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截竿入城[1]鲁[2]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3]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4]。俄[5]有老父[6]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难点注解】[1]本篇选自《笑林》。[2]鲁:鲁国,周代诸侯国名。[3]初:起初,开始。[4]计无所出:想不出办法。[5]俄:一会儿。[6]老父:对老年男人的尊称。【短章新解】这个故事很常见也很容易懂,但是其丰富的寓意给我们带来的却是多元的思考、深刻的启示。首先,从整个故事的本意来看,它讽喻的第一对象乃是“见事多矣”的老父。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老先生给执竿入城的鲁人出的主…  相似文献   

2.
《笑赞》是我国明代著名的笑话作家赵南星编写的一部笑话故事集.它的每则故事都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笑话,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评赞.作者在笑话中嘲笑和讽刺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病态和丑恶现象,而在评赞中又有意识地点明和发挥笑话的意义,把笑话和寓言自觉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古代寓言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先秦哲理寓言、唐宋讽刺寓言和明清诙谐寓言三个创作高潮.先秦哲理寓言从神话、传说、诗歌中吸收创作题材和拟人、比喻等艺术手法,唐宋讽刺寓言又兼收佛经、传奇和变文的艺术成果,明清诙谐寓言进而融汇笑话诙谐幽默的特色.而赵南星的《笑赞》正体现了明清诙谐寓言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笑话和寓言的结合,是中国文学的土特产,也是中国笑话的民族特色.刘勰《文心雕龙·谐隐》说:“古之嘲隐,振危释惫.虽有丝麻,无弃菅蒯.会义适时,颇益讽戒.空戏滑稽,德音大坏.”主张嘲笑文章和隐语应该通过戏谑、滑稽等逗笑手段发挥“振危释惫”的讽刺和劝戒作用.赵南星在《笑赞》题词中也说:“书传之所纪,目前之所见,不乏可笑者.时所传笑谈,乃其影子耳.时或道及,为之解颐,此孤居无聊之一助也.然亦可以谈名  相似文献   

3.
<正>【古文小故事】执竿入城请你像我这样读: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字词解释看这里:鲁:鲁国,古时在山东。  相似文献   

4.
法国著名寓言诗人拉·封丹曾对寓言作过形象的描述:“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说的故事好比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好比灵魂。”一则寓言如果没有了“灵魂”,“哲理”就变成了一个荒诞无趣的笑话。  相似文献   

5.
吴强 《云南教育》2008,(4):38-39
《矛与盾》这则寓言是“九义”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第二十五课,它借卖矛与盾的故事讽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人,耐人寻味。教学这篇课文应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开展思维和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6.
《读(伊索寓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是钱钟书先生写的一篇读后感,但它又与一般的读后感不同,别出新意。钱先生没有像通常的读者那样由作者的思想牵着鼻子走,而是在读的过程中掺进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对《伊索寓言》中的故事进行“新解”,给每一个故事都生发出新的寓意来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相信大家都熟悉这样一则寓言: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想必我们初读这则寓言故事时,都会笑这位执长竿的年轻人的愚蠢。语文教师在教这则寓言时都会教导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多开动脑筋,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解决问  相似文献   

8.
(一)充分利用课后“思考与练习”中的题目,进行思维训练。教材中的课后“思考与练习”多有涉及各种思维训练的,有些题目实际上就是专为培养思维而设计的。如高一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文课后“思考与练习”中就有这样的一道题目:“用下面的材料作比喻,可以从几个角度说明问题,试把这些角度写出来。”鲁有执竿而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遂依而截之。这是一则多角度思维训练的好题。经过学生讨论,得出这样四种角度: (1)做事要多动脑筋,要善于分析、比较。 (2)不要片面孤立看问题。只考虑长竿能入城门,不考虑“据中截而入”的长竿是否保持原有的功用是不行的。 (3)盲从是不能把事情办好的。  相似文献   

9.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共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篇寓言组成。我在教学《牧童和狼》这则故事时收获最大。《牧童和狼》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讲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妇孺皆  相似文献   

10.
故事与事理     
寓言,是以简单、浅显的故事来寄寓事理的文学作品。寓言这一概念的本身,就决定了《寓言》教学的两个内容:故事与事理。然而,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故事”讲得多,“事理”讲得少,忽略了故事与事理之间的有机联系。结果,学生对“故事”很熟,而对“故事”中寓含的“事理”却不甚明了。我认为,《寓言》教学的重点在于: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寓言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各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民间寓言,一部分是现代作家的个人创作.中国民间寓言是一处丰富的宝藏,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中国民间寓言蕴藏在各类文学作品之中,动物故事、植物故事、历史传说、生活故事、笑话等等都可以成为寓言的丰富源泉.如: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印的《中国动物故事集》和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动物故事选》两书便收了包括汉族在内的三十二个民族的253则动物故事,其中大部分可算作寓言,有些则可以作为寓言创作的素材.何况,这还远远不是中国动物故事的全部,因为还有二十多个民族的动物故事没有入选;即使已有作品入选的民族也还有大量作品没有收入.如果全部入选,我  相似文献   

12.
在解放以后,有一段时间,人们在研究《故事新编》时讨论了下面的问题:一、它是历史小说还是寓言式的作品?即它主要是反映历史的过去还是反映历史的现在?二、对《故事新编》当中的“油滑之处”应如何理解和评价? 关于第一个问题有同志认为:《故事新编》根本就不是历史小说,而是“寓言式的短篇小说”,是“以‘故事’形式写出来的杂文”,“是小品”,是“卓越的讽刺文学”。另一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三册的《发动机和螺丝钉》是篇寓言故事,寓言作家拉·封丹曾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感受寓言形象;第二步,使学生理解寓言含义。下面说说自己的教法。  相似文献   

14.
一、比较的前提 “寓言”这个名称,在我国有新者两个概念,弄清它们的不同,是我们进行中西古代寓言比较的前提。 “寓言”一词出自《庄子),本义是“托之他人之言”,就是作者把自己的话假托是别的某些人的话,用以取信于读者的手法。后来引伸为“有所寄托或比喻之言,”这种寓言中往往使用一些小故事,但又不尽然,没有故事的寓言还是很多的。如《庄子》,《史记》说它“大抵率寓言也。”意思是说《庄子》一书摹本上都是寓言,但其中的小故事毕竟有限。所以在我国古代凡“有所寄托或比喻”性质的作品,都可以看作寓言,并不单指某些小故事。这是它的老概念。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2013,(9):27-27
本期封面背景图选自《基本教科书国语》(第三册)(沈百英编著,商务印书馆出版,民国二十二年五月版)。《基本教科书国语》共八册,专供初级小学国语读本之用。选材上包括各类文本,如儿歌、故事诗、童话、笑话、谜语、寓言、传记、游记、短歌剧等。编撰上“提倡乐观、前进、合作、互助、勇敢、勤劳的精神。扩充想象,启发思想,陶冶情绪,并培养欣赏儿童文学的能力,增长阅读儿童图书的兴趣”。选字上注重选取日常通用的字,各课生字分配均匀。排版上插图较多,可使儿童乐于阅读。《基本教科书国语》(第三册)共编排了40课。本期封面背景图是第18课《游戏》,内容为“放学回家,放学回家。邀几个朋友,走到大树下。捉迷藏,骑竹马。讲故事,说笑话。嘻嘻哈哈,嘻嘻哈哈。等到太阳下山,即刻回家。免得爸爸妈妈要牵挂”。  相似文献   

16.
曾获《人民日报》“风华杂文征文”一等奖的《庄周买水》是刘征先生创作的荒诞古怪奇趣的故事新编体杂文(亦称“寓言式杂文”)。作为高中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思想观点,认识寓言式杂文的艺术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自读赏析这篇课文,可抓住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寓言式杂文”的艺术特点。寓言是用简单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寓言有情节、有形象。寓言式杂文以隐喻、象征手法去影射生活,针砭时弊。这种文体,本质是杂文,寓言是形式。概括寓言式杂文的主旨,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进行…  相似文献   

17.
六年制五册第25课《寓言两则》是寓意深刻、饱含哲理的两则小寓言 ,是教育学生按事物发展规律办事 ,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的好教材。教学时 ,可分别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巴望”和“天” ,巧妙设疑 ,导拨点化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自悟自得。一、释题入手 ,自学质疑两则寓言《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的标题 ,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故事的内容。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释题入手 ,引导学生轻声细读题目 ,弄懂“揠”相当于“拨” ,“揠苗”的目的是“助长”。然后围绕着题目 ,观察文中的插图 ,去发现问题。经过启发 ,学…  相似文献   

18.
曾获《人民日报》“风华杂文征文”一等奖的《庄周买水》是刘征先生创作的荒诞古怪奇趣的故事新编体杂文(亦称“寓言式杂文”)。作为高中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思想观点.认识寓言式杂文的艺术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自读赏析这篇课文,可抓住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寓言式杂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开篇选了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可以说此文“借《伊索寓言》里的九个寓言故事连类引申,洞烛世相”,的确“化陈腐而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然而在分析课文第四小节时,我发现教参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只要是上过几天学的孩子,谁不知道《狼和小羊》、《龟兔赛跑》、《农夫与蛇》的故事呢?这些故事,都来自于古希腊文学中的《伊索寓言》。一个从小学到中学的孩子,或是从语文课本里,或是从课外阅渎中,总会不断地接触到《伊索寓言》里的故事。大人们所以这样喜欢给孩子选读《伊索寓言》,因为这本书确实足世界公认的寓言珍品。我们当然不能说《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篇篇精彩,但要想从中找出三两篇不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