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民政府三次币制改革,1935年法币改革突出,伴随法币的发行,关金券作为一种票据,在货币史和金融史上都比较特殊.关金券曾经一度与黄金挂钩,在海关关税改革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国民政府严重财政危机,恶性通货膨胀迫使关金券进入流通领域,最终不但没有稳定金融,反而成为废纸一张.  相似文献   

2.
1931年,蒋介石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反人民政策,扩充军队,对中共连续发动了5次围剿,军费支出浩大,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国民政府为挽救财政危机,筹措巨大军费打内战,策划在金融领域内加强统治,用控制金融来弥补巨大的财政赤字,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实行币制改革。这就是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的国内原因,也是根本  相似文献   

3.
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的法币政策,是在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可行的金融改革措施。它的实行,对此后国民经济的短暂繁荣及全民族持久抗战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的法币政策,是在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可行的金融改革措施。它的实行,对此后国民经济的短暂繁荣及全民族持久抗战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927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为了实现对全国金融业的垄断,进而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国民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金融货币方面采取“废两改元”及“法币政策”,金融机构方面建立了以“四行二局”为中心的国家信用体系。这样,国民政府最终确立了官僚资本金融垄断体系,掌握了全国国民经济的命脉。  相似文献   

6.
南京法币政策改革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宜 《文教资料》2006,(10):214-215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放弃银本位制,实行法币政策。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强调币制改革造成通货膨胀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今天客观地看,它统一了币制,使法币完全与现银脱钩,推动了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出现了汇率的稳定和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7.
19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前,中国的货币发行权极为分散,当时中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繁多,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完备的币制、实现币制现代化是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历史动因.地方政府拥有的地方金融权是对抗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连年内战,庞大的军费开支造成财政赤字愈来愈大,加强对全国的经济掌控和解决政府财政困难是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现实动因.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致使币值极不稳定,鉴此,马寅初提出了稳定币值的经济理论,即货币发行应以维持货币流通规律为限,为了稳定币值,他认为国民政府应采取收缩法币、不滥发纸币以及对发国难财收取重税等措施,尽管他的这些见解和主张受到了国统区人民的拥护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但并不能真正解决战时经济条件下国民政府的财经问题。  相似文献   

9.
吴铭 《历史学习》2010,(5):19-19
1931年,蒋介石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反人民政策,扩充军队,对中共连续发动了5次“围剿”,军费支出浩大,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国民政府为挽救财政危机,筹措巨大军费打内战,策划在金融领域内加强统治,用控制金融来弥补巨大的财政赤字,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实行币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
1929年的资本主义大危机使各资本主义国家遭受重创,为摆脱危机造成的影响,攫取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美国通过了《白银收购法案》.中国银元大幅升值,造成出口困难和巨额贸易赤字.国民政府被迫进行币制改革,实行法币.在经济全球化,各国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汲取上世纪30年代美国白银政策的教训,以更加慎重和更加具有战略性全球性的眼光来看待各国的货币政策显得极为必要.面对美国发起的新一轮“货币战争”,中国应当不屈服于任何压力,坚持独立自主地汇率政策,适当地逐步地上调汇率,并根据国内经济发展情况独立的执行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1.
这次币制改革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外因是美国“白银政策”给中国造成金融经济危机,内因是由于长期发动内战,庞大的军政开支带来巨大财政赤字,财政经济陷入危机。国民党政府就是为摆脱这种双重危机而改行法币政策的。  相似文献   

12.
法币,也称为法贷,是国家以法律赋予强制通用力的货币。法币政策,是国民党政府于一九三五年颁布实施的将银本位制的银元改为外汇本位制的纸币的一次币制改革,它是近代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在已经出版的经济史、现代史著作中,绝大多数对国民党的这一政策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本文试就国民党实行法币政策的原因、内容、意义和影响,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史学界、经济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3.
1935年11月4日,南京国民党政府颁布实施“币制改革”方案。方案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增加中国农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此后,所有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付,一律使用法币。所有白银都要在限期内到银行兑换成法币,实行白银国有。  相似文献   

14.
1935年1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财政部改革币制令》,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商民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包括金银及银元在内),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之偷漏。从此,抛弃了沿袭已久的银本位制,实施纸本位的法币政策。有关这次币改,近年来学术界多有评述,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法币政策的起因、意义及社会效果诸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为我们对这一次币改的了解和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笔者多年从事民国金融史档案资料的编研工作,认为对于这一次币改尚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过去曾采用银本位制,以白银为一般等价物。1933年4月,国民党政府正式宣布“废两改元”,发行全国统一的银本位币,其目的是为推行纸币制度创造条件。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为进一步压榨人民,和缓当时的财政经济危机,乃实行“币制改革”,制定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1948年8月,  相似文献   

16.
受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政府提高白银价格,导致中国白银的巨额外流,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为此,国民政府采取相应对策。从1933年至1934年底,国民政府采取了征收白银出口税和平衡税,严厉打击走私等自救措施,同时劝说美国修改其白银政策。但由于美国的不合作态度,白银的外流势头并未得到遏制。1934年底起,国民政府决定改组三大银行,放弃银本位制,实行币制改革,并取得了英、美两国的支持。币制改革取得成功,白银外流问题得以解决。白银危机的解决,为随即爆发的抗日战争奠定了财政基石,但也使中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性增强。  相似文献   

17.
货币制度是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北洋政府时期,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币制改革问题,他们以统一币制为目标,提出了种种币制改革的主张,统一全国纸币发行也同时被提上了历史的日程,这些都为后来南京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和法币改革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国内政局动荡、军阀割据以及国外列强的侵略,这都使得北洋政府时期的币制改革混乱、无序,缺乏连续性,最终没有完成币制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1935年币制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财政学,经济学的方法对国民政府1935年币制改革的影响和效果进行了再探讨。1935年币制改革挽救了当时的金融危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研究1935年币制改革对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京国民政府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币制改革,这次改革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当时中国的国内形势及国际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共同促成了这次改革。此次币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统一全国币制市场、稳定经济、缓和危机等各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改革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我们应当中肯而客观的看待这次币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金圆券改革,是国民党政府在全面崩溃前夕演出的一场闹剧。这场闹剧,自1948年8月19日颁布试行起,年11月31日草草收场,前后仅维持了七十天,便告夭折。其势之猛,其亡之速,在世界币制改革史上均属首屈一指。为什么国民党政府大肆鼓噪的这一场币制改革竟如此脆弱、如此短命呢?本文就此问题略作述评。一第三次国内战争爆发后,南京反动政府在政治上极度孤立,军事上节节失利的同时,经济上也陷入财源日趋枯竭的危机,南京政府计无所出。不得不凭籍发行巨额法币的手段以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