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郑徐铁路客运专线开兰特大桥跨陇海铁路70+125+70连续梁,采用先平行于既有铁路支架现浇123 m连续梁,再转体合拢的施工方法,其中主墩1321#和1322#跨越陇海铁路,1321#墩承台边缘距离陇海铁路防护栏最近距离为5.5 m,1322#墩承台距离防护栏仅为5.1 m。为防止承台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对既有铁路运输的干扰,对既有铁路路基进行了注浆加固,基坑开挖采用了钢板桩加挡墙支护,同时对支护结构和既有铁路路基进行了监测,确保了施工和既有铁路安全。  相似文献   

2.
陇海铁路东段西起开封东至连云港,是民国时期横跨河南、安徽和江苏三省的一段重要铁路。受资金短缺、政局动荡及战乱等影响,陇海铁路东段且修且停,历时20余年。陇海铁路东段的修建对沿线地区工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传统手工业的嬗变和新式手工业的浮现、近代新式工业的兴起和工业布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沿江通道是指从重庆,经武汉、九江、芜湖、南京到上海的铁路。这条横贯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陆上通道,是我国十五期间八纵八横铁路建设的重要干线之一,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建成后,将填补我国陇海铁路、浙赣铁路间广大地区无横向铁路的空白,大大提高我国铁路的灵活性,并将缩短沿江一些大中城市间的运距,可节省大量运费。目前,该通道的宜昌—万州段正在加紧施工。  相似文献   

4.
郑州的地域交通从以传统水运和驿道为主到以近代铁路为主导,经历了由盛及衰、复又兴起的演化过程。平汉、陇海铁路的筑通,改变了中原地区的交通布局,突破了郑州地域发展的时空限制,为区域社会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力量。郑州交通区位的提升,使得传统的运输渠道以及区域间人员商货的基本流向由此发生转换,郑州地域的经济体系和空间结构亦随之发生变化。以铁路为代表的现代交通体系,促进了区域经济中心由水运便利之地向铁路沿线城市的位移,郑州逐步发展成为地域经济的中心地;郑州以铁路为桥梁连通外部世界,改变了该地域传统、落后的状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市场化、外向化转型,从而引发区域商业和工业空间的演变;由于铁路交通网络的形成,使得原本分散的地域结构和人口布局呈现聚集的趋势,由此带来郑州区域市镇的兴衰更替,传统市镇趋于衰落,铁路沿线一批新兴市镇悄然崛起。  相似文献   

5.
平汉、陇海铁路的筑成并交汇于郑州,大大提升了郑州的交通区位优势。铁路的通达性密切了郑州与各大通商口岸的关系,商贸活动的增加推动了郑州城市工商、金融诸业的快速发展。郑州恰位于天津、汉口和上海这三大商圈的交界部,既深受各商圈的影响与控制,又因铁路之关系而对陕西、山西、甘肃等省的商业影响日渐扩大,形成了自身的腹地范围。在外部商圈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下,郑州依靠自然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的优势,逐渐成长为区域的中心地。  相似文献   

6.
随着京汉铁路、陇海铁路的开通和郑州火车站的建立,郑州火车站附近乃至整个郑州地区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郑州城市化进程加快,商业繁荣,工业发展迅速。郑州这一"火车拉来的城市",不仅取代了开封,成为河南省省会,而且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相似文献   

7.
张謇和沈云沛是甲午同科进士,他们有着10余年的交往与合作,曾共同谋划和推进陇海铁路东段的建设,为苏北地区近代区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民国后持续多年的"陇海铁路东段终点之争",是社会名流、地方公团力图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一次事件,对南通、连云港两地及整个苏北地区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青岛收回主权后,张謇参与纷争之中,但已无力回天,而旧说"张、沈之争"并无依据。  相似文献   

8.
陇海铁路西宝段提速工程被铁道部定为“中国西部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先驱工程”,是我国铁路大提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宝铁路提速工程包括曲线改道143条43.96公里,改线预铺12处,桥梁改涵洞3座等。提速工程施工设计的特点为合理划分提速目标值,广泛采用新技术,充分考虑既有线施工因素,并在设计中充分利旧,合理进行过渡设计。  相似文献   

9.
李俨(1892~1963),福建省福州市人,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史家和铁路工程师.李俨早年就读于唐山矿路学堂,与我国著名桥梁学专家茅以升同窗,1913年考入陇海铁路局,工作了40多年,为我国铁路建设特别是陇海铁路建设作出了重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题涉及的内容通常包括:中国古代对西部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开发和建设,中国近现代史上陇海铁路经济带、振兴东北经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长江经济带、西南地区以及珠江流域开发等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具备公共产品的某些特征,但又不完全齐备,属于准公共产品。高校管理权具有行政权的属性,属于公权力。高校处分权可分为改变学生身份的处分权和未改变学生身份的处分权两类,前者具有公权力的性质,后者属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朱子的治《诗》理念可以从治《诗》宗旨、立场和原则三个方面来观照。朱子的治《诗》宗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试图回归圣贤本意;二是遍采群言,熔铸新篇;三是指导为人为学,以便学者切己体察。朱子治《诗》,持经学立场,但又兼顾文学立场,以经学立场凌驾于文学立场之上。朱子的治《诗》原则可以概括为:一、严别经传,以《诗》言《诗》;二、由训诂求义理,二者兼顾;三、简洁;四、多闻阙疑。  相似文献   

13.
当事人陈述具有两种涵义,其一为当事人基于诉讼主体地位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其二为当事人基于证据方法之地位向法院所作的陈述。前者为意的表示,性质上属于观念通知,后者为知的表示,性质上属于事实行为。由于两种当事人陈述涵义、功能及性质有别,故应适用不同的制度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14.
当前,人们对于行政诉讼制度基本价值了存在一些正确认识。我们只有在正确理解我国行政诉讼中相对人合法权益保护与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监督和支持两方面价值取向的关系,认识行政诉讼制度基本价值取向对原告资格制度的要求的基础上,才能发现现有原告资格制度的不足并使之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15.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心理基础。为了避免社会振荡,新政权在解放初期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凡是没有明显反动行为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被新政权的文教、科技、新闻和政府部门所雇用,对于有影响的、年纪较大的知识分子则给以闲职“养起来”。同时安排知识分子参加土地改革等社会改造运动,在社会运动中接受教育。经历了抗战和内战双重打击的知识分子群体.不仅在经济上陷入贫困,而且对国民党政权的政治腐败极端厌恶,面对建国初期新政权的“清明政治”和自身经济状况的改善,大部分知识分子认同新政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政策。对自己没有参加革命,却享受了革命果实,知识分子有一种“自责、愧疚、摘了桃子”的心态.他们希望积极配合新政权的知识分子改造政策,成为新政权信赖的建设性力量。少数知识分子对新政权虽然存有“同情了解”的期待,但是他们采取了“观望与沉默”的态度,并不无条件地拥护新政权的政策和主张。总体而言,参与、配合知识分子改造,力图融入新政权是知识分子群体在建国初期的基本心态。  相似文献   

16.
核心能力理论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学中的核心能力理论主要是指:与外部条件相比,内部条件对于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核心能力理论内在地包含着对立统一问题,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内因与外因相结合;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汉语方言词缀复杂多样,历来对南方方言中的词缀研究比较多,而对北方地区方言词缀则关注不够.文章通过隶属于江淮官话的连云港市新浦方言词缀的分类研究,试图归纳出极具方言特色的常用词缀.文章的研究是建立在认真详实的调查并广泛取证的基础上的,希望能够全面、系统、直观地反映出新浦方言词缀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政治冲突的扩散性是政治冲突中的一种自发的不可抑制的自然趋势,就象哈耶克的自发扩展秩序一样,它是个不可控的政治过程。不过,谢茨施奈德认为政治冲突的扩散虽然具有自发性,但可以通过政治设计予以控制冲突的范围,而不是排斥理性的政治设计。谢茨施奈德认为政治冲突范围与政治冲突结果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政治冲突范围增大或缩小对于政治冲突的结局都会产生实质性的冲击,甚至使人无法根据原有的政治冲突对比对政治竞赛格局进行预测。针对政治主体对政治冲突范围及其路径整合的需要,谢茨施奈德对现有政治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新的政治系统设计,企图使两者能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就人格权条款的制订提出了专家建议稿,确认了一般人格权,规定了人格权的效力和保护,完善了具体人格权类型,规定了人格利益的延伸保护,其中的智慧之光有目共证。另一方面,由于未采取独立成编的立法例,受篇幅局限,相关规定较为简单粗略,未承认法人人格权,未规定人格权行使和保护的基本原则,一些重要的具体人格权未予规定,已有的具体人格权条款内容欠完善。反思和借鉴建议稿中有益成果,铸就人格权立法史上的新篇章,这是我们每一个法律人翘首期盼的。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是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分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激励下,学者们为文学史写作从理论上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模式,带动了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从多样的文学史模式、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困境两个方面来总结现阶段文学史理论建构及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