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天琚 《收藏》2010,(3):31-31
几年前,笔者在一位藏家处欣赏到邛窑十方堂窑模印莲花纹花口高足盘(图1)。此盘最大直径17.5厘米,高约5厘米,底足呈喇叭口状。盘面模印多达4个层次:中为莲蓬花须,四周围以莲瓣,莲瓣上面呈半圆形突起,盘沿为花口。器形以金银盘为样本,胎薄釉润,做工精细,虽口沿有残缺,仍堪称五代邛窑珍品。笔者认为它并非一般民用瓷器,而可能是官府督造的进献皇室或高官的产品。  相似文献   

2.
兰亭  赵聪 《收藏界》2010,(6):62-63
《收藏界》2008年第9期上登过我们的一篇文章《永乐还是宣德》,讲的是器型相同,大小和纹饰相近,而断代迥异的青花龙纹扁壶,都应是永乐的。本文拟讲一讲与上述龙纹扁壶器型相同、大小相近,只是纹饰不同(都是缠枝花),而断代同样迥异的扁壶,也是永乐的。  相似文献   

3.
王长启 《收藏界》2012,(12):106-110
西安民俗博物院藏有极丰富的石马槽,分为青石与砂石两种,造型一致,近长方体,上面大,底面小,从正面看呈倒梯形,上面有槽,即盛牲畜饲料与水,供食与饮水用,正面雕刻纹饰。还有一种形体小、造型不同的品种,近长方体,在小侧面上凸出圆弧形,另一小侧面雕一兽面含环,正面雕纹饰,有  相似文献   

4.
傅博 《收藏》2013,(7):118-121
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乾隆款掐丝珐琅缠枝花卉钵,此钵体形硕大,并以造型独特、纹饰精美、做工精湛的特点,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珐琅器藏品中唯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图1)。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着数万件文物,其中有珐琅器数百件,大多为清中晚期所制,在众多珐琅器制品中,以这件清乾隆款掐丝珐琅缠枝花卉钵最为著名。20世纪80年代,由国家鉴定委员  相似文献   

5.
《乒乓世界》2014,(1):130-130
业余乒乓球赛场上,你经常会看见一个身着白背心,发合力球的大高个儿(编者注:据他本人介绍,当时那个年代基本上人人都发合力球,所以形成习惯之后,现在都很难改变)。虽然跟其他球友比起来貌似有些“不入流”,但这就是他本人的标志,独一无二的王作进。  相似文献   

6.
张阅阅 《收藏界》2010,(1):112-113
好友珍藏有一方古墨砚藏品(图1),长24厘米,宽15厘米,厚5.5厘米,重3.3千克,形似砚实乃古墨。“砚”面左上方有“竹林大士出山图”和“程氏君房”字样和款名。砚的中心边缘上下左右及四周边缘有各种人物69个和大象、牛、马、鹤、兔、鸵、鸡等纹饰,图案纹饰精细,神态生动,砚底背(碑)有明永乐朝翰林侍读学士曾桀“竹林大士出山图赞”近300字的题跋,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2,(19):19
孟德仁大师完美收官之作,50年功力挑战金银錾刻工艺极限仅用2公斤的纯银,打造盘径365mm的大银盘;在厚度1.1mm的银板上,起錾浮雕高度达到15mm;在3mm宽度坚硬的银板上,錾出10根0.1mm流畅的线条:完成一件作品,需要用150多种不同的錾子和勾、落、串、点、台、压、采、丝等十多种工艺技法。"当代金属锻錾工艺第一人"孟德仁大师龙年巨献,完美收官,独具一格的"骨法造型",精巧细微的"丝毛绝技",传承宫廷艺术精华。"龙腾九州"嵌宝大银盘为2公斤999纯银纯手工錾刻,直径365mm,盘高25mm,银盘正面以海水云纹、福山寿海为背景,錾刻高浮雕9条神龙,背面平錾8组"二龙戏珠喜相逢"纹饰,银盘四周镶嵌红玛瑙、青金石、绿松石共60颗名贵宝石,寓意壬辰龙年365天"海阔天空,九五至尊,四时如意,八节长春"。  相似文献   

8.
《收藏》2012,(17):17
孟德仁大师完美收官之作,50年功力挑战金银錾刻工艺极限仅用2公斤的纯银,打造盘径365mm的大银盘:在厚度1.1mm的银板上,起錾浮雕高度达到15mm;在3mm宽度坚硬的银板上,錾出10根0.1mm流畅的线条;完成一件作品,需要用150多种不同的錾子和勾、落、串,点、台、压、采、丝等十多种工艺技法。"当代金属锻錾工艺第一人"孟德仁大师龙年巨献,完美收官,独具一格的"骨法造型",精巧细微的  相似文献   

9.
从音韵、造字、考古、历史、民俗等方面,以武术人类学视角,探析了桩功之“桩”的原始名称、本质特征。结论:桩功之“桩”的原初是表示巫师在旋转而舞,用"卍"符表示;桩功之“桩”的音韵是“uo、uan、uang、ong”等“合口呼”音韵;桩功之“桩”的声母是“z、c、s、zh、ch、sh”舌尖前、后声母;桩功之“桩”字是“卓、蹉、傞、蹲、桩、戳、串”等动词性质的形声字,用来描述武师(“卓”描述舞师,“蹉”描述巫师)发出雷音;桩功之“桩”来源上说并不是木桩之“桩”;桩功之“桩”的本质特征为心身聚变——变化要素为神人敌,变化标志是流畅感,变化效果是聚体能。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2,(9):19
孟德仁大师完美收官之作,50年功力挑战金银錾刻工艺极限仅用2公斤的纯银,打造盘径365mm的大银盘:在厚度1.1mm的银板上,起錾浮雕高度达到15mm;在3mm宽度坚硬的银板上,錾出10根0.1mm流畅的线条;完成一件作品,需要用150多种不同的錾子和勾、落、串、点、台、压、采、丝等十多种工艺技法。"当代金属锻錾工艺第一人"孟德仁大师龙年巨献,完美收官,独具一格的"骨法造型",精巧细微的"丝毛绝技",传承宫廷艺术精华。"龙腾九州"嵌宝大银盘为2公斤999纯银纯手工錾刻,直径365mm,盘高25mm,银盘正面以海水云纹、福山寿海为背景,錾刻高浮雕9条神龙,背面平錾8组"二龙戏珠喜相逢"纹饰,银盘四周镶嵌红玛瑙、青金石、绿松石共60颗名贵宝石,寓意壬辰龙年365天"海阔天空,九五至尊,四时如意,八节长春"。  相似文献   

11.
王奉扬  王宏 《收藏》2010,(12):80-81
近日见一铜鎏金镶嵌剑璏,长9.9厘米,宽2.8厘米。器面饰高浮雕螭龙,有阴线刻云气纹,两端铸有一大一小用于镶嵌的突台。器物通体鎏金(经检测鎏金部分的含金量为94.8%)。原先在龙体上应镶嵌有7颗、在两端镶嵌有两颗玛瑙珠、宝石或青金石等,惜年代久远部分剥落。龙嘴两侧有孔贯通,可供穿系饰物。  相似文献   

12.
潘振元 《收藏》2010,(11):83-83
这是一件流光溢彩、空灵通透的镂空鎏金银笼子,尽管是铜胎,但已极为罕见。初见者,谁都不知其用途。当看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件与此相似的银笼子后,人们才知道这种笼子原是唐代皇家或贵族所用,且与茶文化有关,笼子的原藏主是我的一位朋友,知我在收藏唐器,后来转让给了我。  相似文献   

13.
钱士义 《收藏》2010,(11):81-81
我收藏一面东汉镜,根据纹饰取名为羽人神兽镜。镜直径14.5厘米,厚0.9厘米,重660克(图1)。大圆钮,5个乳钉将内区平均分成5个区域,区域内浮雕着7个羽人3只神兽,外区有“胡氏作”3字,外缘饰云纹。  相似文献   

14.
孙立谋 《收藏》2010,(11):76-80
汉代“规矩纹”铜镜工艺精湛,纹饰优美,图文并茂,寓意深邃,备受国内外藏界青睐,但镜上神秘的“TLV”符号所寓何意,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有学者提出是汉代日晷上的TLV纹被搬到铜镜上,镜的圆缘象征天,方格象征地,四神代表天际星宿的宇宙模式,有学者认为规矩是神话中的伏羲女娲用作规画天地、炼石补天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汤勇 《收藏》2006,(2):81-81
乌铜走银器技术是近代云南独有的金属工艺,是在古代“金银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特种技术,应用该技术制造的乌铜走银器,器形古雅、美观,是铜器中的精品,深受人们喜爱。  相似文献   

16.
李树浪 《收藏》2012,(1):38-45
青铜时代是中国龙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享有使用青铜特权的王室贵族,将龙纹铸造在青铜器皿的表面。增添了器物的装饰效果,也体现了使用者的威严和权力。青铜器从商周的繁荣时期到秦汉的颓败时期,各式各样的龙纹也一直随着青铜器的发展而演变。  相似文献   

17.
张景丽 《收藏》2010,(9):83-87
中国铜镜经过千年的发展后,到唐代迎来了第二次顶峰。唐代铜镜不仅存世量多,并且器形突破了圆形的限制,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方形、亚方形等铜镜。制作工艺方面,  相似文献   

18.
李学勤 《收藏》2008,(7):80-81
崇源国际2008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在澳门举行,其图录《中国古董》第6号标名“四龙纹镜”(崇源国际拍卖澳门有限公司:《中国古董》,6,2008年4月),定时代为西汉。镜上有篆10铭文,图录未加释读,由于其性质特异,这卫跌提一些看法,与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9.
根远  咏梅 《收藏》2008,(4):52-57
中国古代铜镜是古人照颜饰容的一种梳妆用具,但在古代,铜矿开采难度大,各朝各代又多用铜铸钱作为流通货币,铜的产量和消耗直接影响着国运与民生,因此,古代铜镜虽是生活用品,但数量有限,物以稀为贵.能拥有它的多半是富贵人家。因为铜镜是高档生活用品,所以工艺上不断求精求新,不仪镜面弧度精准,光亮耐磨,而且镜背纹饰还要装饰上天上人间众多美好之物,或寓吉祥,或祈辟邪,或寄思念。  相似文献   

20.
冯飞龙 《收藏》2007,(4):102-103
据考古资料,中国铜镜最早出现于距今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最晚至清末被玻璃镜替代,铜镜相伴人类走过了4000多年的历程。铜镜制作作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不可缺少的内容,理当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值得深入研究。大量留存下来的各时期铜镜,其形制、纹饰、铭文所带来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