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电影《歌剧魅影》是一部由音乐剧改编的美国影片。音乐剧《歌剧魅影》是音乐剧之父英国作曲家安得鲁·洛伊德·韦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音乐剧中幽灵、克里斯汀、拉乌尔子爵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剧中的主要唱段《歌剧院幽灵》《你是一生唯一》《请你记得我》对人物性格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除音乐唱段外,电影场景设计所营造的视觉效果也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2.
《歌剧魅影》是一部音乐剧作品,曲作者安德鲁·劳依德·韦伯,是当代最著名的音乐剧作曲家之一,英国人.著名作品有《歌剧魅影》、《猫》、等等.《歌剧魅影》是他的成功作品之一,也是音乐剧史上成功作品之一.这部作品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音乐剧这一蕴含综合性与多元艺术性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重要发展。文章基于一部经典的音乐剧《歌剧魅影》对声乐作品中的演唱技巧实施研究,首先简单阐述了音乐剧的定义与特征,随后介绍了《歌剧魅影》这部作品,最后针对分析了声乐作品中的演唱技巧。望本次研究能够促使音乐剧能够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美声唱法在音乐剧唱段中的综合运用.主要以《歌剧魅影》为例,从克里斯汀的独唱唱段,魅影的独唱唱段,克里斯汀与劳尔的二重唱唱段分析了这部音乐剧的唱法是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并巧妙融合了通俗音乐的演唱方法,将美声唱法在音乐演唱中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安德鲁·韦伯的音乐剧《歌剧魅影》自1986年伦敦首演以来,以其震撼的音乐魅力广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音乐剧进入我国市场,带来空前反响,随后掀起一股创作国产音乐剧的浪潮。本文分析了多部当代中国优秀音乐剧,尝试从中探寻所运用的《歌剧魅影》元素,如:摇滚元素的用法和古今中西乐器混搭的不同形式,以及这些创作手法和中国特色元素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歌剧魅影》是音乐剧大师德鲁·劳埃德·韦伯的代表作,被列为“四大音乐剧”之首。该剧改编自法国作家加斯顿·勒鲁的恐怖小说《Le Fantom De L'opera》。它以精彩的音乐、惊险的剧情、恐怖的氛围,充满悬念的紧张感和完美的布景,成为了商业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经典。  相似文献   

7.
音乐电影《歌剧魅影》自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至今仍让人叹为观止,本文通过对其音乐、光和色彩进行多维度的深入挖掘和研究,发现不光具备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大众喜闻乐见的音乐风格、与剧情紧密结合的音乐剧诗,还要在此基础上塑造与人物角色特征符合的音乐形象,并具备表现人物个性的独特的演唱特色。  相似文献   

8.
伦敦是个文化艺术之都,一年中的任何时候,大大小小的剧院都在上演着各种形式的剧——歌剧、话剧、芭蕾,等等,其中最流行的大概要数音乐剧了。音乐剧(musical)起源于欧洲的小歌剧,是在对白与表演动作中穿插了歌唱和舞蹈的舞台剧。较之歌剧,音乐剧通俗易懂,而比话剧又多了音乐这一重要元素。音乐剧在伦敦的剧院上演已有一百多年的传统,深为人们所喜爱。我刚到伦敦时就听朋友提起一定要去看《歌剧魅影》,但多少有点不喜欢这个名字—ThePhantomoftheOpera。就这样,我一直到了一年后才去听。但听后随即便明白这部音乐剧为何自1986年开始上演至…  相似文献   

9.
《歌剧魅影》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音乐剧,经莎拉·布莱曼演绎之后,该剧尤以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跨界演唱而著称,也使其中优美的唱段成为经典。有鉴于此,本文即立足于作者的演唱心得,在分析音乐剧《歌剧魅影》总体音乐创作特征的基础上,并以经典的《The music of the night》唱段为例,来阐述"在细节处有机搭配、融合美声与通俗两大体系特定演唱技法"的演绎策略,以此来与广大同仁进行交流和探讨,以期能够在自身的演唱实践中加以更加全面的艺术诠释。  相似文献   

10.
孙永健 《文教资料》2008,(22):60-61
电影<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一部由音乐剧改编的美国影片,其中的配乐和插曲是这部影片的精华所在.因此文章中对影片的场景配乐和部分插曲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并希望通过文章的阐述对自己以后能够全面欣赏音乐剧以及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20.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