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语.阳货》记载:“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和“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在这句话中后者更重要。可以把“女子”与“小人”理解成意义的概念,并进行情境性的解释,进一步规定为师生关系的命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一般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案例】《掩耳盗铃》教学片断:片段一:宽松氛围中直言“用词不当”师:读了这则寓言你们有问题要问吗?生1:“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这句话用了两个“就会”,我觉得很唆,不如把后面的一个“就会”换成“从而”。师:你读书真仔细,而且善于动脑,更可贵的是你敢于向课本质疑。这种精神十分可贵,它一定能帮助你把语文学得更棒!下面请大家来说说,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生:我同意他的看法,这里犯了老师您常讲的重复的语病。……师:其实,这句话并不是个病句,同学们上了初中学了语法知识就会知道。把后…  相似文献   

3.
释“亲戚”     
初五册语文课本《〈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文用了两个“亲戚” :(1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2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课本对这两句话中的“亲戚”都未作解释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将这两句翻译为“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 ,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凭着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首先 ,我们来分析《教师教学用书》将文中的第一个“亲戚”解释为“兄弟骨肉”对不对。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兄弟”指哥哥和弟弟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由此可见 ,这一解释的意思重复包含…  相似文献   

4.
这句话是用来解释的。当别人误会了你,你就可以跟他说“It’snotlikethat.(不是那样的。)”当然由于语气及情境的不同,这句话也有可能是借口。  相似文献   

5.
《甲申三百年祭》引用了《明史·李自成传》中介绍李岩的一段话,其中有这样几句:“李岩者,故劝自成以不杀收人心者也.及陷京师,保护懿安皇后令自尽。”对后一句话,一般教师在解释这句话时颇费周折,有的甚至解释得不当,不能自圆其说。因为“令自尽”省略了一些内容,“令”字又难以解释,故理解时就有不少困难。解释这句话。关键是“令”字,显然,用“命令”,“使”解释就会使这句话前后矛盾,既然保护懿安皇后,又命令她自尽,这就叫人不可  相似文献   

6.
对于《论语·为政》中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前人有不同的理解。这句话应当解释为“攻治异端,这个害就会停止了”。  相似文献   

7.
贾谊的《过秦论》是篇议论文,中心论点在文末“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谓卒章显志。对这句话的“而”的解释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对文本的理解。人教版的《教师用书》对这句话的译文是“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按照古文翻译一一对应的原则,这里的“而”似乎应作“因而”讲,表示因果关系,“仁义不施”是“攻守之势变化”的原因。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结论是经不起推敲的。“攻守之势异”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不因主观刻意而形成。那么,“而”作何讲呢?结合前文可知,秦在采取攻势,积极主动地攫…  相似文献   

8.
《论语·阳货》记载:“子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其中,对“女子”意义的解释,成为历代学者解读的热点.由于“女子”一词的多义性和歧义性,因此很有必要总结有关“女子”的释义研究并对其意义作出准确地判断.本文在回顾历代学者对“女子”注释训解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其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证源分析“女子”之义,探讨《论语》中的“女子观”,并确认了开始歧视妇女的历史时期.旨在更准确地理解“女子”之义,正确领会孔子的本义和思想观.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一文中有一句“遂迷,不复得路”。其中的“遂”字。教科书上解释为“终于”。而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句话的翻译为“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显然,在这里是把“遂”解释为“竟。竟然”了。“终于”与“竟然”意思截然不同。那这里的“遂”到底该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10.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一句名言,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表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但是,对这句话的解释,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都认为孔子在这里是谈教育的对象问题,都把“有教无类”理解为“教育不分对象”——什么样的人都给予受教育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一册《师说》注释中云: “[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的倒装,用结构助词‘之’来表示。下文‘惑之不解’同。”这条注释一直都被认可,注中对“之”的解释也似乎无可非议。因为“之”在文言文中作提前宾语的结构助词确实有之。笔者认为这里的“之”不是结构助词,而是介词,相当于“在”和“当”,表示时间,在句中作状语。理由如下: 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讲,如果译成“不知句读,不解疑惑”,在逻辑上有毛病。作者在这里主要是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从师的风尚很久没有流传了,要想人没有疑惑也就困难了,  相似文献   

12.
题目中的短语,出自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里的一句话,全句是:“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在本刊今年第一期,李牧同志撰文谈了对这句话的理解。李牧同志首先提到对这句话的理解,历来有分歧,有的说是正面歌颂三个女子的伟大,有的说是反语,揭露中外杀人者的渺小。李牧同志认定这句话是反语,就采用了后一种说法。他从这句话的语法、上下文的关系、这句话所自出的第五节的内容这样三个方面,说明他采用后一说法  相似文献   

13.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有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历来都被很多人视为孔子歧视女性的有力证据。为探寻本义,本文梳理了前人对此句的九种解释,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认为将句子作新的句读是没有根据的,而关键点在于对"与"和"女子"的解释。只有将"与"字作"和"讲,"女子"特指南子,"小人"特指卫灵公、雍渠等人,才能解读出这句话的本义。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对《论语》中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存在着严重的误解。皆认为学生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复重教之”。这种解释源于郑玄,被历代注解家所沿袭。笔者认为:首先。这种解释不符合孔子“有救无类”的教育思想;其次。这种解释不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第三,这种解释不符合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第四.从文字训诂的角度看。这种解释是增字解经。笔者认为。“复”字的意义是走回头路,即走旧路。这句话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来说的。当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时,教师就不能再走老路了,要改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的,不是当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时就不再教他了。这样,上下文的意思就是一致的了,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论述应当如何采用启发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我们应当恢复“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本来面目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先秦文献中的“女子”既可以表示女儿,也可以泛指女性,学术史上将《论语》“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女子”解释为女性、妻妾或女儿似乎都有其合理性。但根据“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语境,“女子与小人难养”的“养”是表示“教养”之义,而上古文献中作为“教养”之义的“养”一般只适用于父母对子女、师长对弟子、君主对民众这三种语境。基于这种判断,再考虑孔子的身份和立场,可知“女子与小人难养”中的“女子”是指女儿而非泛指女性,“小人”是指孔子门下的不肖子弟。孔子是以父母师长的立场,从心理特征和品性修养的角度来表达女儿与弟子中的小人之辈难于教养的感慨。这不是将女性与“小人”等同,而是指出在教养女儿和不肖子弟时,二者在“情胜于理”方面呈现出的某种共性。  相似文献   

16.
《氓》第三章后四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课本注释说:“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说得过去;女子沉溺在爱情里,那就说不过去了。”把“说”理解为“说得过去”。闻一多先生认为这里的“说”通“脱”(转引江苏人民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个  相似文献   

17.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千百年来,中国古人一直在试图解释“道”字。道家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里曾这样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这几句话高度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是道教思想精华之所在。被民间奉为“奇书”的《素书》则说:“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这几句话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人所遵循的自然法则,支配着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而天地万物却意识不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二册《弈喻》,是清朝学者钱大昕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议论短文。文章由作者下棋眼高手低的事实引出议论,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文章的第三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可以说,能准确透彻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则整段话的内容也就容易掌握了,而要正确地理解这一句话,就必须先解释清楚句中的每个“是”和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节选了《资治通鉴》中“赤壁之战”部分,其中,在东吴最后决策关头,刊、权对周瑜说:“卿能办之者减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抓,孤当与孟德决之。”这句话言辞诚恳,语调激昂,既望部下成功,又不推委责任,大有君主之风。但“卿能办之者诚决”一句,颇为费解。课本注‘协”为“对付”,注“诚决”为“确实(可以同他)决一胜负”,是遵从胡三省的;旧注。胡三省注这句话为:“谓能办操,则减为能决胜也。’他将‘劝、”释为“办操”(对付曹操),将“决”释为“决胜”,虽扣住宅面,亦不免曲意疏通。关键是句中…  相似文献   

20.
在朋友们的支持下,“文言坊”的人气指数可是日渐攀升啊。就本期来讲,“名师私塾”是上海市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市教委语文教研室教研员步根海老师的方家之谈,《刘郎咏桃》则是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倾心之作,就连“星星点兵”里的两篇小文章也是百里挑一,锐气逼人哪!好了,我就不再在这里吊大家的胃口了,还是请您亲自去品品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