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辰霞 《辅导员》2013,(21):24-24
语文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谈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三苏”——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聪慧的小雪高高地举着手:“老师,我发现苏洵给两个儿子起的名字都是车字旁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马上有人联想起苏辙的“辙”就是“南辕北辙”的“辙”,这“辙”字不是“车轮压的痕迹”吗?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车轱辘印儿”。难道饱学多才的苏洵就给儿子起名叫“苏轱辘印儿”吗?  相似文献   

2.
苏洵教子     
苏洵是北宋人,他不仅在诗书文章上负有盛名,教子方法也有独到之处。 大儿子苏轼和小儿子苏辙。儿时十分顽皮,不肯用心读书。在多次教育不见效果的情况下,苏洵改变了他的  相似文献   

3.
在1127—1279年这一北宋散文经典化的重要时期里,"三苏"阐述经史思想、政治观念的策论类文章得到了文学选本的突出重视,"三苏"在散文经典体系中的并称也包含了"苏学"的因素。苏洵、苏辙散文的经典价值更明显地依托其学术性内容。作为"苏学"的起源,苏洵散文被这一时期的知识精英建构为包含内容思想、写作技法、风格个性等多重维度的文学经典。苏辙散文主要凭借其史论类文章的思想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其论点中与儒家正统观念相契合的成分得到了理学家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4.
<正>从教高中语文十余年,换过了好几种语文教材版本,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没有苏辙的文章入选,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我又询问了初中的语文老师,发现初中教材中也没有苏辙的文章,我不禁发出一声浩叹:子由文章今何在?"一门父子三词客","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三苏"之名,如雷贯耳。很多人知道苏洵、苏轼的文章,因为教材里有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石钟山记》《赤壁赋》等;但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相似文献   

5.
在宋代文坛上,苏氏一门父子三人,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尤其是苏轼,最为光彩夺目。在"三苏"中,苏洵,号老泉,22岁才发愤苦读,以政论、史论见长,可谓大器晚成。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均少年得志。在苏轼21岁、苏辙18岁时,父子三人同科及弟,一时成为美谈。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2014,(4):72
正特别是打架家长会上,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的家长和老师谈话。老师:"你孩子不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家长:"还请老师多多教育,我这孩子从小就胆小,人多的地方他不敢去……特别是打架!"老师:"……"老师真小气儿子放学回来,嘴里一直嘟囔着"老师真小气"。我问原因,儿子说:"外面的老师来我们班听课,我们老师准备了好多可爱的小礼  相似文献   

7.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曾达到“下笔顷刻数千言”的境界,广为世人称颂。不仅如此,苏洵教子成才的趣事也是至今流传。据载,苏洵的两个孩子苏轼、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在多次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下,没有什么成效。对此,苏洵没有采取“棍棒”的方法,对孩子实行强制教育,而是从孩子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入手,积极引导,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躲在背  相似文献   

8.
李旭东 《学语文》2007,(3):6-17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苏洵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嘉祐二年,十九岁的苏辙与兄苏轼同中进士。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是一篇干谒文,文章着重阐释了自  相似文献   

9.
在宋代文坛上,苏氏一门父子三人,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尤其是苏轼,最为光彩夺目。在"三苏"中,苏洵,号老泉,二十二岁才发愤苦读,以政论、史论见长,可谓大器晚成。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均少  相似文献   

10.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天下,峨嵋共比高”,这是人们对唐宋八大家中三苏的赞扬。的确,作为散文大家,他们确实是“嵋峨共比高”,苏洵以“纵横善辩,雄健犀利”见长,苏轼以“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出众,苏辙则以“汪洋淡泊,诗醇温粹”拔俗。下面仅就苏洵与苏辙的同题之作《六国论》作一下比较。  相似文献   

11.
一、课文导读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学习的是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散文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宋代作家,他们的散文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杰出成就。人们对“苏洵、苏轼、苏辙”的评价很高,有诗称:  相似文献   

12.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天下,峨嵋共比高”,这是人们对唐宋八大家中三苏的赞扬。的确,作为散文大家,他们确实是“嵋峨共比高”,苏洵以“纵横善辩,雄健犀利”见长,苏轼以“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出众,苏辙则以“汪洋淡泊,诗醇温粹”拔俗。下面仅就苏洵与苏辙的同题之作《六国论》作一下比较。  相似文献   

13.
3月29日“钓”趣曾经听张敬义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苏洵有二子苏轼和苏辙,少时贪玩,不喜读书。为此,苏洵软硬兼施,脑筋大伤,而终不得要领。苦思中,得一妙招,每每有好书,不再强逼二子“吞咽”,自己则故意在二子前,躲躲闪闪,觅一角落,极尽“贪婪”之相,大饱“口福”。此招一立,果然见效,二子见其父状,顿时“垂涎”,乃趁其父不备,盗得“美味”,胃口大开中,好一番“狼吞虎咽”。如此,若干回合后,二子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苏洵书房中两条好学的“书虫”。当时听了,自己不禁失笑,苏洵何其之高,乃以自身“暗示”为“饵”,“钓”出了顽劣二子的向书…  相似文献   

14.
正《三字经》有云:"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讲述的是苏轼之父苏洵,读书起步虽晚,却终能成一代大儒,鼓励人们不要由于年龄的缘故而放弃努力。在宋代文坛上,苏洵的地位及影响力可谓举足轻重,不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且在"唐宋八大家"中亦占有一席之地,被后世传为美谈。苏轼在宋代书坛之所以能独领风骚,自然也离不开其父的影响。明人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曾言:"蜀人不能书,元间轼以字画名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的出生,不仅是事实问题,也是法律问题;因为身分不同,地位和权利也不一样。李开周在《北京青年报》2020年11月4日发表的《如果王弗还在,苏东坡会再娶吗?》一文中,提出苏辙是苏洵两个小妾中的一个所生,但没有提供任何证据和阐明理由,甚至连线索也没有提供。此观点经媒体传播后,产生了负面影响,引起苏学研究者和苏氏后人的强烈不满。苏辙为程夫人所生有不少史料证实,可谓早有定论,即使有疑问,也可以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进行严肃的探讨。苏辙为苏洵小妾所生的看法缺乏证据。妾与妻的身分是清楚的,法律地位不同,权利和保障也不同。对于李开周的谬论,侵害历史文化名人名誉权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以维护三苏历史文化名人的名誉。  相似文献   

16.
读《教育艺术》1999年第7期载《苏东坡与素质教育》,对苏轼名字的寓意,特抄录苏洵《名二子说》,以供参考:“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苏洵的意思,“轼”是供人扶手,不比车的必要的那些部件;然而缺了轼,车又似乎不算设置完善。显然,苏洵是以深刻的阐释表达他对儿子的勉励和警戒;流露出慈父般的一丝忧虑。而对苏辙呢?“辙”是车道…  相似文献   

17.
苏洵与其二子苏轼、苏辙各有一篇论"六国"的文章,虽然都是论史类的论说文,但实属两种类型,苏轼的《六国论》就六国久存而秦速亡这一历史现象作分析,其中突出强调的是"士"的作用。在苏轼看来,六国之所以久存乃是由于"诸侯卿相皆争养士"。因此,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与苏辙的书法均受到苏洵的影响,在技法方面还取法颜真卿、李北海等人,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传世作品也成为后人临习的典范.苏轼与苏辙的书法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技法上都有很大的相似,但又有各自的独特风格,显示出二人对书法艺术审美的各自特点,以及不同的主体精神.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北宋时期,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fú)、蔡襄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不仅书法写得好,诗词也很厉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人们称为"三苏"。黄庭坚的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个  相似文献   

20.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询、亦轼、苏辙、工安石、曾巩八位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是何时排定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