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人口城镇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河北省有县城137个,县属镇390个,乡镇3200个。充分发挥这些小城镇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一、小城镇的发展概况河北省小城镇发展历史悠久,县城和县属镇大多在明、清之际就设有建制。它们多在  相似文献   

2.
关于小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小城镇蓬勃兴起,城镇化已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推进小城镇发展的进程中,要突出特色,抓好小城镇规划和设计;要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小城镇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发展特色经济,积极培育小城镇的经济基础;要集约用地,树立土地经营的观念;要放宽户籍政策,提高小城镇人口集聚度;要加强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全面进入转型期,在旧的农村城镇化模式下产生的大量小城镇问题是制约我国新时期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已成为我国城乡建设中的一大问题,小城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倍受注目.邢台市小城镇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人口城镇化新问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小城镇一直是中国改革和发展中的大问题。 1997年以来 ,中国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 ,对农村人口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 ,农民对进镇落户的热情并不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高。总体看 ,小城镇户口是随着其吸引力的逐渐减弱而放宽的。当今中国的农村人口城镇化 ,已经进入了必须通过相关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才能实现新一轮再推进的发展新阶段。新形势下 ,很有必要以科学发展观重思小城镇大问题 ,充分发挥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小城镇——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聚焦点小城镇建设的理论早在200多年前就出现在马克思的著作里,马克思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马克思这些精辟的论述,充分说明了人口的集中,城市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城镇的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又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小城镇带来了特殊的地理区位,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的小城镇建设起步早,发展快,但不同程度的经济水平发展速…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转变的历史性过程,是人口的城镇化与城镇现代化的统一,而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会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和市场需求。本文是对小城镇广场建设中用电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广场配电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道路的类型有发展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和发展小城镇等.中国城镇化主要采用小城镇化模式,具有规模较大、速度较快、政府主导等特点,但容易引发区域差距较大、城镇化质量不高、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中国小城镇化模式促进了城市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但中心城市辐射力低,小城镇偏多,城市公共服务亟待提升.国家要提升小城镇建设层次,发...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通过梳理学界关于我国城镇化质量过低的相关论述,分析皖江城市带农民流动现状,认为"人户分离"引发农村宅基地闲置与城市建设用地供给不足的矛盾凸显,农村人口流向不合理,导致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增加了进城农民的市民化成本.提出了建立宅基地退出与补偿机制、完善城乡土地置换制度、增加城市的住房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集聚能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谈不上真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要实现农民的小康,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农民富裕必须减少农民数量,要繁荣农村经济必须推进城镇化,这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2002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15%左右,但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因此,解决农村问题,必须城乡统筹考虑,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小城镇建设新型化其成果是相当明显的.然而小城镇建设的任务是重大和要长期坚持的,要社会各个阶层共同的努力.想要建设我国完美的小城镇,快速的实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伟大目标,要全国人民一起努力,针对具体问题和重点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办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城镇作为联结大中城市与乡村的桥梁和纽带,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小城镇建设对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口文化及乡镇企业都具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中共中央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小城镇发展问题以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都对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的人口城镇化战略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将大大提升,城镇化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4.
武汉“十五”计划纲要确定了小城镇建设的战略重点。本文分析了发展小城镇对发展整个地区经济和城郊经济带的战略地位、以及小城镇的功能特色 ,并在探索小城镇建设与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内在统一问题上 ,提出了六大城镇化战略。强调市、区、镇三级领导的创新精神和务实作风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小城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镇化必然的历史选择。发展小城镇对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等有重要意义。目前,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基层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以保证小城镇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口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普遍规律,但通过小城镇建设来推进这一历史进程,则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独有特征。建设小城镇不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且在我国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建设小城镇的实践与理论不但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在信息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7.
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极大提升,为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提供了一种实践模式。小城镇凭借城乡结合点的区位优势、兼具城乡的双重社会经济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吸引了大批的农民工,而流动农民工则是小城镇建设的主力军,不仅增加了小城镇的数量、扩大了小城镇的规模,而且提升了小城镇的现代化素质和人口素质,塑造着小城镇的特色经济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践行着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苏红键 《教育研究》2021,42(10):35-44
教育城镇化具有显著的阶段特征.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城镇化率显著高于人口城镇化率,各地教育城镇化率和人口城镇化率显著正相关.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双重作用下,随迁就读比重提高以及越来越多农村居民子女进入县镇就读成为近期教育城镇化加速的主要动力.教育城镇化与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格局相互影响,乡村教育资源"质弱量余"与城镇教育资源"质强量缺"并存,小学的这一格局特征更加明显.未来,应坚持多元、均衡、智慧、系统的发展思路,全面促进城乡教育资源按需供给,积极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提升城乡智慧教育水平,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坚定不移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之路.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城镇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城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城镇体系规划不够合理,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小城镇聚集效应差;解决这些城镇化问题,主要对策是加强制度创新力度,科学规划城市和城镇体系,多方引入投资,引导人口和要素向小城镇聚集等等。  相似文献   

20.
苏红键 《教育研究》2021,42(10):35-44
教育城镇化具有显著的阶段特征.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城镇化率显著高于人口城镇化率,各地教育城镇化率和人口城镇化率显著正相关.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双重作用下,随迁就读比重提高以及越来越多农村居民子女进入县镇就读成为近期教育城镇化加速的主要动力.教育城镇化与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格局相互影响,乡村教育资源"质弱量余"与城镇教育资源"质强量缺"并存,小学的这一格局特征更加明显.未来,应坚持多元、均衡、智慧、系统的发展思路,全面促进城乡教育资源按需供给,积极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提升城乡智慧教育水平,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坚定不移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