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清末"新政"至民国前夕,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思想最为激荡人心的理论转型期.王国维主编的<教育世界>成为当时传播现代教育新思想和新理论的重要学术阵地.然而,在此后的近百年里,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人们对王国维的教育影响始终讳莫如深,其教育思想也鲜为人知.回溯30年来学者们对王国维教育思想研究的渐次深入以及理论思考和意义发掘,对于新一轮的当代中国历史大转型与教育大变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人间词话》的学者多注重西方思想对王国维"境界"说产生的影响,本文从王国维与庄子的主体形象、思想中"真"的追求以及"物化"与"观物"的具体概念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探究《庄子》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心性论对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心性论成为王国维沟通中西的基点。本文的论述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性"这一范畴在中国哲学和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王国维的影响;第二,王国维对心性思想的继承及其与西方美学的会通;最后,以"境界说"为例,从境界的性质、产生和创造的主体三个方面对王国维美学在心性论基础上立足传统沟通中西的情况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4.
当今学界的王国维研究,多着眼其自沉,抑或是谈论他的学问,而对于王国维在思想史上的地位,鲜有论及。王国维的政治态度,尤其是反俄态度,历来是王国维研究的盲点。1898-1927年间,王国维的若干经历,比如担任《时务报》书记,协助罗振玉在上海创办《教育世界》杂志,入值南书房等等,对于其政治态度,尤其是他对于沙俄以及苏俄的认识,都有所影响。从王国维的反俄态度出发,可以观察晚清以来士大夫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辛亥革命以来知识界对于苏俄的态度,还可以以此考察清末民初清遗老之于"赤化"在中国的进路之态度。同时,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的背后,也有诸多政治原因,这与王国维本人的政治态度,又有着显著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夏中义站在人本立场,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为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建立了"忧生诗学"的体系。在本体论层面,他以"忧生诗学"贯穿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在方法论层面,他既吸收了影响研究的合理内核,又将其上升到发生学研究的层面,分析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思想的深层次原因。这种研究理路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把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接受视为被动消极接受的弊端。其实,王国维的思想一直纠结在"忧世"和"忧生"之间,到最后终于向二者告别。仅用"忧生诗学"概括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不能说明其诗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回眸上一个世纪之交,一代美学大师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本文主要研究王国维"古雅"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旨在突出王氏美学理论的思辨性、现代性特征,为建设中的现代美学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美学家、评论家。其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评论》、《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作为中国美学史上学贯中西、饱览古今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影响,可以说至今还无人企及。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生活的本质是"欲"、"美在形式"、"悲剧美"、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王国维与李清照在词学思想、评判标准、审美取向等方面的不同。从理论与创作两方面入手,探讨李清照词作在意境、语言等方面与王国维要求的不同。探究王国维《人间词话》不提及李清照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李煜词中意象的选择、意象的营造和浓重的厌世思想三个方面,揭示了李煜词与佛教之间的密切联系,探求了形成这种联系的原因,并指出了王国维先生"后主则俨有释伽、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之语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与形而上学的歧途——王国维与常州词派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与常州词派在文学阐释上存在差异,常州词派继承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以"比兴寄托"为旨,力图通过重建诗歌与历史的关系来阐发作品的思想意义,他们的文学批评是政治性和道德性的。而王国维则站在西方近代美学非政治和非道德的立场上,依据诗歌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来阐发作品的思想意义。这两种阐释方式折射出中西两种不同的宇宙观。论文还同时揭示了王国维在走出中国古代诗学"阐释共同体",进入西方诗学"阐释共同体"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犹疑和矛盾,而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正是被王国维在理论上一度唾弃的历史本身。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的"趣味"与王国维的"嗜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借思想文化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梁启超试图通过培养国民良好趣味,把个体发展与民族、国家的蓬勃兴旺统一起来,王国维则试图通过培养国民良好嗜好来从根本上治理鸦片泛滥的社会问题。梁启超的"趣味"与王国维的"嗜好"都兼有"启蒙"与"审美"的双重意蕴。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文化冲突的悲剧——王国维自沉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来,关于王国维自沉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本文依据王国维往来书信及其生活境遇分别对前说予以质疑,认为分析王国维死因不能只着眼于某件事或某方面,而应结合其生活的大背景。本文提出,王国维乃一纯粹学者,其自沉是中西文化冲突的结果,而贫病交加、家庭变故、悲观思想等等是其自沉的诱因  相似文献   

13.
前期王国维在从哲学、美学向诗学的转捩过程中充满了内心矛盾:因久治康叔哲学而产生了对哲学"可信"与"可爱"不可兼得的"最大烦闷";究竟为哲学家还是诗人又使他面临"为学"选择上的困惑。这与席勒的生存经验十分相似。事实上,前期王国维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以席勒为思想导师的,但在《静庵文集》和《静庵文集续编》的"自序"中并不直接认同自己与席勒的精神联系,这构成了另一种矛盾。思想表述中对席勒的"遮蔽"是王国维诉求独创这一特定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教育小言十则》中通过分析当时思想环境下的治学现状,论证了当时的国人并不悦学,治学只是获得功名利禄的手段,只以经世致用为要。他认为出现这种治学问题的原因在于客观层面的"日之暮"与"人之老",以及主观层面的"意志之薄弱"。为了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王国维呼吁要重视治学,从治学之要、治学之法、治学之用三个维度为我国现阶段的治学环境优化提供了有益镜鉴。  相似文献   

15.
七十多年来,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自沉原因始终为人们所关注,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国学热"兴起,王国维重新被学界关注,其死因综而述之,主要有五种,但大多从单方面进行分析,很难有一个完整的解释.应该认识到王国维的自沉是内因和外因综合造成的:殉文化及悲观论等.  相似文献   

16.
牟宗三的《红楼梦悲剧之演成》是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发表后20世纪30年代极少数对《红楼梦》悲剧问题再次进行研究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回应和发展了王国维的观点。牟宗三就《红楼梦》悲剧演成的问题提出"思想矛盾之冲突"和"人生命运之无常"两个维度的原因,并以黛玉之死和宝玉出家两幕悲剧为例进行说明。牟宗三从悲剧内涵方面对《红楼梦》悲剧的发展与深化,不仅做到了对《红楼梦》悲剧问题的本土化,更发展了中国早期的悲剧理论。  相似文献   

17.
沈跃春 《科技文萃》2005,(11):88-90
1927年6月2日上午,正当学术生涯处于巅峰之际,中国杰出的学术大师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人们在痛惜他"中道而废"之时,竞相揣度其自沉的原因.王国维的"自沉"一直是学术界的一大谜团.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是我国著名的学者,美学家。也是一位诗词作家。王国维的美学思想虽然受到德国悲剧主义哲学的思想影响,并将其引入到中国美学研究的实践中。开拓了一系列重要的美学命题。诗歌作为作者反映其志趣最直接,最通俗的表现形式,成为我们研究王国维美学思想的重要参照物。本文以王国维诗词为研究素材,重点探寻其诗歌的美学意蕴,和其与王国维美学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姜夔是南宋大词人,一生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词作格律严密,素以空灵含蓄著称,然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他评价不高,其原因在于姜夔其人其词离王国维推崇的"境界"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建立了中国近代系统的悲剧美学思想。本文试对王国维与尼采的悲剧美学思想作一比较,以考察尼采对王国维悲剧思想形成的影响,增进对两者悲剧美学思想的理解,同时对中国现代悲剧的发展也做一些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