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2016,(17)
正在二十几年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我深感自己受益于早年持续而不间断的临摹之功。正如俨少翁所言:"画读得多了,胸中有数十幅好画,默记下来,眼睛一闭,如在目前,时时存想,加以训练,不愁没有传统。"对我而言,没有俨少翁的好记性,可以读画而过目不忘。我的方法是见到名作,尽量多读、多临、多思,无论构图、气脉还是山、石、树、溪的笔法墨法几熟稔于心,养在其中,其意自得。有朋友说我临研画太苦,但  相似文献   

2.
冯德宏 《收藏》2007,(7):92-93
2003年冬,我于无锡南弹寺一古玩店收得书画成扇一柄。正面扇画是早期海上画坛重要画家周闲于壬申年(1872年)所作,以水墨双钩画白色牡丹,没骨设色画红杜鹃。水墨双钩牡丹线条潇洒挺秀,湿笔画成,花瓣根部以淡墨稍加渲染,使得花朵更具立体感;设色没骨杜鹃为粉色,敷以白粉,艳而不俗。花叶也是用两种方式画之:一是“破墨法”,浓淡相破,饶有逸致;另一是用汁绿。  相似文献   

3.
农夫 《收藏界》2014,(10):152-152
“笔墨”是国画的精粹,它不仅是视赏形式和技术规范,还承载着中国画的人文精神。宋代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黄宾虹先生也说,“国画艺术之粗精,高下之分,就在笔墨变化之中,既是笔笔分明,又能浑成一气。”因此,干百年来多少国画大师都在“笔墨功夫”上苦心揣摩,都梦寐以求有所突破、有所建树。可以说,一部国画史,其实就是一部“笔墨史”。远的不说,就是近现代也有“五笔七墨法”、“泼墨法”、“积墨法”、“渲染法”等等,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论画,最重品格,人格影响画格,画格源出人格。所以古人每以神、逸、能、妙来评画格,每以文人画、画家画来辨画家类型。黄宾虹分得更细,把画家画中之劣者称之为江湖画、市井画,把文人画中之高者称之为士夫画。他声称“画格当以士夫画为最高。”  相似文献   

5.
余岢 《上海集邮》2009,(6):32-33
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方寸《丽江古城》(2002—9),它既是画,风景画、风情画,观赏之间,又可作为诗,可击节咏叹、低声吟唱:小桥—月牙—人家!  相似文献   

6.
《收藏》2020,(9)
正齐白石一生爱画花,他不仅擅长画梅花、牡丹、菊花、兰花,还将牵牛花、鸡冠花、海棠花、玉兰花、山茶花、雁来红等这些别人不常画的花都画出了彩,其中尤以牵牛花色彩艳丽,令人惊羡。齐白石爱画牵牛花,可能与他浓重的思乡情结有关。齐白石曾题画云:"我借山子晓霞山之西大岩之东岩之石,牵牛花常有,花大如斗。"齐白石从50岁就画牵牛花,一直画到97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还痴情于牵牛花。  相似文献   

7.
刘曦林 《收藏》2006,(2):33-33
余多年研究画学,那“画”字是疏忽不得的。除此而外则重一个“文”字,文指文思、文心、文化。宋代邓椿将“画”与“文”衔接起来,有“画者,文之极也”之概,此说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画美学思想之核心。  相似文献   

8.
牟建平 《收藏》2020,(3):90-107,90
在齐白石的水族画中,画蛙是最晚的,大致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肇始,而鱼、虾、蟹这三种题材,早在齐白石三四十岁时就已经开始画了。自古至今,画青蛙的画家很少,能画出特色的就更罕见了,所以齐白石画的蛙受到广泛好评,徐悲鸿就收藏有齐白石的蛙画近10幅之多!  相似文献   

9.
朱浩云 《收藏》2007,(2):66-69
整个元代尽管不到百年,但在中国绘画史上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注重笔墨情趣,融书法入画,强调文学修养和诗、书、画的统一,开创了文人绘画的新纪元。钱钟书先生曾说:“元人之画,最重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主,元人之诗,却多描头画角,以细润是归,转类画中之工笔。”  相似文献   

10.
静水流深     
正明代担当和尚有一首题画诗:"如有一笔是画亦非画,如无一笔是画亦非画。"陈传席先生在其《中国绘画美学史》中对担当和尚的这首诗做过如下阐释:"画要类某物,要象形,要有色彩。但这只是画的本身,但画之贵不在其本身。这正如玉,玉之贵乃在从玉的身上看到'君子之德'。"担当在这首诗里,指出画的意旨并不在于形色;若以形色论,他的画是"非画",因为没有一笔是"画";如不以形色论,而以笔墨所体现出的更深层的内容及意蕴论,比如"即禅即画",那么,他的画则笔笔是禅机,笔笔皆是"画"!中国艺术家往往关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