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白龙马是吴承恩在继承前代作品中龙马形象的基础上塑造出来的,是作者思想载体之一,不应该被忽略。  相似文献   

2.
于舒也  李明画 《下一代》2009,(3):F0003-F0003
1.一天。师徒二人来到一个山坡。只见坡上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鹰愁涧”三个字。  相似文献   

3.
陈晓娟 《文教资料》2008,(23):45-47
<浮士德>是歌德的精神自传,歌德一生经历丰富,他把自己很多想法和理想赋予浮士德.解读<浮士德>,要了解歌德的所处的时代和其经历.  相似文献   

4.
窦天章是关汉卿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人.物,在一幕一万六千字的杂剧中,窦天章仅在楔子和第四折出现,字数不过六千多。只占全剧的三分之一,可正是这昙花一现般的出场,关汉卿用他的笔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不同众生的新鲜人物。作为关汉卿晚年塑造的,也可能是其一生塑造的最后一个官吏形象,窦天章的形象是深刻的。论文从窦天章在《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的作用、特殊地位等角度对窦天章的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亦舒笔下徘徊在爱情与婚姻十字路口的现代女性形象。在亦舒的小说中塑造了现代独立女性群像,小说中的女性大多是经济独立、聪明睿智、自尊自强且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职业女性。这些女性正代表了亦舒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人格。叛逆是女性的个性魅力,她们都脱离了传统女性温婉柔弱的气质,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叛逆和刚强。她们不仅在经济上独立,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  相似文献   

6.
<镜花缘>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奇妙绚烂的海外诸国图景,尽管这些国家在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甚至两性关系上与中国迥然不同,但是,关照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不难发现海外诸国与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或者是中国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或者寄寓着作者对理想王国的美好憧憬.  相似文献   

7.
2012年,一直关注乡土和煤矿的当代著名作家刘庆邦将其创作视线向都市转移,创作了"保姆在北京"系列。作者以"保姆"为切入点,打入城市的内部。在呈现都市中"保姆"这一群体的生存境遇的同时借"保姆"的眼睛窥探着都市深处的秘密。短小精悍的小说有力的批判了当下都市生活中存在的弊病。  相似文献   

8.
作者从孙悟空影象入手,分析了《西游记》在对孙悟空形象的超我性塑造中,对人类寻求解放问题的理性思考,即人需要解放自身,摆脱各种束缚与最终,达到自由;但又不可放纵人性,要有一定的规范约束。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贾平凹作为一位密切关注现实的作家,敏锐地感受到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使一部分知识分子陷入了人格危机和价值失落的"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他以《废都》、《白夜》、《土门》等小说书写了一部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鲜活的心态史,对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独守焦虑作出了深刻地剖析,勾画出了知识分子精神逃逸的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10.
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贾宝玉是一个"混世魔王"、"孽根祸胎",贾宝玉确实是背叛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他对于女孩子的特殊的亲爱和尊重,反映了人性解放、个性自由和人权平等的要求,这就是进步的民主主义精神. 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是贾宝玉这个典型的最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白马湖文学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被忽略或遮蔽在文学史视野之外的“白马湖文学现象”,是发源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新文化实践,在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聚合形成,而后又在上海立达学园和开明书店得以承传和发展,而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与文学现象。平民启蒙主义构成了他们的文化内核,质朴动人则构成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白马湖作家群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大背景下的白马湖作家群,他们中有很多作家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成就卓著的作家群体。但是,当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忽略了对他们进行群体性行为研究。文章从白马湖作家群中的与编辑出版相关的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对这一作家群体的报刊、书籍编辑撰述经历作了新的考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西游记》所体现的潜在的崇武意识,认为这种意识弱化"尚侠"而强化"崇武",有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同时,它受到宗教文化、世俗文化、时代观念的三重制约,本身具有复杂性和时代进步性。  相似文献   

14.
宗教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SWOT分析法对洛阳白马寺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后,可看到白马寺宗教文化旅游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对白马寺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应基于全新的开发策略,提供新的构想。  相似文献   

15.
回眸《西游记》作者研究及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存所有的《西游记》明代繁本刊本 ,均未注明作者姓名 ,清代所有刊本均说明为“长春真人邱处机”著。经鲁迅等人考证 ,确定《西游记》为吴承恩著。章培恒等人怀疑吴承恩的著作权 ,而苏兴等人则坚持吴承恩说。我们认为 ,天启《淮安府志》著录小说《西游记》 ,系照抄吴承恩的好友陈文烛所撰《淮安府志》。吴承恩的《对酒》诗透出的信息 ,可看作吴承恩写作小说《西游记》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6.
杨景贤的大型连台本杂剧《西游记》将民间流传的唐僧西天取经故事搬上戏曲舞台。围绕孙悟空这一富有叛逆精神和神奇色彩的典型形象,剧作以曲笔多侧面地揭示了元末深刻的社会危机,但在讴歌被压迫否定现存秩序的反抗斗争的同时,却倡导人们皈依佛门以抗衡物欲的诱惑、摆脱生存的困境;而在让剧中人现身说法、向世人灌输“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的佛教义理的形象化过程中,又对苦空寂灭的宗教禁欲主义予以辛辣的嘲弄,肯定了源自人类自主天性的爱与欲,表现出元末人在日益高涨的市民意识濡染下谋求个性解放的潜在愿望。  相似文献   

17.
《白蛇传》的故事雏形可追溯到南宋话本《西湖三塔记》。流传到明代,由冯梦龙改编成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到清乾隆年间,又被方成培改写成剧本《雷峰塔》,再经民间多次修改加工,才形成今天的民间故事和戏曲剧本《白蛇传》。这期间,将一个鬼怪故事演化成了爱情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特征也随着故事进化的需要而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上述作品的分析,从追求自由婚姻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是怎样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纽马克的文本分析理论,以《白马湖之冬》英译为例,阐释了散文的文体特征、翻译原则及其翻译补偿策略.经论证,在散文中恰当地使用翻译补偿策略不仅能够准确传达原文语言之美,而且能够生动地展现其神韵之灵.  相似文献   

19.
元代散曲<白苧歌>的渊源要追溯到我国古代著名的乐舞<白纻>歌舞.从<白纻>歌舞演变为散曲<白苧歌>经历了乐府<白纻歌>、宋词<白苎>和元代散曲<白苧歌>三个阶段.<白纻歌>是配合<白纻舞>表演的歌曲,在唐代被广泛传唱,于宋代演化成词调<白苎>.<白苎>词调在被用作杂剧、诸宫调等唱调过程中,逐渐由词转化成了散曲<白苧歌>.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于诸数理最重“归一”,而“一”以贯之。其“归一”之旨表现为两个层次,即“三教归一”归于佛,尤归于“一藏之数”;“万法……归一”归于“一心”。其意在表明世人学佛,“卷尽五千四十八”,其要在归于“一心”。而“一心”之境非他,乃石猴本为“心猿(源)”而“法名叫做孙悟空”是也。因此,“悟空”才是全书“归一”之本旨,而诚如黄周星评曰:“《西游记》一成佛之书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