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18,(1):95-101
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供需失衡问题突出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困境。在借鉴日本养老服务业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从"提升老年人支付能力,创造有效需求"的视角,对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我国应从制度保障、老年人就业政策、老年人资产增值等方面入手加快促进老年人收入的提升,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社区、企业、家庭的养老机能,构建"四元"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突出"自助"和"互助"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和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当前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养老服务业对专业人才有足够的吸引力。提升养老服务业人才吸引力是解决当下养老服务业人才短缺问题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提升养老机构的竞争力。养老服务业人才吸引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养老服务业环境和养老机构两方面因素构成。可从政府、行业、企业、从业人员等方面着手,探索提高养老服务业人才吸引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冯志华 《考试周刊》2015,(50):194-196
人口老龄化带来养老问题,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旺盛,而供给严重滞后,破解"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难题,关键点是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机构。从养老服务体系的"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到养老服务业的"以机构为支撑",是现代化带来的科层化的效率驱动、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养老需求引导和服务优化的客观形势的驱使,是福利多元化带来养老社会化及对机构内涵的重新界定和外延扩大等理论认识提高的结果。要实现机构的支撑地位,就必须从政策兑现、资金多元、管理规范、医养融合、专业人才五个途径上下工夫,对机构地位有效把握,将使各级政府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找准关键点,促使政府资本、社会资本、外国资本聚焦机构发展,迎来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热潮。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指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就业,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意见》在关于做好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论述中,特别强调养老服务业的人才培养,提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效果的逐步显现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快速老龄化为首都养老服务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且北京现有的医疗资源、养老机构及从业人员均无法满足首都养老服务业的需要。为适应首都老龄化日趋严峻的社会形势,我们应充分发挥以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的重要作用,并以"机构养老"作为有益补充,进一步完善首都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有效促进"医养结合"。  相似文献   

6.
在政策有保障、社会有需求的大背景下,从长远讲,分类分层加快培养与科学使用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养老服务业人才是激发劳动力市场需求潜力,盘活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破解当前制约地方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共同趋向,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为关注。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老龄化速度正急遽加速,而且是在"未富先老"的状况下进入的,如何保障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必将成为政府与社会共同致力的焦点。以辽宁为例,从财政政策支持视角探索养老服务业面临的诸多难题及有效策略,创建一个多层次、多主体、广覆盖的财政支持养老服务系统,为老年人所需的各种服务项目和场所提供资金、政策、制度等保障,促进养老服务更加规范化、合理化。这是破解影响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突出难题,也是实现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制约和阻碍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养老人才短缺和素质不高是制约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从人才开发、准入机制、培训提高、激励办法、评价体系和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入手建设一支人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是探索养老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王蕾  王婷 《中国培训》2023,(6):100-102
<正>本文系统分析了现阶段北京市养老服务行业社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对北京市养老服务业的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政府、养老企业、高职院校的角度为提高养老服务业培训水平、为促进养老服务行业健康发展提出优化建议。养老服务行业是向老年人提供各项护理服务以及日常生活照料,  相似文献   

10.
推进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养老服务新格局,是社会转型期所必须解决的社会治理问题。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传统的养老模式和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当下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文章通过对苏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现状调研、问题分析和归纳,提出了推进养老服务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社区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较传统家庭养老而言,需具有更多的社会支持系统,同时也具有社会化养老所不具备的感情与精神慰藉功能,在应对未富先老、家庭养老功能退化、社会化养老发展不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养老资源的产生、供给和有效传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种养老模式的成败。社区居家养老要想发挥功效,必须构建一个以家庭支持、政府辅助、社会参与、社区执行、社会关系的自我认知与强化的“场阈式”居家养老体系,通过多方参与、优势互补、个人支持网络的挖掘与强化,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优势,创建无“需求偏差”的养老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养老模式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龄化是各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而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老龄化,促使人口老龄化在国家还未富裕的条件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的现实,我国需要一个完善的养老体系,尤其是养老服务体系,而西式机构养老模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冲突。通过对我国传统养老模式的分析、研究发现,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以网络化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居家养老+社区照料"将是我国未来主流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以"底线公平"理论为基础,沿着理念——制度——政策的研究路径,参考和借鉴国外实行的最低养老金收入保障制度,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建立最低养老金标准的初步构想,旨在建立起一种能够规避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下降风险,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水平,缩小养老金待遇差距,减少贫困,促进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建共享,促进社会安定与和谐的养老金收入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公民参与作为社会民主的重要内容,在全国逐次推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之际,也是农村居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的必经之路。文章从公民参与理论出发将农村居民及政府视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体,探讨其在制度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机构养老是社会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完善社会养老具有深远的影响.目前,常熟市机构养老已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城乡机构养老建设协调发展,分层分块管理模式初见成效.但是,机构养老在制度建设、理念推广、财政来源、运作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要从政府部门、养老机构和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提高责任意识;养老机构要创新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全社会要共同参与,营造良好的机构养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农民养老问题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启动,于是不少人士认为农民养老可以通过社会养老模式来解决。结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能力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应构建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自我养老、社区集体养老和社会救助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根据农民的不同年龄、不同收入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等因素选择不同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7.
河南是全国农业大省。河南省部分新农保试点县市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如宣传力度不够、参保率低、资金筹集不足、支付水平低、弹性不足等问题。为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迫切需要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8.
T市人口老龄化具有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高龄人口增多,拥有老龄人口的家庭规模较大等特点。家庭规模结构的变化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重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等导致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淡化”等因素,使得T市养老形势更加严峻。在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目前社区养老局势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养老不仅包括对老年人身体的照顾,还应该包括对老年人精神的慰藉和心理的关爱。居家养老服务是新形势下城市养老的新创举,也是当前我国养老工作的主要模式。通过居家养老提供老年心理关爱服务是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专业居家养老心理关爱服务的良性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0.
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呈现加速趋势,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受到制约,老年人的养老方式的意愿发生改变,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严峻地挑战。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模式,它是建立在社区支撑并依存社区的一种养老模式,能够实现家庭、社区、社会和政府良性互动,能够切实实现老年人的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