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600多年前,奢香以建设贵州交通报答朝廷,遂有开辟贵州古驿道之壮举。奢香率部新开或整修的驿道纵横贵州,连通了贵州地方与四川、湖广、云南的大通道,直接促成明朝在贵州建立布政使司,使贵州成为全国的第13个行省。作者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基本考证清楚奢香古驿道的现在遗存情况。  相似文献   

2.
石莉 《安顺学院学报》2012,(4):85-86,116
明初,朱元璋诛马晔获得奢香的忠心归附。奢香率部新开置或整修的驿道纵横贵州,成为连通四川、湖广、云南的大通道。六百年过去,奢香古驿道在历史的演变中变成了文物。较之奢香驿道的物质遗产来说,精神遗产更为重要,更为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黄果树瀑布,是举世瞩目的壮观,但由于贵州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明代以前,至今未见任何文人骚客留下墨迹。明永乐十一年(1413)建立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贵州始为一省(明以前贵州1分属湖广、四川、云南三行省)。明清两代,便有不少骚人墨客官宦为黄果树瀑布(原称白水河瀑布)写下大量诗、文。其中描绘黄果树瀑布最著名的文章,首推徐霞客的《黔游日记》。而吟咏  相似文献   

4.
奢香     
奢香,彝族,1361年诞生于四川古蔺,是明代贵州彝族杰出的女政治家。 明洪武八年(1375),时年十四岁的奢香与贵州宣慰使霭翠结婚,奢香二十岁时,霭翠病逝,奢香即代袭贵州宣慰使职务,直到洪武二十九年她去世时结束。  相似文献   

5.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中央王朝为管理少数民族地区而设立的一种政治制度,其推行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从明代云南武定土官商胜、贵州水西宣慰奢香、四川石砫土司秦良玉入手,可以看到中央对女性土司设置、承袭及管理情况,亦可探讨这一时期女性土司的地位、贡献及其与中央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贵州自元代起即普遍推行土司制度。建省以前,其建置分隶四川、云南、湖广等省管辖。实属三省边沿地带,互不统属,各布政司对其鞭长莫及,处于各自为政的零散状态。土地、人口属大小土司所有,庶民为土司头人的奴隶,过着非人生活。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贵州一带即为西南地区的连接地和过渡地带.元明以降,贵州在西南地区的战略地位凸现,中央政府将原分属湖广 、 四川 、 云南三省的苗岭地区建省,横贯贵州的苗岭山脉所经地区形成了西南边疆的重要通道,族群的迁徙 、 互动 、 融合 、 建构较为频繁,留下了族群研究的丰富案例,明代屯军后裔族群亦为其中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元代政区建置的另一项建树,是创立了行省制。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前后,相继设立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河南、辽阳、岭北十行省。具体情况如下:陕西行省,治于奉元路(京兆路),所辖奉元等四路、五府、二十七州。大约包含原北宋的永兴、讃三  相似文献   

9.
奢香 ,是十四世纪贵州西北部彝族“黔部”第六十六世霭翠 (元末明初贵州彝族各部落中权势较大的一个土司 )的妻子 ,为“宣抚蔺州之女”(即元末明初蔺州宣抚使之女 )。约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 (公元 1 36 1年 ) ,今四川叙永、古蔺一带 (与贵州西北部毕节地区接壤 ,也是西南彝族聚居之地 ) ,十四岁 (明太祖洪武八年 ,即公元 1 375年 )时与霭翠结婚 ,二十岁 (洪武十四年 ,即公元 1 381年 )时霭翠去世 ,因子年幼代袭宣慰使职务 ,至洪武二十九年 (公元 1 396年 )去世 ,历时十五年 ,奢香享年仅三十五岁。奢香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第一 ,顾大局 ,识…  相似文献   

10.
正看过《秦香莲》或《铡美案》的人,无不对那个喜新厌旧、杀妻灭子的驸马陈世美切齿痛骂,以致长久以来,"陈世美"3个字成了负心汉的代名词,但凡某人发达后抛弃糟糠,就会被人指作"陈世美"。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陈世美?他又是怎样一个人呢?陈世美的真实身份戏剧《秦香莲》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而在中国古代,只有明朝和清初,湖北湖南才被称为湖广行省。宋代则把省级区划称为"路",湖北叫荆湖北路,湖南叫荆湖南路。既然陈世美自称是湖广人氏,也就  相似文献   

11.
“边墙”是明清两代对长城的普遍称谓。明代修筑南长城的背景,是在“动分彼此”的情况下,为了消极地对付湘黔川三省边境苗族人民的起义斗争,封固疆围,更有效地做到“来则致截,去则不追”的。清代南长城的修复最先由铜仁的松桃开始。乾嘉苗民起义后,统治者在湘黔边境大修边墙、广设碉卡,企图“遏苗之来,截苗之归”。南长城虽然是封建统治者隔绝汉族人民和苗族人民联系的一个硬件设施,同时也是汉族人民和苗族人民源远流长的民族融洽史的一个历史铁证。  相似文献   

12.
《明实录》、《明史》等汉文史籍上记载的奢香,在彝文史籍《西南彝志》和《君代母系》中有两个不同的彝名,并且分别被译为"舍兹"和"舍红"。人们常常认为奢香的彝名是"舍兹",通过考察、论证,笔者认为《西南彝志》将奢香的彝名记载为"舍兹"是错误的,《君代母系》记载为"舍红"是正确的,奢香的真正彝名是"舍红"。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地区阳戏源于江南地区,其流播方向主体是从江南地区到湖广到四川、重庆再到贵州、云南。具体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北路阳戏入川、南路阳戏入湘黔、川地阳戏播黔滇。黔东南阳戏则是由江西传至湖广(湘西地区)的阳戏沿沅江上游水道传入,再向周边辐射。阳戏的流布过程中,与当地文化艺术、民风民俗积极融合相互吸收。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文化样式。  相似文献   

14.
马廷锡是王阳明在贵州著名的黔中王门再传弟子,其心学之传得于当年王阳明在黔中的及门弟子蒋信。马廷锡的心学活动涉及贵州、四川、湖南三省,早年问学求道、任官行道,中晚年广交王门后学,在贵阳讲学长达三十余年之久,继王阳明、蒋信之后,在贵州掀起第三次心学讲学高潮,将黔中王门推进到成熟阶段。马延锡及其子、孙三辈均有功于阳明心学。马氏家族不愧是黔中王门著名的心学世家。  相似文献   

15.
清代前期矿业政策在开与禁之间几经调整,但矿产开发的区域性一直存在,滇、黔、川、湘、桂、粤等矿产大省均于矿政开禁之前获准开矿,绝大部分位于边疆地区.这种矿业格局的形成,除了受制于矿产资源分布和采冶技术之外,国家“开边禁内”思想成为矿业开发的政策导向,笔者称之为边疆战略,亦左右着清代的矿业格局,而这种矿业布局对清代矿业发展和边疆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明政府军事、政治权力在贵州的确立,行省的设立,移民的涌入,贵州的经济、文化获得相当大的发展。书院的纷纷兴建便是教育文化发展的一种象征。明代贵州书院的兴衰沉浮亦是随着全国书院发展的大环境而有起有落。与全国其他地区书院的发展相比较,明代贵州书院的发展有与之相似的一些特征,也有它自身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从明代湖南乡试的中举人数在时间分布来看,明代前期和中期湖南地区中举人数所占合闱乡试的湖广省的一半左右,后期则相对减少了很多;从空间分布来看,湖南各府的中举人数基本均衡,但是各县内举人数额则差异较大。在与湖北的举人和进士数额进行比较后,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明代湖南科举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18.
明代辽东海防缘起于倭寇之患。明朝廷在辽东地区实行的是以陆防海的海防策略,在沿海广建城堡、墩台、驿站,构成严密的防御监控系统,为望海埚抗倭大捷夯实了基础,证明了明朝廷以陆防海基本策略是切实可行的。望海埚抗倭大捷后,辽东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大部分物资基本可以自给,山东至辽东的海运渐停,辽东地区的城堡墩台也渐废弛。嘉靖中期,倭寇再起,明朝廷再次重视辽东地区的海防,加紧新建城堡墩台,修复先前已废弃的城堡墩台,并设置路台。明代辽东地区的城堡墩台对于保卫边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