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常课”如同我们吃的家常菜、家常饭,虽说普通,但却是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常规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们许多教师在课改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是与重视“家常课”的教学分不开的。 但在课改进程中,一些学校的部分教师中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公开课演戏型、家常课应试型的“二面人”现象。老师们常说,我还是蛮喜欢听别人的课,听一  相似文献   

2.
时下,一提到公开课,便千夫所指,“演戏”、“作秀”诸如此类的词汇竟成了公开课的代名词。尽管如此,从全国到地方,每个层次的竞赛课、观摩课、研究课依然如火如荼。只要哪个地方有公开教学,教师们就会不远千里,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地报名参与。笔作为一名从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很想替公开课说几句公道话。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较大规模的观摩教学活动中,发生了下面这样一件事。一位青年教师上公开课,在学生的热烈争辩中,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起,可是仍有几项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更让人苦恼的是,听课的教师们手里都有一份公开课的“简案”。原本想借公开教学活动来展示教师风采和学校形象,可是竟连起码的教学任务也没有完成,下面听课的教师议论四起,有的说: “学生讨论的时间太长了,教师上课怎能没有计划呢!”;有的说: “要善于控制局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总之,众多教师议论的弦外之音恐怕是:教师要把学生的讨论、争辩引向问题的实质,启发、引导学生顺利而高效地解决问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更好地促进教改,每个学期每个地区几乎都举行诸如“公开课”“观摩课”“优质课”等教学教研活动。这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检查评比、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教研手段,但在这种教学教研活动的背后却隐藏着种种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公开课切合实际吗?它能真正起到示范和学习的作用吗?当某一学校承担县级或市级的公开课时,学校领导早早就开始物色合适的教师。谁有讲公开课的实践经验,谁的基本功扎实,谁的嗓音较动听,谁的举止能登大雅之堂……作为一次展示本校教学实力的难得机会,关系到学校荣誉的大事,这不得不使…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笔者对8所中学的126名教师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6%的教师每学期都开公开课;91%的教师认为,执教公开课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有帮助”;70%的教师表示“愿意”执教公开课。这表明,绝大多数教师对公开课都是认可的,公开课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公开课何时告知为  相似文献   

6.
公开课和常态课好像酒店饭与家常菜,酒店饭要色、香、味俱全。为了上好公开课,教师们课前做了大量工作,反复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观摩名师课堂、反复研磨,真是挖空了心思。有的教师因上一节成功的公开课而一战成名,也有的教师因不成功而谈“课”色变。怎样才能备好一节公开课呢?笔者认为要备好知识线、情感线、组织线、语言线。下面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确定位置》为例子谈谈  相似文献   

7.
变味的公开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评价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如何,首先想到的是看他的公开课如何;看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如何,听公开课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开课对于一名教师、一所学校可谓“至关重要”。所谓物极必反,由于对公开课的过分倚重,所以现在出现了很多变味的公开课。公开课成了追名逐利的跳板。评职、评优、提干,公开课是其首选要素,砝码极重。因此,每学期每学年的各级公开课比赛便成为不少教师和学校的头等大事。开学之初,教师便早早定下课题,潜心研究,然后再到不同的班级一遍一遍地讲,反复演练。学校方面也是极力支持不遗余力,成立专门的备课组,对参赛教…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教研活动中,一般把示范课、研讨课等统称为“公开课”。上公开课的意义在于:研究教育教学中的教法、学法;为教师指明方向,确立目标;指导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但纵观已实施四年多的新课程改革,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施上的偏颇之处。一、合作学习“,闹”而无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于是,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有合作学习的环节,似乎不合作学习就不是新课改。有的课,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你喜欢哪段就读哪一段”、“用…  相似文献   

9.
吃饭要细嚼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约学生去他家吃午饭。他们吃的饭和菜与学校大食堂并无什么区别,菜只有黄豆、咸菜、花生之类。吃饭前陶先生问大家:“一口饭到嘴里,要嚼多少次才能咽下去?”同学们面面相觑,只好乱猜:“两三次吧!”“大概八九次可以咽下去。”陶先生说:“你们吃饭用牙齿咀嚼,还是囫囵吞下去?你们可以试一试,把一口饭嚼成泥后吞下去,要嚼多少次?”于是大家试起来,最后才知道,要嚼三十多次。陶先生告诉大家:“人的牙齿能把食物嚼碎,嘴里还可分泌唾液来协助牙齿工作。唾液不但有搅拌作用,还有杀菌和助消化的作用。”他又说:“人在忙时,或粗心…  相似文献   

10.
日前,笔者带学生到济南某所幼儿园去见习,共观摩学习了该园三位教师的公开课,或曰幼儿园为见习准备的三节优质课。师生看完课后都有很大收获。三节课分别为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活动。三位教师都能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以亲切温和的语言、从容大方的教态、与幼儿平等交流的执教方式,圆满完成三节课的活动目标。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不足,这三节课的不足恰恰很有代表性,是公开课常常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公开课难以甩掉的小“尾巴”。在此笔者认为:该为公开课砍砍“尾巴”了!首先,砍砍“表演”这根尾巴众所周知,公开课即为展示课,教师…  相似文献   

11.
公开课和常态课好像酒店饭与家常菜,酒店饭要色、香、味俱全。为了上好公开课,教师们课前做了大量工作,反复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观摩名师课堂、反复研磨,真是挖空了心思。有的教师因上一节成功的公开课而一战成名,也有的教师因不成功而谈“课”色变。怎样才能备好一节公开课呢?笔者认为要备好知识线、情感线、组织线、语言线。下面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确定位置》为例子谈谈自己粗线的想法。  相似文献   

12.
试谈学生的课堂“隐性”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学生叙述过这样一件事:我英语很差,但我很想学好它。一天上课,英语老师按顺序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就要轮到我了,我很激动。虽然这次的问题我能回答出来,但还是有些紧张。可是,老师没有叫我,而是叫了我后面的的学生。我顿时无地自容,感到再也没有信心把英语学好了。直到现在,我见了英语就心烦,因为那次我受到了深深的伤害。 问题出在哪里? 或曰:学生过度自尊,过于脆弱,是“咎由自取”;或曰:教师失之公正、歧视学习后进学生,难辞其咎;或曰:不健全的教育必然培养出不健全的学生,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或曰:此事小且平常,校园里、课堂上随处可见,不必“莫名惊诧”;或曰:小事不小,它反映了目前学校教育教学一种有法不依的状态——教师“侵犯”(有意或无意)学生的正当权益已经“习以为常”…… 读者同志,你身边有无类似的事件发生?你如何看待这类事件?由这类事件你想到了什么?欢迎讨论,欢迎赐稿。来稿限1000字以内,并在信封或稿件上注明“百家争鸣”字样。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学校、家长都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考试分数=教学质量。社会以升学率高低来评价学校,升学率高则这所学校教学质量高,办得好。学校以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工作的好坏,能力的强弱,成绩的大小。而家长呢?家长碰见老师问得最多的是自家孩子的考试分数。“这次考试我孩子考了多少分?”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第十六届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现场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以“爱拼”著称的晋江市隆重举行。此次活动我们奉献了一桌平常却味道十足的家常菜。当我们尝多美味佳肴后。才发现家常菜是最迷香的,所以此行也是颇有收获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公开课的功过是非,已经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其实,真实的公开课能帮助教师发现自身教学的不足、然后加以改进,是教师成长的台阶。一、为什么说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台阶近些年来,对于公开课的质疑、非议乃至批判不时见诸报端。有人过于强调公开课的示范性、引领性。一些教师,对公开课的成败过度计较,为了上成一节完满的课而过于“作秀”,甚至“造假”。具体表现在以下这些地方:(1)过于注重呈现各个教学环节,节奏快,学生来不及反应,来不及思考;(2)过于注重课的好看,“满堂问”,缺少讲解,花架子多,中看不中用;(3)过于追求师生关系的“融…  相似文献   

16.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仔细想想,竟然觉得语文教学也如同做菜。教师就是厨师,教学内容自然就是食材,而食客就是学生了。好的语文课堂就是一桌色香味俱全,让人吃后满口留香的珍馐美味。那么身为主厨的我们怎样做好语文这桌菜呢?  相似文献   

17.
公开课作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已有些时日了,但近来遭挞伐尤甚,以致有人喊出了“公开课当休矣”这样的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呼声。不可否认,如今的公开课确有异化变质的“病症”,而最让人不能容忍的就是那透彻骨髓的“包装”和作假,它完全背离了我们的初衷,退化成某些人卖弄技巧的场所、追逐功名的阶梯。但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的载体,公开课在推动教学改革、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无疑是举足轻重的,“很多青年教师正是汲取着公开课的营养,迅速成长起来的”。显然,我们不应该因为公开课被异化而否认其客观的价值,更不能因为…  相似文献   

18.
顾名思义,公开课是指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即整个教学活动都处在对外开放的情境中,以利于教学评论和研究。时下,公开课已成为非常流行的词了,凡是说到教学研究都要找人上一堂公开课。诚然,公开课本身并没有错。试想,如果课堂教学不对外交流,互相讨论研究,教育怎会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呢?但令人费解的是当今各色公开课为什么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优质课”、“示范课”了呢。在这样的课上,教师是学生思维的“先知”,学生是教师思  相似文献   

19.
三、上公开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我们就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也是在上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哪所学校教师的成长就快一些。”“如果没有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对于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许多教师深有体会。  相似文献   

20.
“生本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曾著文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实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公开课病”:“许多所谓的公开课都是预演过的课。这样的课必然是没有学生的实际参与的,学生这时候成了演戏者,成了学校或教师的绿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