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诗是一种高雅艺术,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好的诗词都是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可以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启迪思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一种独具“中华特色”的文学样式。如何提高传统诗词的教学质量,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课题。体味诗人的情感。要将学生带入诗境,必须启发学生体味诗人的情感。如教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前,我叫学生们重温在小学时读过的《示儿》一诗,让大家体味诗人切盼收复中原、九州一统的爱国情怀,然后展开想象:一位68岁的老人躺在孤零零的村中破屋里,自己并不感到寂寞和悲哀,他还在想去防守边疆,为国尽力。半夜,风雨大作,他迷迷糊糊梦见自己骑着战马,跨过冰河,走上前线……在此基础上,再教与陆游同…  相似文献   

3.
诗教:孔子的价值取向与教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实施诗教的开先河。本以《论语》为研究资料,着重对孔子实施诗教的价值取向与教学方法作了考察。认为使弟子获得“思无邪”的道德教育、“学而优则仕”服务、提高弟子的综合素质为孔子实施诗教的基本目的,而说教告知、答疑解感、评人论事、雅言示读等,则是孔子实施诗教时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思政”体系的逐渐完善,越来越多的优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不断涌现出来。诗词教育和思政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但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毛泽东诗词中具有代表性的长征时期创作的诗歌为“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提出“以诗教诗”的育人路径。“诗教”与“思教”的融合,不断扩充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5.
几经战乱,徐特立诗词尚存50首,包括人称“诗教”的《校中百咏》30首,其特色是: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现代学生要“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古典诗词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优秀载体。因此,“诗教”实际上就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那何谓“诗教”?“诗教”本指《诗经》“温柔敦厚”的教育作用,后来也泛指运用诗歌的主旨和意蕴进行教化。有人说,“诗教”是教苑奇葩,它的操作很讲究艺术性。那如何操作?我们可…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而不愚, 则深于《诗》者也。”千百年来,“诗教”对形成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诗情画意的感悟,已成为东方人特有的美感。随着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诗歌教学被提到了新高度。2003年苏教版 7-9年级 6册课本中编入古代诗词43篇,现代诗14篇。篇幅的增加,从一个侧面说明  相似文献   

8.
刘景文 《现代语文》2006,(11):40-40,24
一、儒家“诗教”的内涵“诗教”这一提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达,《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1]p1609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们知道《礼记》一书是由汉儒整理的西汉中期以前先秦儒家的理论著述,见于《礼记》的“诗教”主张虽然不能证明是…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向来就以“诗的大国”而著称于世。从《诗经》、《楚辞》、汉乐府民歌、魏晋玄言诗、山水诗、田园诗、乃至唐诗宋词元曲无不闪耀着灿烂的光辉。通过对这些诗词的鉴赏,可使我们品味到诗词的意蕴之美、体悟到诗词的语言之美,而且诗歌赏析题也被列为我们中考,高考的考试内容。那么,我们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对诗词进行鉴赏呢?一、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诗人的感情倾向“诗言志”实际就是“诗言情”,古诗词中常见的有四种主要情感。①忧国伤时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现了山河沦丧的痛苦、以死明志的决心。张养浩的《山坡…  相似文献   

10.
文人与吟诵     
诗词吟诵是展现诗心、点燃诗情、表达诗美与感动读者的重要手段。 一字一音、一调一义的汉语,最宜于以灵活多变、抑扬顿挫的节律来表现诗词之深情、意象之大美。我国的诗词从来都是可歌可诵的,《尚书·尧典》上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序》上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永哥”就是“吟诵”。《文心雕龙·乐府》上讲:“诗为乐心,声为乐体。”诗是乐的灵魂,声音是乐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的教育对于发扬国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注重环境布置,营造诗教氛围 高雅的诗词能潜移默化地提升人的修养和品格.努力推进以诗词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让我们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诗词的熏陶.如在学校操场东面的白墙上,我们制作了20多副水墨书画作品,主要内容为《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增广贤文》……诗情画意的校园文化氛围随处可见,与“江南第一家”丰厚的文化底蕴相互融合.在教室门口、走廊、办公室门口的墙上,我们布置了50多幅图文并茂的诗画,内容包括经典诗词和师生创作的诗.在教室里,我们把每周必读必背的一首诗和与诗词有关的专刊张贴在墙报上,让孩子们观赏.在校园的书画栏中,我们布置了以经典诗文为主题的学生软笔书法、硬笔书法、儿童画、中国画、手抄报等书画作品.  相似文献   

12.
所谓诗(词)眼,是指一首诗(词)或一句诗(词)中统帅整诗(词)中心最精炼传神的一句、一词或一字。诗(词)眼是把诗词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的“聚光点”,是诗词创作艺术构思者的“焦点”,其作用在于揭示全诗词的主旨。如《春夜喜雨》这首五言律诗,全诗扣住了一...  相似文献   

13.
孙应鳌的诗歌创作,其艺术特色或基本风格是儒雅纯正、深厚真切。这个特色或风格,主要从他一贯坚持正统的儒家诗教、以“理”入诗,接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等方面表现出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首先,在诗歌创作中贯彻儒家诗教观念。在孙应鳌看来,儒家诗教最重要的一点是,诗的创作必须坚持“思无邪”的原则。他认为《诗经·关睢》一诗,“为修身齐家之诗”(《四书近语》卷三),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诗,这样的诗就可以“淑身心,理性情,察伦物”(《四书近语》卷五),达到诗教的目的。孙应鳌创作的诗均本于此,所以他的诗篇符合诗教要求,显得儒雅纯正,没有失之哀、淫,没有轻靡妖艳之词。他在做京官的时候,写了几首“雅颂”之诗,正是他贯彻诗教的具体表现。他为皇帝授课以后所写的《辟雍》诗十二首,就几乎同《诗经》中的“雅”、“颂”差不多,全是些歌颂升平、承欢颂德、述志抒怀的教化诗。例如:  相似文献   

14.
继《在语言的天空里飞翔》《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的先后问世,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我国语感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洪镇涛先生领衔主编的又一鸿篇巨制——《洪镇涛语感培养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又由北京开明出版社隆重推出。《教程》分“诵读”和“品读”两个系列共六个分册。“诵读”系列有《古典诗词诵读》(小学卷)、《古典诗词诵读》(中学卷《)精粹古文诵读》(中学卷)。其编写体例为:每首(篇)诗文后有“注释”“译文(诗)”“品味”“背诵”。“注释”简洁明了,极具权威性;“译文”生动流畅,尤其是译诗,简直就是一首首优美的白话诗词;“品…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祭祖乐歌以《颂》为多,《清庙》为《周颂》首篇。以往研究多聚焦这首诗为谁祭、祭谁、何时祭、于何地祭等问题,且历来说法不一。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解析《清庙》,从其形成阶段、应用阶段和延传阶段作立体化观照和复原。《清庙》原诗旨意由“显文王之德”,到“显先王之德”,皆为“示德”,表现为从单指到泛指之变;形态上则表现为“前文本形态-祭歌形态-后文本形态”之变;功能上则表现为“抒情功能-礼乐功能-诗教功能”之变。  相似文献   

16.
《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了“诗家语”和散文语言的区别,并打比方说:“用来做饭”是写散文,“用来酿酒”是写诗。写作如此,阅读呢?“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引自周振甫《诗词例话》)读诗如此,教诗更应如此。当前语文教学界,对周恩来同志的《大江歌罢掉头东》的“难酬蹈海亦英雄”一句,在教学上有争议。其焦点就在于是否将“蹈海”看作诗家用语。“所谓‘蹈海’,其实就是渡海”,这是  相似文献   

17.
古典诗词教学,是一种以诗词为文本的阅读教学。“诗教”传统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使命,也是党和人民的需要。我们应当通过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改革,强化“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坚持行之有效的古典诗词诵读教学,使学生在诵读、想象、品味、精思中培养语感,陶冶身心,涵养精神,提高素质。  相似文献   

18.
“《诗》教”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始终。先秦儒家“《诗》教”作为其源头,对儒家“《诗》教”的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其中,孟子的“《诗》教”受到“圣贤救世’’的历史观和“诗言志”的《诗》学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代圣人立心”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以“温柔敦厚而不愚”为目标,选择有关圣贤王道的诗章作为教育内容,并提出了“以意逆志”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杨叔子先生《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的呼喊引起诗界共鸣,也得到政界的重视和学界的响应,于是有了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中小学校园的更大呼声,有了加大各级学校诗教力度如修改语文教材、增加古诗文必修课等实际步骤。这说明各界取得了一个最可宝贵的共识──需要。即:青少年需要诗词,诗词需要青少年。笔者曾在几家中学种过少儿习作诗词的“试验田”。实践证明.加强对青少年的诗教.进而引导其习作诗词,不仅需要,而且可能。但有些认识和实际问题要解决,特别是有几个误区,有必要认真研究,以便从中走出来。 一、感觉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中华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继承和发扬中华诗词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诗教活动,可以培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诗教的弘扬既是人类文明的共识,更是民族意识的回归。学习和掌握中华诗词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鉴于这一认识,把“中华诗词进校园”列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实践活动。一、准备阶段:(一)课题的确定为了贯彻新课标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我校决定以“中华诗词进校园”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主题。针对学校确定的活动主题,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