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帝的斋戒与祭祀李文坛庙祠堂是北京名胜古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著名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内)、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等等。在封建时代,皇帝率诸臣都要定期到这些地方举行隆重的祭把活动。所谓祭记,旧时是指祭神和把祖而言。在祭...  相似文献   

2.
3.
赵增越  霍华 《历史档案》2011,(3):F0002-F0002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社会各界敦促清帝退位的呼声四起,先后有14个省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各国政府也施加压力,劝说清帝让位。袁世凯在得到南京临时政府同意其出任临时大总统的允诺后,亦逼迫清帝退位。在12月举行的南北议和中,南京临时政府代表伍廷芳提出清帝退位,实行共和,满人可...  相似文献   

4.
由铁玉钦主审、王佩环主编韵《清帝东巡》一书,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于1991年8月出版发行。东北是清朝的发祥之地,祖宗陵寝所在。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自东京辽阳迁都沈阳,天聪八年(1634年)尊为盛京,为清开国之都。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以盛京为陪都。兴京(新宾)的永陵为清帝先祖之墓,盛京的福陵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墓,昭陵为清太宗皇太极墓。清统治者十分重视祖宗陵墓与发祥之地,在其入关之后,曾有四个皇帝先后十次赴东北谒陵。即所谓东巡。其中康熙帝三次、乾隆帝四次、嘉庆帝二次、道光帝一次。清帝在谒陵的同时,行围习武,考察吏治,联络蒙古,关心农牧,修葺城垣,提倡文化,其中康熙帝第二次东巡(1682年)时,远行至松花江上吉林船厂,目的是为了抵御沙俄的侵略,其意义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有清一代,满族统治者为了突出其核心统治地位,不顾汉人的传统风俗习惯而强制推行了剃发易服制度.虽然此举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以致发生了多次喋血渗案,但清统治者却始终如一地推行剃发易服制度,因为这对巩固清政权、维护其对汉人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清帝推行剃发易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把记者分为读书的记者与不读书的记者,是不是有点僵硬有点勉强有点生拉硬拽?记者自然是识文断字知书达理至少是无所不通的大秀才,怎么还有不读书的? 有。我说不但有,而且还占了相当的比例,而且还有发展的趋势。我知道有的记者一年到头不进一次书店不买一本书,还知道有的记者碰到一起就侃大山搓麻将通报哪天有个饭局打听哪个会议有“戏”,如果某记者在这个场合介绍说哪儿正在办书展或者图书馆来了一本什么好书,那么马上会被认定是故作高雅是装模作样,于是彼此间自然拉开了距离。记得多年  相似文献   

7.
<正>清代皇帝巡幸盛京虽始自康熙帝玄烨,但最早筹划回乡祭祖的却是顺治帝福临,可惜终未成行,成为遗愿。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夜,清太宗皇太极突然病逝,未立传位遗诏。十四日,清王朝于盛京崇政殿召开确立皇位继承人会议。当时,清太祖努尔哈齐二子代善、十四子多尔衮及皇太极长子豪格等分拥重兵,都是帝位的强劲争夺者,兵戎相持,势均力敌,为避免帝位之争引发兄弟子侄间武装内讧造成政权危机,最终各股势力相互妥协,拥立皇太极  相似文献   

8.
读书与小人物徐学坚信文字不会死,因为动荡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制造小人物。无大把金钱可供挥霍,无炙手重权可任玩弄,无名士派头的明星光圈可以炫耀,无声色犬马可娱耳目,甚至不能在家中拍一下桌子,要一个自己喜爱的电视频道,这时,书籍可为小人物提供一个天地,在这...  相似文献   

9.
读书与健康     
提出读书在心理健康中所起的作用,通过读书陶冶心灵,使人健康,在图书馆的优雅环境中使自己更充实、更自信、达到更美好。  相似文献   

10.
读书与成功     
我的课堂生涯在小学毕业时就结束了,那年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母都是当时的"走资派",他们的子女被"走资派的子女没有受教育权"的明令剥夺了继续读书的权利.牛棚里的爸爸妈妈已无力顾及12岁的我,在充满大批判、大辨论的高分贝噪音和弥漫着"文攻武卫"战火硝烟的天空中飘来荡去,直到有一天,表姐从图书馆背回一书包所谓"才子佳人,封资修黑货"的《红楼梦》《青春之歌》《激流三部曲》等书,我才象有了依托似的充实与安定了下来.同伴们都去上学,我便在家读书,读书的日子悠悠的,冲淡了我少小失学的失落与凄惶.对我影响最深的是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苦难坎坷的人生和痴迷忘我的读书精神引起我心灵的震颤.  相似文献   

11.
读书与出版     
《新闻世界》2004,(5):43-43
  相似文献   

12.
读书与趣味     
有人问我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告诉他:“读书与写作”。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书房里,早上迎着窗外射进来的阳光,或着晚上借着台灯的光芒,读着喜欢的诗书,写一些自己喜爱写的文字,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读书与择友     
刘墉 《出版参考》2007,(3):37-37
一位出版商对我说:“所谓的畅销书,大约可以分为‘风头型’和‘稳重型’两种:前者内容不必好,但封面华丽。印刷精美、纸张讲究、言词激进。因为抢眼,所以常被书店放在柜台上。很容易就能吸引读者的注意,而畅销一时。但这种书初看十分精彩。愈读愈觉乏味。所以只能销售一阵.风头过去就很难卖了。  相似文献   

14.
读书与梦想     
书是人类文化的实物载体。人类文明的发展,思想的进步,社会的变迁,智慧的结晶,科学的昌明,丑恶的衍生,人间的疾苦,凡此种种,自有文字以来,都在书中记录在案。总的说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带给人类的主流是好的。因此,自有书以来,读书便是历代各国的知识分子、文人墨客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精神依托,时时刻刻不能离开的。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向来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知和行紧密地统一起来。历史已经反复地证明,凡能坚持这样做的知识分子,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读书与望月     
我已年近花甲。这前半生半个世纪极其简单。就是读书(几十年)——教书(35年)——写书(25年),而读书几乎伴我一生,恰如日月星辰,空气水火。很早,我对清代张潮以望月喻读书之论五体投地。他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过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深浅耳。”儿时,家无点灯之油。夜晚,家人忙完,无月时,奶奶瞎着眼给我讲故事,教我会上谣:“月儿乖乖,快快出来,照着我孩,读书乖乖!”有月时,父亲虽“斗天的字认不得半箩筐”,也教我看“娃娃书”(连环画)。少儿的我,犹如云隙窥月,所读似…  相似文献   

16.
读书与人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这个地方,我与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自己学艺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老师:一位是潘一鸣老师,另一位是全国钢琴界的“第一把手”、教授、学者朱工一先生,他们都是上海人。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学钢琴、学音乐是一部分,更多的是学做人,学习他们做任何事情都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读书与人生@滕矢初$中国广播艺术团  相似文献   

17.
出书与读书     
出书与读书■南方出书人成天与书打交道,理应多读书。在别人眼里,最羡慕的是出书人书多。但是时下不少出书人“生在福中不知福”,不怎么读书。这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浮躁心态,这是做好出版工作之大忌。出书人应该多读书。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凝聚,做书籍编辑工作,没有渊博...  相似文献   

18.
看书与读书     
看书与读书在古代是有区别的。曾国藩在给他儿子曾纪泽的一封信中讲到了这个问题:“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  相似文献   

19.
读书与旅行     
<正>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是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有着超然物外的洒脱。读书与旅行,既是乐事,也是雅事,都是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与素质。旅行就是读书,读山山水水、读人生百态、读风土人情;而读书就是心灵的旅行,在文字中旅行、在飘香的书页里游走、在先哲的思想里行吟。读书就是心灵的旅行,旅行首先要寻找心仪的目的地,读书首先要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旅行目的地有很多,名山大川风景名胜、海外风光域外风情、  相似文献   

20.
读书与写作     
我从小喜欢读书,更酷爱写作,就因为这,我参军不久,就当了连队的报道员,后来当了团里的新闻干事,再后来当了师里的新闻干事,再后来,就是转业到地方,供职于一家杂志社。二十多年来,我在各类报刊发稿上千篇,部队党委曾三次给我记三等功。转业到地方后,我于1988年出版了《谈新闻写作艺术》一书,1992年又出版了《天津建设的决策》。这两本书曾受到专家学者的好评,其中第二本书获首届全国优秀行政科研成果二等奖。因为在写作中取得一些成绩,1993年我被评为天津市第四届自学成才的先进个人。这些年来,我之所以能在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