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有“风雪夜归人”一句。句中“夜归人”之“人“参考书中解释有二:其一指“借宿的人”(作者),其三指“主人自己”,并说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说得通。但我认为诗中“夜归人”之“人”指的是“主人自己”,不能指“借宿的人”。其理由是: 一、从诗题可知“借宿人”作者,已经宿在主人家里,他是“客人”,所以此诗命题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因此,“夜归人”中“人”不是“借宿的人”,而是“主人”或“主人家中的人”。  相似文献   

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有“风雪夜归人”一句。贵刊1995年第8期《“夜归人”究竟是谁》中,作者认为“夜归人”就是“借宿之人”即诗人。笔者认为“夜归人”指的是“主人自己”或主人家中之人,并非指诗人。其理由有三:一、从诗题可知“借宿人”作者,已经宿在主人家中,他是“客人”。所以此诗才命题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因此,可推断“夜归人”中的“人”并非“借宿的人”,而是“主人”或“主人家中的人”。  相似文献   

3.
(一)“风雪夜归人”,究竟是“作者”归,还是“他人”归?笔者认为.“归人”不是“作者”,而是“他人”。理由有三点:  相似文献   

4.
中唐诗人刘长卿的五言绝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几年来,一直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参考书》对刘长卿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是这样解释的:“对这首诗的‘夜归人’,人们有不同的理解。除上述把‘夜归人’理解为借宿的人(即作者),把‘归’理解为宾至如归(行人在风雪之夜盼到一个可以投宿的地方,芙蓉山主人热情接待了这位客人,使客人感到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以外,也有把‘夜归人’的‘人’理解为主人自己,把‘归’理解为回家的。即旅人已经就宿在主人家,夜里听到狗叫,知道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这两种解释都可以说得通。”其实,这两种解释都说不通。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三期中有段仕德老师的文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之我见》。认真拜读后,我觉得将诗中“的夜归人”理解“为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为妥。刘长卿的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日暮苍山远”是写投宿的时间及原因“;天寒白屋贫”是写投宿的地点及天气“;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写借宿后的所闻……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的主体字“是贫”,这是来自从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诗中通过“对白屋”的实写来证“实贫”,通过对冬夜风雪的描绘来烘“托…  相似文献   

6.
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人们对“风雪夜归人”的“夜归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作者,有的认为是主人,有的认为是主人家的出门人,究竟应怎样理解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7.
程功松同志在《教学(逢雪宿芙 蓉山主人)有感》(刊《湖北教育》 1993年第9期)一文中认为古诗《逢 雪宿芙蓉山主人》表达了“作者对贫 寒人家的同情”,且诗句“风雪夜归 人”应解释为“主人为谋求生活,在 外劳碌奔波,夜里才回家。”本人未 敢苟同,我认为古诗表达了作者对 芙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时赞扬 主人热情好客、与人方便的美德。且 “风雪夜归人”应解释为:“行人在风 雪之夜终于找到了可以投宿的地 方,并受到主人热情款待,而感到像 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我之所以如 此理解,是因为在教学这课之前作 了以下几种思考。  相似文献   

8.
杨希水 《云南教育》2003,(31):28-29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刘长卿十分善于描写景物,本诗就是他写的景物诗中的一首。该诗以极其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逢雪旅途劳顿急于投宿和遇借宿人家热情接待,诗人感到宾至如归的心情。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想像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好本诗的基本途径。一、解释诗题,初知诗意《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的“逢”,作“遇到”讲;“宿”,投宿的意思;“主人”,这里指投宿家的主人。诗题的意思是旅途中下起了大雪,夜里投宿在芙蓉山一户人家。全诗讲述了诗人在投宿过…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古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时,几位教师对其中“风雪夜归人”这句诗的诗意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风雪夜归人”中的“夜归人”是指茅屋的主人。其诗意应解释为“在风雪交加的夜晚,茅屋的主人归来了。”另一种认为“风雪夜归人”中的“夜归人”是指诗人。其诗意为“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我来投宿了。”面对这两种争议,我查阅了许多资料,但发现各种资料上的解释也没有统一。沪教版的第九册语文书上对“夜归人”的解释为“主人夜间归来”。而浙教版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对“夜归人”的解释为“诗人来茅屋投宿了”。经过反复斟酌,我个人认…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不久前读贵刊1981年第4期中冯兆祥同志对《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的解释后,对我启发甚大。我觉得该文对诗句的解释,是符合当时情理与环境的。只是觉得对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解释为“风雪夜里,行路客人来投宿啊”,似有  相似文献   

11.
从前,有个穷书生借宿朋友家,时间长了,主人厌烦,想让他早点离去,但又苦于说不出口。一个雨天,主人在纸上写了几个字给他:“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相似文献   

12.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人刘长卿的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抒写了旅途劳顿中的欣慰之情,清妙自然,神韵悠远,是一幅引人入胜的寒山风雪夜宿图。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引起了无数旅途漂泊中的迁客骚人的强烈共鸣。但芙蓉山到底在哪里?一直众说纷纭。好多注家注释此诗时均说:“芙蓉山,不详”,为理解此诗和认识刘长卿留下了遗憾。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三期中有段仕德老师的文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之我见》。认真拜读后,我觉得将诗中的“夜归人”理解为“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赉”为妥。  相似文献   

14.
▲关于作者作者刘长卿(公元709-780年),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他25岁考中进士,踏入仕途,但因刚而犯上,多忤权贵,曾被诬下狱,职之后任过随州刺史,著有《刘随州集》。他是中晚唐期间较有成就诗人,擅长五律,有“五言长城”之称。他的诗作多以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活为主,这首诗就是写他旅途遇雪投宿的情景,富有真情实感。▲关于芙蓉山主人在我国,以“芙蓉山”为名的山很多,例如山东的临沂、福建的闽、广东的曲江等地,皆有芙蓉山,尤其是湖南的桂阳、宁乡等地均有芙山。本诗中的芙蓉山不知确指何处,不必坐实。“主人”,诗中指接待诗人投宿…  相似文献   

15.
<正>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逆旅行路,总是伴着黑夜与风雪。面临长大要面临的委屈、无依、远乡,我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走进那一场属于长卿的大雪里,走进那一个长夜的归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相似文献   

16.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相似文献   

17.
“综合探索”方法,是本文提出的红学研究的新假设思路。在这一思路的基础上认为:《红楼梦》的第一原创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他的胞兄曹霂;脂砚斋主人不是一人,而是多人;畸笏叟不是曹翁的叔父,而是他胞兄曹霂的岳父——国子监学士李守中。  相似文献   

18.
旅客     
<正>有"悬念大师"之称的著名导演希区柯克有一次在苏格兰山区迷了路,不知走了多久,才在漆黑的夜幕中见到一盏灯火。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户人家,立刻兴奋地奔向前去。当他来到这户人家的房门前,轻轻敲开门,向这家的主人——一位中年男子提出借宿要求后。主人一脸的不高兴:"你找错地方了!我家又不是旅店!你快走吧,我们要休息了!"说着就准备关门,将他拒之门外。"别忙,"希区柯克笑着说道,"我只要问你三个问  相似文献   

19.
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性本爱丘山”一句诗,一般人往往直解其语,认为这是作者本性的自我表白,而我们则认为这是作者弃官归田时的一种愤词.如《归去来兮辞序》中所说的“质性自然”也是如此.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由于家庭与儒家思想影响,他少时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如果他真是“本爱丘山”,(?)会“误落尘网”呢?更何况是“一去十三年”!诗人出仕,而且时仕时隐达十三年之久,这一  相似文献   

20.
为诗添画     
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丰富多采,绚丽夺目。它往往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绘优美的图景,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尤其是语文课本中节选的古诗更是如此。例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我们读后,触字生意,头脑中就浮现出诗人创造的高超悠远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