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虽然下乡对农村记者出身的我早就习以为常,虽然离康区调研已过去整整一年,但刚来西藏就深入康区采访时的激情依然。在这次一个多月的采访中,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刘伟带领罗布次仁和我,先后穿越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云南迪庆等地区20多个县,相继采写了康区参考调研、走进横断山、茶马古道纪行等稿件60余篇(幅),其中社级好稿、部级好稿各一篇(组)。从康区调研到茶马古道纪行出发前,刘伟交待,这次任务主要是康区社会稳定问题调研。这次采访要跑遍康区社会问题比较多的县,摸透情况,为中央决策当好预警机。由于西藏山高路远,下一次乡不容易,力争多写稿,写精品稿。要在新华网西藏频道开辟“远行横断山区”专栏,确保每天发稿。第一篇消息是在我们2001年11月11日到达那曲镇当晚用电话口述给分社义高潮的。这篇《藏北牧民敲开市场大门》网络稿由青藏公路两旁雪地上双手挥舞着土特产的牧民而引发,于是我们采访了那曲地委及工商局的有关负责人,了解到藏北牧民由过去冬季的“惜杀”、“惜售”,到现在牲畜大批出栏,由过去的猫冬到如今参与公路建设、学驾驶,并有了历史上第一个女子驾校。从那曲往东,我们就踏上了川藏北线,进入怒江上游。也许是受路上行驶着的武警水电部队施工车辆...  相似文献   

2.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3.
送上门的线索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春天的花朵,使我终生难忘的一次采访,这就是报道拐卖儿童的问题。这次采访的最后成果是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失落的小太阳——拐卖儿童纪实》一书。这次采访的起因还是早在1989年间,我采写了一篇拐卖妇女的报道发表在《中国妇女报》上,这篇报道发表后,却引一些被拐卖儿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酷爱新闻写作的农村青年,近年虽在省报上发表了若干篇“豆腐块”文章,但就巴掌大的这几篇稿子,不知凝聚了我多少心血和汗水。每当我采写的新闻变成铅字或播音员那亲切、流利的声音时,欣慰中种种苦楚又袭上心头。苦衷之一:采访难。我持着乡党委开具的采访证在本乡有关部门调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这些部门  相似文献   

5.
感受纯净和崇高张进近两年,在新闻扶贫行动中,我跑了很多偏远的地区,如西藏的青藏公路沿线,宁夏的西海固山区,贵州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回过头看,我参与扶贫的最大收获,并不是一篇篇作品,而是一段段经历,以及与这些经历相伴的感情积累和人生感悟。过去,从新闻学教科书上,我就知道记者应该深入到民众中去,培养和  相似文献   

6.
刊林漫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是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一代文史学家。在解放前,他有过三次搞新闻的经历。他说:“过去我搞过采访,现在也经常接受新闻界的采访,要搞好采访,我的体会是要放下架子,善于谈话。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聊天把要采访的内容记在脑子里,回去后整理一下就是一篇好文章。”他随口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美国一份中文报上发表了一篇采访我的文章,我读后发现一点都不错,话都是我的话,情况也很正确。但我就是想不起来记者是怎么采访我的。最  相似文献   

7.
深入基础,深入采访,这是个有关采访久而又久的话题,其重要性,必要性毋庸置疑。一位老报人曾著文归纳:“采访的深度决定了写作的厚度。你赋予新闻作品多少辛苦,她就回报你多少欣慰。”记得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时,听前辈讲他们当年如何步行、骑自行车下乡,如何住在农家小院,如何盘腿坐在农家土炕上,卷着农民自家种的烟叶,采写一篇篇的稿件。虽时过境迁,但他们那种深入基层的采访作风,却奠定了我采访工作的基本准则,成为我采访作风的坐标。有几件事使我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8.
××同志: 惠书敬悉。谢谢您对我的关心!但您的夸奖着实使我不安:《密林中一条曲折的路》(刊《瞭望》周刊1986年第18期)实在不能算是一篇好稿子。这倒不是客套话,这篇稿子及这次采访真有不少教训值得认真总结呢。那次密林里的采访,我走了“一条曲折的路”。 1985年7月,我到大兴安岭林区采访,主要目的是想系统地了解一下国营林区的情况,顺便也看一看其他一些东西,采访一些先进人物。从塔河林业局到十八站(这里是清代开辟的南自墨尔根(今嫩江),北达漠河的古驿道——“黄金之路”上的第十八个驿  相似文献   

9.
1992年2月23日,我采写的通讯《耿耿志长存》在《西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熟悉的人都说这篇通讯写得很感人。我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被采访的对象——胡兴汉的事迹非常感人。我与胡兴汉相识于1984年,那时他是洪庆镇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之前,我就听人说过胡兴汉带领全村群众兴办企业,改变了穷山沟面貌的事迹,相识后我曾两次采访过他,并在西安晚报上发表过两篇“豆腐块”。后来老胡当上了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学员和西安市劳模。  相似文献   

10.
说实在的,有关这起案件的采写,我已经很疲倦了。这是一次历时5个月的“漫长”的采访,从今年5月初至9月下旬,断断续续的,我始终关注着和追随着这起上海地区最大的假冒名牌商品的审理进程。从第一篇《千里追踪假“力士”》,到此案审结判决后写的思考性文字3篇,在本报一共发了4篇报道,另在《人民警察》杂志上刊发的题为《告急:救救名牌》的16000字的长篇通讯里,假“力士”占了5000字篇幅。这就是我采写“力士”香皂假冒案的全部成果。如今,一审判决已经宣告此案降下帷幕,我那断断续续的采写已经划上句号。但当我应《新闻记者》杂志之约,撰写此文时,不得不将已经封存的采访笔记及刊发的文字翻将出来,追忆采访此案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11.
“我爱通讯工作”,因没能掌握“新闻写作入门知识”和“读报用报”的要领,尽管东奔西走,写了几本“采访札记”,但连一篇“墨海拾贝”似的短文章也未登上。我苦恼极了。一天,我漫步在“通讯员园地”,一篇篇”通讯员赞”,使我了解了他们“成才路上”的艰辛及“学步一得”的“采写经验”。这时,一群有成就  相似文献   

12.
我参加新闻工作36年,自始至终都在中国新闻社, 不知经历过多少次重大活动的采访,也不知写过多少报道文章,但最令人难忘的是去年年底参加澳门回归的采访。新闻工作的特性,记者应有的素质,记者的艰辛,记者的乐趣,在这次得到了最深刻、最充分的体验。16天的澳门采访,可谓见闻颇广,感慨良多,体会尤深。 翻开记录,我在澳门共发文字稿27篇,约23000余字;图片4幅。文字稿中有“回归访谈”14篇,“回归特写”6篇,“回归速递”6篇,花絮一则。其中合采8篇,属本人执笔的5篇,在正式采访的日子里,平均每天发稿两篇。…  相似文献   

13.
一位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的同行曾经问我;作为一名记者,怎样才能获得采访成功?我哑然了。虽说我搞新闻报道工作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见诸报端和电台的各类新闻稿件不下上千篇,可使我最头疼的就是采访。为了不使这位同行失望,我向他讲述了自己最难忘的一次采访经历。那是1981年6月下旬的一天,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原《首都生活》节目编辑组的一位编辑打电话找我约稿,说为了配合“七·一”的宣传,让我采写一篇关于我县熊儿寨乡南岔村党支部书记徐贵一当干部几十年廉洁奉公、不谋私利的通讯,并要求在  相似文献   

14.
先从一篇稿子谈起。今年春节前,我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位通讯员写的一篇消息,说的是某乡镇春节前买了1万册科技书给种大棚菜的农民送科技“年礼”。我粗略地算了一下,1万册书少说也得5万多元,据我了解,这个乡镇并不富裕,如果能拿出5万元给农民买科技书,确实不简单。恰巧我也想在春节前写一篇各级干部给农民送“礼”的稿子,觉得这件事可以成为自己这篇稿子的采访线索,便打电话联系采访,一连问了这个乡镇的3名干部,均告知不知此事。  相似文献   

15.
我从事业余新闻采访13年,专职新闻采访一年来,先后在各级新闻单位发表各类新闻作品千余篇,其中20多篇作品获奖,多次被新闻单位和有关部门评为优秀通讯员。在新闻采访写作中,我有几点体会。 一、充实理论营养,提高写作水平。1986年,我开始向报刊电台投稿。可是,当118篇稿件被编辑老师退了回来时,我真傻眼了,真想停笔不写。但是,编辑老师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并指出我写稿失败的原因是理论知识不足。从此,我加强了政治理论和业务理论的学习。我不仅参加了中央党校本科班学习取得了本科文凭,而且还参加了《…  相似文献   

16.
去年9月.我在浙江省台州地区头陀等地台风重灾区采访,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活动。事后回想,既感欣慰,又觉惊险。欣慰的是:我在浙江日报上发表了12篇灾区报道,及时反映了灾区情况,对党和政府动员各行各业支援灾区起了积极作用,受到好评。惊险的是: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采访,有五夜几乎通宵达旦.其中两夜因船发生故障,在急流中漂荡。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个守时的人。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养成的一个习惯,姑且称之为好习惯吧。无论是平时开会,还是采访,我都会准时,甚或是提前到场。这个良好的习惯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采访中,常常会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要完成一篇新闻报道,必须经过采访阶段和写作阶段。采访为写作收集事实,写作则是采访来的事实加以表现。可见,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结果和归宿。没有采访,也就谈不上新闻写作,采访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一篇稿件的成与…  相似文献   

18.
《天桥的教训》终于过关斩将,捧回了中国广播奖1994年度新闻专题类一等奖。作为作者自然感到庆幸,同时又觉得它是得其所哉。回顾这篇2000多字专稿的采写经过,我深深感到:新闻稿件成败的关键在于采访,而采访不只是用口,更要用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篇好稿必然是作者心血的结晶。一、采访准备要充分。记者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就象樵夫砍柴前要把刀磨好一样。所不同的是,记者不仅要做物质上的准备,更要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做到“胸  相似文献   

19.
为了写出一篇好文章,找到一个好线索,对我身边的人和事,天天注意,事事留心。5月中旬,喜获“一战士舍己救男童”的线索后,未做任何准备工作马上去找当事人采访。当我几经周折找到当事人时,激动地不知说啥好,从未采访过新闻人物的我,竟手足无措,不知从何问起,场面非常尴尬。偶尔问上几句,也是颠三倒四,急得我直冒汗。最后还是由当事人从头至尾讲了一遍,我把有疑问的地方作个记号,等叙述完再进行询问,而且毫无目的的询问,一篇只需500字,就能表达清的稿子,花了半天时间采访,而且该问的没问,不该问的、多余的材料采访了一大…  相似文献   

20.
1983年10月,我高中毕业不久,从豫东平原入伍来到东海前哨的一个小岛上。两年多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写稿,先后被新闻单位采用七十八篇,连续被评为优秀报道员。1984年初春,上级把我从连队抽到团机关搞报道。一个月写了几十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有去无回。一次师里一位报道员到我们单位采访的稿件,不久就在报上登出来了。我想,发生在自己单位的事,我怎么没发现呢?这就是差距。“别人写的能见报,我也一定要见报!”于是,我从新华书店买来《新闻采访与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