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连钧  汪琼 《江苏高教》2007,(6):152-153
传统道德"慎独"精神对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教育作用仍然十分显著,尤其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网络环境中,"慎独"精神更能发挥出对大学生们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慎独"是指不管别人在场不在场,注意不注意,都能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谨慎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做一个真正的道德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理论蕴涵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心理和谐的思维逻辑,在这种思维逻辑演绎下的高校和谐道德教育要求创新和谐道德教育方法论,以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效能。和谐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包括:道德本身与文化多元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多元文化视野下对道德本身的认知问题;公德与私德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教育对象道德施用范围问题;目的善良与方式合理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高校道德教育方式对目的善良的皈依问题;他律性与自律性相统一的方法论,以解决教育对象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道德”是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依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有铨 《中国德育》2008,(10):23-27
教育者对于“道德”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潜在地决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特殊的性质以及活动的效果。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在于满足人的生存、生活需要,因此,不能离开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来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是指“不是不道德”,它区别于无休止的“更道德”,这是判断学校道德教育是否有效的标准。道德出于人的自觉、自愿,作为外部环境刺激的奖励并不能培养道德,道德教育要慎用奖励。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必须自觉地遵循人性内在的发展规律.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传统少儿道德教育存在着很多人性偏差:忽视人的目的性、忽视人的主体性、忽视人的自然性以及忽视人的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深刻反思传统少儿道德教育的人性偏差,是少儿道德教育创新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5.
一、“道德两难问题”的理论基础 “道德两难问题”是根据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而采取的相应的教学方法。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科尔伯格等人从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出发来阐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一、“道德两难问题”的理论基础“道德两难问题”是根据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而采取的相应的教学方法。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科尔伯格等人从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出发来阐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1],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个体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该理论倡导…  相似文献   

7.
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道德原则、规范等的内化,是在人的思想意识中形成的稳定的、持久的按照环境道德价值观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思想和观念。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强化环境道德意识,增强环境道德价值观念,发挥环境道德意识对人行为的规范、约束和调节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结合法治教育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关于加强高校环境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道德意识是环境道德原则、规范等的内化,是在人的思想意识中形成的稳定的、持久的按照环境道德价值观处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思想和观念。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强化环境道德意识。增强环境道德价值观念,发挥环境道德意识对人行为的规范、约束和调节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环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结合法治教育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道德自觉即人们对自身道德的自知之明,是生活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自觉反思、不断提高自身道德认识和道德责任,并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我意志的道德实践活动。道德自觉是道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育道德自我、促进道德自律、提高道德理想等功能。因此,应通过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借鉴先进道德经验、创造良好道德氛围等方式,提高公民的道德自觉意识,推动社会道德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学术道德关乎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未来学术共同体学术规范的走向。在现实层面,政府和高校强力的政策规训凸显了学术道德教育的“他律”逻辑,对治理学术不端行为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而以自觉性、自主性和自省性为特点的“自律”逻辑建构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从理论上解释了学术道德教育可以内隐于心外显于行。基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分析了两种逻辑在社会环境、个体认知水平、教育者行动以及学术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辩证地思考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他律和自律逻辑。认为强化道德他律,激发道德自律,让自律成为自觉,是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道德自觉,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水平、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道德的主体性属性来看,都要求高校将培养大学生道德自觉作为核心内容。面对当代大学生伦理道德认知偏差明显、道德情感严重淡漠、道德行为失范严重、道德信仰缺失突出等问题,高校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强化大学生道德意志的自我约束,创新道德教育体验模式,突出隐性德育,完善道德素养反馈和激励机制等措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水平。  相似文献   

12.
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具有道德主体性的人,故尔,道德教育活动不能以指派任务、下达命令的方式来组织管理;追求所有进入道德教育过程的人对“活动目标”整体的自觉认同,是使道德教育取得合理性与效率性统一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是一种育人成人的教育活动,帮助个体树立道德理念和塑造道德品质,使其发展成为具有向善向美魅力人格的人。这一教育效果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道德教育文化品性散发的光芒。道德教育使人从自然人向文化人转化,其蕴含的文化品性本身就揭示了道德教育是一种文化性的存在。因此,在道德教育目的、主体、内容这些教育要素中无不体现着文化因子。在全球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社会性难题,道德虚无、道德茫然和道德失范等现象接踵而至。因此,道德教育需要在更加复杂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坚持文化立场,以文化人,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中承担起自身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学校道德教育二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目前的学校德育中,道德教育的核心地位正为愈来愈多的人所看重。但是为人们看好的道德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课题。这里只选择其中的两项予以讨论。①一让道德教育轻松起来在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中,一直有一种认知主义的倾向。所谓“认知主义”,指的是在学校德育中教师只让学生进行道德上的判断、推理甚至只是记诵方面的训练,以为学生明白或记住了道德规范论证方面的若干理由,就会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这些规范。认知主义并非中国的特产,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德育上的认知主义片面性问题。科尔伯格是道德认知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但就…  相似文献   

15.
奥古斯丁(354—430)既是基督教哲学的集大成者和神学家,又是道德教育思想家。其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论述及道德教育的方法。一、奥古斯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1.人的"道德认知"由"道德意愿"控制奥古斯丁认为,人的"道德认知"主要来自于人对善恶的理解,而"道德认知"来自于"道德意愿"。"自由意愿"既可使人向善,也可使人向恶,关键  相似文献   

16.
道德自觉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特征,身处其中的个人、组织和整个社会都能对所处的道德环境做出积极反映,并通过道德认知、道德内省、道德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提升自身对道德的认知。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需要充分发挥道德自觉的独特优势与作用。以当代大学生为视角,对其道德自觉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实践问题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只有在道德自觉框架下,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品质,提升全社会的道德自觉水平。  相似文献   

17.
网络道德教育,是指个体受到网络虚拟世界的道德规范影响形成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教育。网络虚拟世界与青少年紧密联系,已经成为新时代青少年的生活基本元素。对当代学生心理与道德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主要有:全面加强网络法制管理,净化网络环境;教师与家长要增强网络道德教育意识;加强家校合作;网络道德教育宜疏导,不宜禁堵。  相似文献   

18.
道德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道德中的人对于自身应具备的道德具有“自知之明”,既明白道德要求对于人的价值,也明白道德实践的意义,表现在能够自觉维护、遵守道德规范.儒家道德自觉的实现途径主要是反求诸己,具体方法就是“格物致知”、“慎独”、“居敬”等.道德自觉能够促使道德教育的转型,使道德成为人们感到快乐的内在个人修养而不是沉重的外在义务.道德自觉能充分发挥人们的主体性,启发人们的道德判断力与道德反思能力,在实践中真正做一个“道德人”.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蕴涵有两种属性:道德规范与个体发展,前者体现对人的约束功能,后者指在道德实施过程中主体自身修养的完善和人生价值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但在我国过去的道德教育中,却不自觉地忽略了个体发展的功能,影响了道德规范的实施与道德修养的提升.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发挥道德实施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完善人格修养的同时实现其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20.
由于对道德教育本体认识的偏差,当前的道德教育简约为道德行为规范的植入、接受和行为训练,遮蔽了道德规范所依赖的价值取向及其合理性论证,道德教育没有实现其工具功能和本体功能,陷入了无效的困境。其根源是本质主义思维方式。道德教育走出困境需要改变思维方式,以实践思维方式思考道德教育。实践思维方式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生存,因而要求道德教育以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取代德目的灌输。培养道德选择、判断能力的策略是:教学生以公正作为道德判断的原则;采用“+1示范法”,即用高于学生原有道德判断水平1个阶段的观点和论据引起道德认知冲突:奉行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运用“公正团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