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彦蕊  綦春霞 《数学教学》2005,(12):F0002-F0002,1,2,41
几何课程一直是历次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焦点.中学数学是各国中学课程中相对比较统一的一门学科,但几何课程则是中学数学中最不统一的一部分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发起的第二次国际数学调查表明:代数和算术课程各国是基本统一的,但几何教学内容却有很大差别几何的核心内容很少,  相似文献   

2.
楼可飞 《数学教学》2014,(4):34-36,45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高中数学课程在教育理念、学科内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高中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数学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应注意几个方面,如:加强几何直观,重视图形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思考.在几何和其他内容的教学中,都应积极倡导借助几何直观,来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例如,借助几何直观理解图形翻折、圆锥曲线等.  相似文献   

3.
宋璞  黄瑞 《今日教育》2007,(2S):6-8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第八次课程改革带来了一些全新的冲击:课程责权的调整,课程维度的丰富,课程开发者的延伸。“课程领导”理念在一线教育领域中的确立变得日益迫切。然而,在日常工作接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校对此理念比较陌生.在学校建设中“课程领导”的意识薄弱。[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在普通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中.几何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又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成为系统的课程体系.整个几何教学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评价系统以及对以上各个部分的修改和完善等相关内容.因此.我们选择了“几何课程体系”这样一个术语来表述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几何部分,根据不同的学习心理学,  相似文献   

5.
“初等几何研究”课程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数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高师数学教育课程的势在必行。“初等几何研究”课程的教学大纲需要重新制订,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需要大幅度调整,特别是将原来的“初等几何研究”课程和“高等几何”课程合并成为一门课程,并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从初等几何“研究”转到初等几何教学素质的培养上来。与此同时,编写中的教材《初等几何教学基础》也必须突出与数学教育改革思路相适应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几何画板与物理教学整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几何画板与物理教学的整合是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几何画板的工具性作用,使之融人物理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可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难以完成的任务,从而达到增强物理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阶段几何课程内容改革历来都是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都对本国中小学几何课程进行了改革.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以及中小学几何课程发展历程的剖析,将中美两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几何课程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从中得到启示,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几何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中日两国都对初中几何课程进行了改革。两国改革后的初中几何课程存在哪些差异?本文从课程广度和课程深度的角度对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初中几何课程的内容比日本的初中几何课程多,但深度不如日本;日本初中几何课程中的"空间图形"内容比我国的几何课程丰富。因此,我国几何课程要重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正确处理直观实验与逻辑推理的关系,科学地设计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理念与数学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和不断深化的教育实战过程。要达到改革的目标。任重道远。抓住重点和堆点问题,积极进行探索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中,要弄清楚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战的关系,尤为重要。本文从数学学科角度谈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要在思想意识上强调新课程理念?2.如何在数学教学实战中体验新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0.
张仲仟 《甘肃教育》2004,(10):21-21
新课程不管是理念的确立还是课程的设置、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实施手段直至评价体系的贯彻,都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尊重学生的权益.把学生地位的提升放在了首位.把适宜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首要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会议纪要     
《数学教育学报》2003,12(1):100-102
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于2002年10月27日-30日在武汉市举行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是“数学教师专业化:数学教师教育的潮流”。全国第六届数学方法论与数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P.MVI)于2002年11月1-6日在山东教育学院举行。代表们围绕会议主题(包括波利亚、傅种孙教育思想在内的数学方法论专题研究,数学课程改革等),分组宣读论文、研讨和大会发言。第十三届全国高师院校几何类课程教学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10月29日-2002年11月1日在江苏省苏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召开,对近2年来高师几何类课程在学科研究、课程建设、数学改革、数学手段现代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就新时期几何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根据当前高师几何教育改革的需要,提出了改革高等几何课程的科学性、直观性、前瞻性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课程改革的实践与课程资源不足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教师对课改的需求已不满足于课改理念的帮助,他们更迫切需要的是具体的一节课如何上.具体的一节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些什么样的资源,以便他们在新课程理念下去创新、去组织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为此我们组织了南平市的100多位物理教师.进行了一年多的《中学物理课程资源》开发一亡作。下面是我们的体会和工作。  相似文献   

14.
欧四国和瑞士,在教育制度、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方面有许多比较先进、合理的教育理念和做法.值得我国去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科学》课程是我国首次将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小学生设计的国家课程.目前已经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展了实验学校、试教区等活动.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的五个基本理念之一,也是《科学》课程的四个分目标之一.《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科学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愈益重要.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改变教师的角色,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笔者认为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扮演多重角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蔡定基 《教育导刊》2004,(21):25-26
构建适应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理念、课程设汁、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政策等方面。如何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经验,结合我国尤其是开放地区基础教育的实际,构建出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和深入实施阶段,素质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落实.各课改实验区及新课程实施的学校围绕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尝试,做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取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不少非课改的学校、教师也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着力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广大教师走进新课程时.会逐渐接受一种新的课程观念,课程改革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参与课程改革的学校和老师不是被动地接受新课程.而是创造性地理解与实施新课程,正确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与方法,创造性地将新的理念与方法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理念的创新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创新的学校观。学校是学习型组织.是培养人的机构,而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附属品。学校应该成为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前沿阵地.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加强与社区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丰富对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的认识.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2。创新的课程观。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文本的理解.总要融入个人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一、认清新形势——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领会新理念 1、教学理念不同。通过学习,我发现新课程并非完全将旧课程“抛弃”.但两者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同的教学理念是新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不冉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并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共同体验的过程。新课程观更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