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心雕龙.声律》旨在实现对语言"声律"的探索,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是提出"声律"的发生要有"血气"的介入。文章论述了刘勰养气的两种方式:对宇宙万物的观察与体悟;对文献典籍的认识与感悟,以此说明养气有利于"血气"生成,进而促进"声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声律突出地表现在古典诗歌中,读者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因声以求气”,从而感受诗歌表现出的声律美。那么,散文是否也具有声律美呢?我们从《故都的秋》中便可见一斑。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以写美文著称于世。他的散文名作《故都的秋》问世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魅力不衰,这不仅因为它道出了人类悲秋与颂秋的永恒情感,也不仅因为它有着感人的妙语,作品语言的声律美恐怕是重要原因。《故都的秋》的声律美首先在行文中作者有意识地注意一些句子末一字韵脚的和谐自然(下文标有“△”  相似文献   

3.
文章的语言除了要求准确、生动,还应注意形式美,即声韵的和谐和音节的匀称,使之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指的是语言的声律美,汉语的声律美是由声、韵、调的配合形成的。一般人们都认为,追求声律美只是诗歌体裁的事,其实不然。老舍说:“即使写散文,平仄的排列也还该考究。‘张三李四’好听,‘张三王八’就不好听。  相似文献   

4.
“平仄和押韵”作为唐诗、宋词、元曲共同的声律符号意象,离不开以“四声和八病”为主要内容的永明声律论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唐诗表现为“平仄黏对、押平声韵”;在宋词表现为“合律的平仄长短句、押平声韵、仄声韵、平仄换韵”;在元曲则表现为“入派三声、平仄通押、一韵到底”。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声律”犹如一条不可或缺的主线,将三种不同的文学样式珠联玉贯起来,成就了诗、词、曲的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5.
刘勰《养气》篇提出“养气”说的思路重在“养”与其在《原道》篇中提出 :“自然之道”是吻合的。“养气”以作者自然逍遥的态度、自然而为的方式而养自然之气。刘勰的“养气”说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道和魏晋曹丕的“养气”说和“文气”说的基础上确立了“养气”的实质和特征 ,具有重要的创作论、作者论、批评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勰“养气”观念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它既是对前人“养气”说的发展,又受到了魏晋时期养生风尚的影响。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养气”对文学创作的积极作用有二,一是提出了“因性练才一的创作主张:二是针对当时“钻砺过分”的文风,提倡“率志委和”的“养气”说,这与刘勰一贯主张“为情造文”的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刘勰《养气》篇提出“养气”说的思路重在“养”与其在《原道》篇中提出:“自然之道”是吻合的。“养气”以作自然逍遥的态度、自然而为的方式而养自然之气。刘勰的“养气”说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道和魏晋曹丕的“养气”说和“气”说的基础上确立了“养气”的实质和特征,具有重要的创作论、作论、批评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养气》篇是《文心雕龙》中文艺生态思想最集中的文章。刘勰以“养气”为核心,并根据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论述了作家创作所需要的生理心理条件、创作对作家生命生态的负面影响及“养气”对于创作和作家生命存在的意义等文艺生态学问题,提出了“养气”、“卫气”的具体方法。《养气》篇的文艺生态学思想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因而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实用性和理论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修身文化的和谐意蕴主要包括“知耻近勇”的道德底线、“正己尚仁”的价值追求、“重节养气”的精神动力、“慎独尊行”的心灵守护、“贵和倡中”的实践方法和“博学多思”的知识积累等。个体身心如果经过上述多向修炼,人对自身的把握便具有了现实的本质特性,那么儒家设计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人的发展就必然会演奏出社会大和谐、人际大和谐、天人大和谐的美妙乐章。把握这种和谐意蕴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教育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无为与养气——《文心雕龙》“养气”说与魏晋玄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详细考察《文心雕龙》中的“养气”说与魏晋玄学的关系。本文认为 ,《文心》的“养气”说与由孟子“知言养气”而来的文气说完全不同 ,它不是从精神方面而是从生理方面立论的 ;《养气》篇的基本宗旨是创作过程应该因任自然而不要强作妄为 ;这种以无为论养气的主张 ,显然受到王弼、郭象等玄学家“无为而无不为”观念以及嵇康“养生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