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恋是促进亲密关系的重要因素,自从依恋概念提出之始,心理学家就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目前对成人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婚恋依恋以及依恋与工作的关系上面.该文对成人依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依恋对个体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依恋涵义的演化入手,介绍了依恋研究的国内外概况,并分别探讨了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依恋的影响因素以及依恋对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等几个问题,最后提出目前依恋研究中存在的争议,试图从整体上对依恋研究有一个明晰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依恋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持续人的整个一生。早期的依恋会通过内部工作模型影响到成年后的依恋模式,进而影响成人的婚恋行为。本文介绍了成人依恋和婚恋的联系以及依恋影响婚恋行为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依恋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持续人的整个一生.早期的依恋会通过内部工作模型影响到成年后的依恋模式,进而影响成人的婚恋行为.本文介绍了成人依恋和婚恋的联系以及依恋影响婚恋行为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抑郁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81名大学生进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测验。结果:1.大学生群体的依恋类型分布为安全型依恋类型占14.9%,惧怕型占41.3%,专注型和冷淡型分别为21.4%和22.4%。2.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抑郁状况方面的差异显著,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安全型的抑郁状况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而其他类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3.抑郁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抑郁与成人依恋类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赵红 《文教资料》2014,(9):95-96
根据儿童早期的依恋性质可以预测其以后行为发展的“性向假设”.本文将依恋理论划分为早期依恋理论和成人依恋理论,并对这两类依恋理论进行回顾和评析,最后就依恋理论中的争议问题做阐述.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行为的关系的调查研究发现:安全型和冷漠型的大学生恋爱的比例高于惧怕型和专注型的大学生,低依恋回避组大学生恋爱的比例高于高依恋回避组,低依恋焦虑组大学生恋爱的比例高于高依恋焦虑组。根据个体成人依恋的类型和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个体的恋爱行为,从而准确把握个体恋爱的内部工作模式,引导个体的恋爱朝着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依恋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依恋研究史为线索综述了依恋概念的提出、依恋形成发展理论、依恋评估方法的发展、依恋与个体心理及行为发展的关系等几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在依恋研究领域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56名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恋爱现状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种依恋类型中惧怕型的比例最高,安全型的最低;安全型和专注型的大学生恋爱比例高于惧怕型和冷漠型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上性别差异显著,在依恋焦虑上年级差异显著;有无恋爱经历在个体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上差异显著。个体的成人依恋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其恋爱行为。  相似文献   

10.
对国外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AAS)翻译后分两次对国内799名大学生施测,删除不合适的项目后检验其信效度,结果表明:修订的 AAS 分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依恋回避维度包括7个项目、依恋焦虑维度包括6个项目;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项目因子载荷在0.42~0.75之间,两个因素共可解释总体变异的45.23%;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较为理想;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的会聚效度、区分效度、效标效度、α系数、组合信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修订的 AAS 能真实和稳定地测量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可以作为评估工具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memory (WM) spanand writing performance in three age groups(mean of ages of 15, 30, 77 years). Asexpected, older adults' performance wasinferior to younger adults on measures ofverbal and visual-spatial WM and structuralcomplexity in writing. More important, WM spanmoderated structural complexity in writingacross age and those effects remainedsignificant when short-term memory, readingcomprehension, word knowledge, spelling andhandwriting speed were partialed from theanalysis. Overall, the results support thenotion that age-related changes in textgeneration are moderated by limitations in ageneral WM system.  相似文献   

12.
为改变当前网络资源非立体、非人性化的现象,本文提出以网络作为平台,以人力、环境、信息和互动等四种资源为维度,探讨立体化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基本框架、四种资源的涵义、内容及建设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述,以促进成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继续教育观念的普及,成人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研究成人学习的因素是成人教育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影响成人学习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深入讨论和充分了解成人学习的内在因素有助于对成人学习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对京、津两地大学生成人依恋、孤独感、网络使用状况进行调查,探讨了其间关系。  相似文献   

15.
“MOOCs共同体”建设是我国成人高校适应急剧发展的社会与高等教育变革,对自身教育转变的重要的实践探索。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委员会以会员单位为基础成立共同体,建设目标是打造全国性成人教育MOOCs平台,转变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促进终身学习社会。“MOOCs共同体”建设行动的核心问题是组织架构、平台支持、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学分认定。目前,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和国家开放大学负责平台建设,由北京、天津、上海三地独立成人高校提供上线课程,未来将通过国家学分银行试点学分认证。“MOOCs共同体”首批建设课程于2014年11月上线,更多的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正在建设中。从国内外MOOC建设经验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来看,“MOOCs共同体”建设行动方向应重点加强教师在线教育培训,探索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立交桥”,创新高效运转的运营模式,积极扩大“MOOCs共同体”的规模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西方依恋理论研究的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方90年代依恋理论研究的争论;单一与多重依恋,陌生情境中“气质”与“母婴关系”的作用,母亲、父亲依恋的效果。依恋具有跨代传递性。依恋存在于同伴关系之中,对友谊会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纵观学界对成人终身学习能力的研究,多从国家层面的一种政策性工具角度探讨,忽视从微观层面深挖其架构的理论基础并据此演绎出能力项的研究,没有真正找到研究的逻辑起点,导致对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缺少全景式认识。成人终身学习能力是成人的众多学习能力中最关键、最核心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建构研究需要从成人的学习实质、内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中重新审视,要避免仅从个体认知视角研究的传统立场,应秉承个体认知视角与实践取向视角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因此,研究成人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的内在机制的实质,需探讨认知、调节、互动三种学习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三种机制与学习过程存在的关系,从而奠定成人终身学习能力体系架构的逻辑基础,确定其能力项划分的质的基本维度,在基本维度中对能力项进行量的细分,由此探寻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成人终身学习关键能力项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8.
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领域的研究情况。依恋的最初的研究就是看到了它在发展精神病理学上的危险性,在后来的陌生情境测验中,人们发现了两种重要的不安全依恋类型,探讨了不安全依恋的成因、不安全依恋与后期发展的关系。近几年,人们又发现了一种新的依恋类型,混乱型不安全依恋,这是一种最不安全的依恋类型。在依恋的高危儿童中,研究最多的是被虐待的儿童和母亲患有抑郁症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尤其是混乱型不安全依恋。除了依恋本身的障碍,许多精神病理症状都与依恋方面的问题有关。从发展精神病理学的角度研究依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揭示异常的经验与精神病理过程对儿童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突出问题的影响,有助于人们回答有关正常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有益于对依恋问题的干预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Child abuse & neglect》2014,38(9):1436-1449
The experience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is an important predictor of unfavorabl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Because little research examined explanatory variabl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maltreatment experiences and later outcome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ole that attachment serves in this relationship. Four hundred twenty-four participants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assessing the variables of interest for this stud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childhood maltreatment experiences (particularly emotional abuse) and attachment (particularly to mothers and peers) a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later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Further, attachment contributed unique and significant varianc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maltreatment experiences and later outcomes. Such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secure attachment may serve as a protective factor against maladaptive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as children reach emerging adulthood, even in the context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experiences.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se variable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对ASP动态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进行工作情境的设计。其设计理念是以“实用”为原则,设计思路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法,把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的学习性任务,将课程知识进行重新解构及重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4个工作情境,并对其进行重点介绍,使其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