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是党内本质矛盾,党内本质矛盾主要表现为思想意识上个人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树立,思想方法上主观主义与实事求是的对立,这两对矛盾是党内思想上的基本矛盾,党的历史上发生的各种错误,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两对矛盾的发展变化有关,换言之,主观主义与个人主义是导致党的发生各种错误的主要根源,当前,这两对矛盾依然存在,而且将来也不会消失,不过,个人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矛盾已经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要解决党内思想上的各种问题,必须首先认清并抓住这一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2.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党的优良作风,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共产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毛泽东同志从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缔造我们党的最初年代开始,就一直提倡和实行对于社会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并同一切从主观愿望和本本出发的错误倾向进行坚决的斗争。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在湖南农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之后,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用事实回答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对农民革命运动的诋毁。在1929年12月古田会议上,他为红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写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决议,其中,专门批判了主观主义,教育广大党员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做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形势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1930年5月,他又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英明论断。红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三大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自身建设要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健全与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是消除党内腐败现象,促进党风根本好转,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搞好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保证。重视党内监督,是我们党的一条宝贵的经验,也曾经取得显著的成效。但对党内腐败现象,大多用搞运动的办法加以清除,如“三反”、“五反”运动。这种运动式的办法,在当  相似文献   

4.
党内民主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党的事业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党内民主发展的新问题,开拓党内民主发展的新思路,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党内民主发展的历程,总结并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对于党永葆青春活力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一、高校党风建设的重要性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同志最先提出了党风这个名词,并对其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1942年,他在中共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所作的题为《整顿党的作风》的演说中指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就是我们的任务。"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又精辟地论述了我党长期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三大作风"。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关于“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的论述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正确理解这一重要思想 ,认真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1 正确认识新的社会阶层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制定了“一…  相似文献   

7.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为大会写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决议。这个决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建党建军方面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为党和军队的建设制定了一条马克思主义路线。四十五年来,它一直指引着我们党和军队胜利前进。今天,在批林批孔运动普及、深入、持久进行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这遍光辉文献,对于批判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批判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极右实质,提高我们的路线觉悟,有着重要的意义。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这个决议一开头,就强调了在党内军内进行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指出:“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毛主席这一教导,深刻地阐明了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关系。思想路线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正确路线能否贯彻执行。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政治路线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表现,同时,思想路线又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为实现政治路线作保证的。思想路线不正确,就不能正确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而且会导致政治路线的错误。所以毛主席在决议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对于政治形势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对于工作的主观主义的指导,其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是体现党自身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只有发展党内民主,才能使我们党顺应时代进步的潮流,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强化党对人民群众的号召力,保证党和各级组织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本文主要从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党内民主制度,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拓宽党内民主渠道,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促进党内民主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建设和发展党内民主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党内民主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工作的协调开展,其中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新时期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应着重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民主监督制度等。  相似文献   

10.
党内民主是执政党的生命,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健全完善"两会"制度,加强监督机制建设,以实现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80年的光辉历史中,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也经历过许多的挫折。成功与挫折都令人深思。“马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而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则是导致挫折的思想根源。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上来说,它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同时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的最好武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很好地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同党内教条主义做斗争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必须对其加以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辩证统一的,党的建设过程即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通过对中央苏区时期党建工作进行深入考察,可以清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党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三个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括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双向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5.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一个最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永恒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就要求人们用科学的态度看待它,只有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才能避免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真正坚持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从整体性和层次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理论和实践三者的辩证关系上探讨了如何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反对人治,反对腐败,反对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也反对“以党治国”的思想观念,强调依法建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党建理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主要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这一理论有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文主要对马克思社会批判最初思想形成时期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表明主观主义的浪漫主义批判是马克思这一时期社会批判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利用、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实践的过程。今天,国家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拐点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中国梦"的伟大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作为我党弥足珍贵的理论财富,与"中国梦"有着怎样的关联?本文将重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通过解读其理论成果,发掘两者之间不可割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西欧制度环境下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运动的学说,相对于当时遭受外敌入侵、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制度环境来说,有很大的不同。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否适应于中国?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又是如何选择和确立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的呢?理解这一问题,不仅是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关键,而且也是当前切实加强共产党思想纯洁性建设的根本依据。从民族感情、历史教训、现实启迪和理论感召4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际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党的执政基础的现状,在科学执政理论创新、政治体制改革、保持党的先进性方面建构党的执政能力的理念。同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见成效,以取信于民,体现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