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海,贯穿《老人与海》整部作品的重要意象,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而这部作品中人与大海的新型关系使得海明威在西方海文学中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分析《老人与海》中的海的意象,从而达到更深刻的认识和解读西方海洋文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读海读母亲     
《新作文》2006,(4)
当暧暖的海风轻轻拂过脸庞,海浪再一次涌向海岸细润沙滩的时候,远处的海鸥轻点着水面,划出一个个圆晕,似乎昭示着,夏天来了,海的生命也展开了新的一页……远远地望着大海,可以领略到她博大的胸怀;慢慢地靠近大海,可以感受到她细腻的轻抚。我不禁想着我的母亲,想起天下的母亲。母爱,如海一样博大,如海一样细腻。看着海,就是享受母亲的爱,守候母亲的期待。  相似文献   

3.
英国小说家康拉德赋予大海以人格,大海作为陆地的对应物,在康拉德的笔下体现了对生命本体的存在主义思考、孤独意识和归依情结以及矛盾悖论的人生观念。康拉德很好地延续了西方海洋文学的文化内蕴,并在个人人生体验的基础上丰富了其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意象所隐含的感伤情愫杜道群在浩翰如海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无数次地重复闪现着一个朦胧而美丽的意象──月亮。“月亮”这个意象无数次地在古代诗(词)人的笔下出现,以致于有人说“我们的文学至少有一半是月光文学。”还有人说,“西方文学是...  相似文献   

5.
    
我喜欢海,喜欢蔚蓝的海洋. 我喜欢海,喜欢在海边漫步,脚踩着软软的沙滩,沐浴着海边的阳光,享受着海风的抚摸,倾听着大海的歌声与倾诉.  相似文献   

6.
大海自有大海的性格:夏日的海,热情洋溢,连浪尖上都缀着微笑;秋日的海,优雅含蓄,海浪本身就是一曲动听的乐章;冬日的海,严肃冷静,默默凝望着海上明月……——题记  相似文献   

7.
海边的假期     
这是我计划已久的假期——在年前就计划好了要带孩子老人去三亚还愿,一拖就拖到了现在。60岁的老人和两岁的孩子,都是第一次去看海。虽然在半年前,孩子就已经能清楚地发出"大海"的音,甚至现在看到妈妈站在海边的照片就能造出"妈妈在看蓝蓝的海"这样的句子,实际上他对大海一无所知。这个新鲜的生命,对一切都保持着极度的热情与  相似文献   

8.
遇见那片海     
正梦觉依稀,睁眼,月光皎洁,向人间投下清辉,隐约又看见了那片碧蓝的海。清晨迎着湿润的海风,踏着洁白的浪花,眯眼看向鲜红的初阳,给大海镀上了如火的热情。浪花翻涌,水面升腾着水汽,我张开双臂拥住海的气息,如玉般温润,夹杂着生命的灵气。近看大海充满朝气与活力,远望又有几分亘古的苍茫。海面浮跃着明媚的日光,欢笑着,蹦跳着。日暮,夕阳西下,残霞如血,海面橘红一片,  相似文献   

9.
生命海     
当我像很多个寻常的日子一样打开电脑随意浏览时,以下几行字不期然跃入眼帘:“今晨,因突遇大风,在某海域返回途中的三只渔船不幸遇难……”我的心陡然一沉,向着那暗夜的海。此刻,我坐在远离大海的一间温暖的小屋里。昨夜屋外的狂风暴雨声我听到了。可我不知道在那个时刻,有一群海上漂泊的生命正在大海里苦苦挣扎。那是我童年无比热爱的大海啊!现在,我感知着海的冷酷。昨夜的海上是怎样一番景象?大雨瓢泼,狂风肆虐,四周是无边的黑暗,孤寂无助的小渔船任由无情的大海将它颠簸,不知去向,无法掌握命运。辽阔深暗的大海在那一刻暗…  相似文献   

10.
哈佛大学海陶韦(James R.Hightower)曾指出: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而且很有特色,有些中国诗歌与散文的形式是西方文学中找不到的.“从量的方面说来.没有任何欧洲诗坛能出其右;从质的方面说来,也可以同欧洲同类形式文学作品相颉颃而无愧色.”并且“写作技巧始终维持极高的水准”.可以说,这位享誉世界的学者对中国古典诗文的评价,与本书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审美理论的核心在于“味”,西方文学审美理论的灵魂在于“真”。中西文学审美理论的这一差异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以知识(智慧、真理)为本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表现在文学审美理论上,就有了中国的“滋味说”和西方的“真理说”。虽然中西文学审美理论各有优长,但是,中国文学还是应该学习西方文学执着于“真”的境界;中国的批评美学应该在坚持“真”与“善”统一的前提下更重视“真”,重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因此,在重视“滋味”的同时又能够获得深刻的思想应当成为中国文学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2.
海的模样     
从小,我们就对大海充满好奇.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源泉,我们敬畏大海,同时也想了解大海.海洋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海洋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资源.那么,大海在你的心中是什么模样呢? 来自新东方的同学们就用他们的文字和图画,描绘出了大海在他们心中的模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蕴含着海洋文学的母题原型,是古代海洋小说叙事之祖。中国海洋文学对海洋神话母题的围绕与衍行,是海洋文学创作的一大特征。人与大海的深层生命牵系,使海洋小说的发展实现了“由神到人”的过渡,神话对人类的支配力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4.
余安安 《文教资料》2008,(28):179-180
"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文学与生命两者相辅相成,生命是文学不变的主题之一,生命的千姿百态支撑了文学的基本存在,同时,文学又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诠释着生命,使生命的意义不断地得到充实与丰盈.在诗人海子的诗中,充盈着一种浓烈的生命意识,他主要通过对自然、生死和爱这些意象的营造和诠释,展示了一种充满活力、张力、以及热力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15.
矛户峨更亮了……爷爷望着大海,大海望着爷爷。要问爷爷为什么爱海?因为爷爷是大海的儿子。要问我为什么爱海?田女矜县爷各的稼不_大海边住着爷爷,爷爷住在大海边。我爱大海,我也爱爷爷。我喜欢大海的蓝色,光着小脚”(的我问爷爷:“海为什么这么蓝?”爷爷持持胡子说:“因为海的怀里抱着天。”我爱看太叼裹着晨雾在大海里追逐。翘着小辫子的我,间爷爷:“这是什么?”爷爷笑笑说:“那是大海给太阳披上的婚大海妈妈摇呀摇.天和海融合在一起,“海水为什么这么咸?”爷爷说:因为渔民流了汗……”这时我发现—爷爷的白发海的颜色——写给我的童年@张…  相似文献   

16.
翻译小说带动读者期待视野更新,推动着读者、译者、本土创作的动态演进。甲午海战前,外国文学翻译体量尚小,由传教士主导,尚未完全进入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甲午后,西方翻译小说随着政治风潮进入文学系统核心,成为创作的模仿对象,然而巨大的"视野差"使得翻译文本普遍形变。五四之后的一二十年,读者与作品视野深度融合,翻译经典化、体系化,本土现代作品逐渐成熟,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的中国文学现代转变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7.
海之歌     
“在那遥远海边,看那潮起潮落……”小时候最喜欢听的一首歌就是张雨生的《大海》,当时总是唱着这首歌。向往着大海的波澜壮阔的气势。于是在心中就对大海有一份憧憬和想象。后来,幸运的是,我曾经两次成为大海的宠儿,来到大连和海南去感受大海的独特魅力。第一次看到海,感受到了大海的美丽: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地蓝。像最美丽的菊花瓣;同时它又是那么地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第二次看到那一望无际、海天相接的景象。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海的博大与广阔.同时也感受到我们人类的渺小。  相似文献   

18.
虽然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主流文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哲学基础的,但纵观整个五四文学,却是以西方现代非理性的人本主义哲学为其主要哲学基础的。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给中国现代文学以感时、忧国、反抗、革命的特有品格的话,那么,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则赋予五四文学家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加深拓展了五四文学对人和人生全面反思的主题意义,更新了五四文学的审美观念,丰富了五四文学的艺术技巧,从而激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生命活力,加速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曹丕的“文气说”中渗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他用“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把“气”的概念引入文学中。并将文气区分为清浊两类,在文学品位问题上与西方的生命文学论有可比之处。他对创作主体生命个性的崇尚和对文学生命价值的重视对后世文学创作及批评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它小小的胸膛/装满了大海的涛声/我于是去聆听——/虽没有听见海的音响/却闻到缪斯的琴鸣……”这是诗人在听海,虽人未海上行,但心随海上漂,这本诗集就是诗人在“心帆”的带领下,踏着一浪浪波涛,遥听大海的回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