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约翰.齐曼在对科学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进行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自然主义的科学观,其基础包括:“弱”实在论的本体论、自然主义的进化认识论及语境分析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
劳丹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科学合理性模型 :解题模型和网状模型 ,此外 ,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即规范自然主义。该文认为他早期的解题模型建立了合理重建科学史的主要框架 ,但它把重点放在了科学理论内部 ,注重的只是经验问题 ;规范自然主义则完善了对科学方法论、科学目标的说明 ;网状模型对科学理论、方法和目标三者之间的相互辩护关系作了系统的说明 ,考虑概念问题较多 ,因此有可能把三者融合起来 ,建构一个说明力更强的解题模型。  相似文献   

3.
论齐曼的自然主义科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华 《科学学研究》2006,24(4):508-512
齐曼认为科学学研究应该采取一种自然主义的立场。他将整体主义方法论作为自然主义立场的一个突出的优势。主张在整体论的基础上,运用进化论的、动态的、多维度、多学科的视角对科学进行描述和刻画,以期完整而真实地理解科学。齐曼的这一自然主义的路线为科学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进化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普兰丁格在"第十届中美哲学与宗教学研讨会"(2004年10月,北京大学)上的演讲,主要阐述他对现代科学与基督教的关系的看法,牵扯到他与几个当今大人物(包括道金斯、丹尼特、E.O.威尔逊等人)的争论.他认为,基督教信念与科学本身(如进化论)并无冲突,而只跟对于科学的"形而上自然主义"解释不相容.科学本身不必预设"形而上自然主义"(不存在超自然),但它确实需要一种"方法论自然主义"(不假设超自然),后者在说明人的特性(如道德原则)时,对相关研究作了一种"条件化限制",因而其结论不能恰当地用来反驳基督教信念.在一种扩大的"认识基础"上,基督教信念包容并且修正了所谓的"西蒙式科学".  相似文献   

5.
近来一些人就科学观、科学主义等问题展开了带有火药味的争论。本文不想过多地卷入这场争论,而是力图在对科学主义兴衰的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科学和科学主义进行评价,强调指出要树立一个完整的、辩证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6.
福德的意向实在论在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与心灵哲学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他由此出发对意向法则的论证实际上也是站在自然主义的立场上对常识心理学所作的实在论的辩护。文章以阐明其意向理论物理主义的自然主义立场为出发点,从意向法则的内涵及其在解释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独特性质等几个方面细致地分析了福德对意向法则进行实在论辩护的核心与实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其理论意义及缺失。  相似文献   

7.
夏平对传统科学观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科学观自上世纪中期起遭到了多方质疑,各种学派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了反思,文章重点分析SSK学者夏平对传统科学观的反思。他运用具体的案例分析表明实验产生的客观事实是一种人工产品,可重复性实验是磋商的过程,实验方法的胜利直接与社会利益相关。他对传统认识论中对信任的拒斥进行反思,分析了信任在知识制造中的不可避免性,认为科学知识是“关于人的知识”和“关于事的知识”的混生体。  相似文献   

8.
生成语言学理论在西方语言学界被视为形式语言学的主流学派。本文首先从西方语言哲学思想入手概述了生成语言学理论的哲学基础,然后从语言能力、语法自主和语言习得机制三个层面阐述了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最后从方法论上论述了生成语言学的自然主义特点和科学理性的语言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9.
刘彩霞 《科教文汇》2009,(15):246-247
生成语言学理论在西方语言学界被视为形式语言学的主流学派。本文首先从西方语言哲学思想入手概述了生成语言学理论的哲学基础,然后从语言能力、语法自主和语言习得机制三个层面阐述了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最后从方法论上论述了生成语言学的自然主义特点和科学理性的语言研究范武。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科学观是在《资本论》创作过程中完成的,他的科学观的全部精髓在他留下的《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得到了最充分体现。毫无疑问,马克思的科学观是我们建立当代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苏联科学史家科热伏尼科夫曾经观察到一个奇特现象,那就是苏联科学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也即斯大林政治迫害最严厉的时候反而做出了最出色的成就。笔者将这一反常现象称为“科热伏尼科夫佯谬”,并对它进行了详细描述和解释;阐述了“科热伏尼科夫佯谬”对于科学史研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栾春娟  侯海燕  王贤文 《科学学研究》2013,31(11):1606-1614
 分析与比较科学仪器和工程仪器的发展趋势、发展阶段、网络结构、学科分布和重叠比例等特征,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科学仪器和工程仪器的发展规律,及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科学仪器和工程仪器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阶段都极其相似;1963-2011年间呈现出多项式增长趋势;经历了萌芽-持续增长-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四个阶段;“电气与电子”是科学仪器与工程仪器技术网络中的最大子网络;科学仪器分布最广的学科领域是化学,工程仪器分布最广的学科领域是计算机科学;在近50年的发展过程中,工程仪器对科学仪器的依赖性更大一些。下一步拟将继续探讨科学仪器与工程仪器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霍尔试图通过一种类似于亚当·斯密“无形之手”的解释,来重新阐明自然科学在社会中的运行机制以及科学取得成功的原因。在霍尔看来,传统科学哲学对科学合理性的解释是不成功的,因为其最主要的解释方法——“直接说明”忽略了科学作为社会建制的时间性和社会性特征。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注意到科学家的个人活动与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它们二者是“相互独立的”,因此符合“独立性要求”。这一相互独立的特征决定了自然主义科学哲学对科学的解释必须是一种“无形之手”的模式,换言之,“无形之手”模式是自然主义超越传统科学哲学说明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4.
科学本质理论:基本观点与范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维新 《科学学研究》2010,28(6):809-815
科学本质阐明了科学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对科学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从科学哲学的视角来看,可以把科学本质观分为传统的科学本质观与新的科学本质观两类。科学本质的现代观是多层面的,主要涉及"科学知识本质观"与"科学探究本质观"。科学本质的范畴是由科学本质的特征或要素决定的,主要涉及:(1)科学知识的本质;(2)科学探究的本质;(3)科学事业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利用"我国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形象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的意愿,并运用定序回归分析探讨了影响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意愿的因素。研究发现,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的意愿较强。个人兴趣因素、职业价值观因素、社会资本因素和人口统计学因素都对公众从事科学家职业的意愿有着较大的影响。具体而言,是否参加科技活动相关社团,社会网络中是否有科学家,以及对科学家职业的社会贡献、社会声望和职业权力的评价对公众的从业意愿影响最为显著。基于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思敏  樊春良 《科学学研究》2015,33(12):1761-1769
如何正确使用科学来应对风险,是现代政府决策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996年影响深远的英国疯牛病事件,使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导致该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科学被错误利用和错误传递。2000年,英国爆发了传播速度更快、波及范围更广的口蹄疫。与疯牛病危机不同的是,运用科学处理口蹄疫却取得了成功。本文分析了疯牛病应对失败的原因在于层层汇报而导致的行动拖延、传统行政方式中掩盖风险的倾向、科学建议没有得到及时的整合和正确的理解,口蹄疫应对成功的原因在于高层科学顾问本身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政府部门给予高层科学顾问的授权、决策过程的公开和部门之间的协调。这两个事件反映了政府使用科学应对风险的管理机制的变迁,即从部门管理转变为专家治理。  相似文献   

17.
陈文勇 《科学学研究》2011,29(2):161-166
 在现代科学及其来源学科的影响下,科学的文化研究逐渐兴起并成为当前研究科学的主要路径。它的兴起代表科学论从康德模式转向黑格尔模式,从唯实论转向唯名论。文化论具有典型的后人文主义特征,可分为温和的文化论和激进的文化论两种类型。这种取向实现了科学有效性论证的转变,也导致了当前科学论更加关注科学实践中的微观方面,更加注重科学的主体性和动态性。  相似文献   

18.
眭纪刚 《科学学研究》2009,27(6):801-807
 对科学与技术不做区分会导致科技政策的偏差。本文从区分科学与技术的界限出发,梳理两者在历史上的演进关系,发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疏远到密切的过程,并评价发达国家在起飞阶段的科学技术政策得失,最后为我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云昊 《科学学研究》2017,35(11):1601-1607
随着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的转型,科学共同体与政府、企业、公众之间形塑了一种以结盟、嵌套和公众缺场为主要特征的"漏斗"形治理结构。这一结构尽管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但却导致了社会风险的扩大和社会问题的增加,加剧了科学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是嵌入于社会的。因此,科学技术只有与社会保持均衡的张力,才能既造福社会又不危及社会。而要保持这种均衡的张力,就必须建构科学技术的对称性治理结构。立基于此,论文从科学治理已有的研究进路和实践历程出发,在对"漏斗"形结构进行建模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对称均衡的"菱形"治理新结构,认为建立分布式的"科学共和国"、重塑公众的功能与结构位置、确定四大主体的系统边界、发展边界间的中介组织和"科学掮客"、以及设置主体间的民主协商平台等是建构"菱形"治理结构的基本要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