可否认,随着传播方式的转变、传播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绽放异彩,而这...  相似文献   

10.
华语商业片的问题似乎更彻底,我们干脆放弃对人的描写了,所以,在我看来《伤城》更像是一座没有人的“空城”圣诞节前这几天,电影院排起了罕见的长龙,大概有三分之二的观众是来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而另外的观众,看《伤城》。  相似文献   

11.
光明日报第一版《来自前线的报告》专栏里,陆续发表了该报摄影记者吴力田深入老山前线,冒着敌人炮火,拍摄的真实的、难得的、珍贵的照片。一位摄影记者,不是把镜头停留在那些平平常常、安安稳稳的地方,而是对准充满硝烟的战场和殊死战斗的勇士,这种深入、及时、有效的工作作风是值得称道的。一位记者深入到前线去写几篇报道,拍几张照片,我认为,不亚于对战斗的官兵们进行一次作战动员。对于吴力田的深入采访,云南前线某部中队长马振祥投书报社说:“我代表中队领导,代表全中队官兵向报社报喜,……吴力田代表报社参加了这一次战斗,在艰难困苦的时刻给了我们巨大的精神鼓舞和帮助,感谢  相似文献   

12.
李伶 《湖北档案》2012,(10):32-35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著名文学家巴金曾两度亲赴朝鲜前线,风尘仆仆体验和采写志愿军官兵的战斗生活。巴金一行人的足迹遍及平壤、开城中立区和前沿阵地的潮湿坑道,会见采访了上至彭德怀司令员下至钢铁战士张渭良等许多英雄人物。巴金记录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材料。那些时日,英雄们的事迹和精神,血与火的战斗场面,强烈地震撼着巴金的心,也催动着他写下了多篇激情如火的通讯报道。在朝鲜期间和回国后,  相似文献   

13.
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南疆战场上,王伟国虽不是英雄,但他的名气可大得很。老山前线的将士几乎都知道他的名字。王伟国是炮兵某部的宣传干事。他冒着硝烟战火,手捧照相机拍下了一幅幅动人心弦的战斗场面,摄下了一幅幅英雄形象,大家亲切地称他是  相似文献   

14.
姚伟 《声屏世界》2013,(11):41-42
近年来.军旅题材电视剧在电视荧屏上层出不穷,占领了不俗的收视市场。观众对军旅题材的热爱更是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大学生入伍、高中生报考国防生起到一定的宣传和激励作用。部队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激烈的战斗场面,以及战士们的铁血铮铮、侠骨柔情无不吸引着观众。从高收视收官的《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第五空间》《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火蓝刀锋》等可以看到,  相似文献   

15.
《兰台世界》2013,(Z4):22-23
<正>在兴城西部的药王乡,有一个小村庄,叫杜家屯。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青山环抱,碧水东流,柏油路穿村而过,路旁整齐的北京平房在向人们展示着小村人的幸福生活。今天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的人们,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就在这里打响。我在很小的时候,曾多次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述这段历史,他们讲得绘声绘色,我听得津津有味。但那时只是作为一个故事听听,关于这场战斗的时间、参战部队、人数、战斗经  相似文献   

16.
十月五日,战斗在老山前线主峰高地的四十八名战地土记者全部看到了江苏省广播电视厅总编室编印的《视听界》。今年八月,老山前线的江苏籍战士委托我给家乡报刊电台投寄一组反映前线江苏籍战士坚守南疆的新闻稿件,稿件投  相似文献   

17.
文楚 《浙江档案》2001,(1):40-41
"台州地阔海溟溟,云水长和岛屿青"(杜甫).撒布在椒江入海口外台州湾内571座岛屿之一的一江山岛,静静地横卧在东海万顷碧波中,葱绿覆盖,白鹭翱翔,没有尘嚣,乃至没有炊烟,洁净无瑕.但是人们可知道,45年前,在这里发生了一场威震八方的陆海空立体登陆战.何以?矗立在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中心枫山之巅的一座巍峨的"解放一江山战斗纪念塔"可以作证.  相似文献   

18.
陕西电视台《精彩久久》的核心板块《遭遇激情》,以其“高品位,雅风格”而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最近有机会集中地观看了其中的八集、几乎每一集都让人感动得泪合眼眶.乃至泪洒腮边。 首先。这些作品的纪实性,给人以不容质疑的真实感和可信性。全都是真人真事,是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在荧屏上的复现,编采人员只有取舍之功.没有所谓的艺术“拔高”,没有演员表演的矫情和做作,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从生活的原生态中突现出纯朴的美。“美就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这句名言,作为对“美”的定义,可能不那么确切.但作为对生活和人…  相似文献   

19.
旅行真人秀电视节目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追捧,但当下一些旅行真人秀节目为吸引观众的注意,过多地展示各种莫名其妙的所谓"爆点",并没有显示出旅行真人秀应有的社会价值.《花儿与少年》凭着各路明星混搭、奇观化视觉体验、戏剧化叙事、陌生化情境带给观众一场美不胜收的视觉盛宴与心灵之旅,旨在满足观众对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文化之美的全方位追求.  相似文献   

20.
辛平  刘波 《档案时空》2006,(9):43-45
涂作潮,一位长期战斗在隐蔽工作战线上的革命老战士,他的姓名虽没有多少人知晓,但他的绰号“涂木匠”,在党内高层、在隐蔽战线却大名鼎鼎。[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