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以湖南经视频道《都市- 时间》、江苏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江西卫视《都市现场》等节目为代表的一批关注百姓生活、反映百姓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收视率、社会反响和公信力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时间,电视界刮起了一股“民生新闻热”,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有学者认为,“《南京零距离》、《都市-时阃》等栏目在报道内容、形式、舆论监督等方面的大胆尝试和公信力的迅速树立,为现阶段我国的新闻改革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路。”从学理角度看,民生新闻不是一  相似文献   

2.
民生新闻路在何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  孙阳 《新闻世界》2010,(11):62-63
民生新闻走过了人见人爱的亲民性初期,进入到过于琐碎化而屡被诟病的阶段,面临"生存危机"。民生新闻到底该向何处走才能走出一条"生路"、才能在"后民生"时代继续保持活力?本文将对民生新闻的现状、民生新闻的弊端、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等三个部分进行梳理,提出民生新闻"融入主流是必然趋势、强调策划是生存之本、舆论监督是制胜法宝、人文关怀是终极品格"的观点,以期能为民生新闻找到走出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近两年来,“民生新闻”一词,在传媒界提及率颇高。这个新闻样式.以普通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作为新闻表现的来源和视角。以其特有的魅力.在电视传媒特别是城市电视台,抢夺着人们的注意力和眼球。对“民生新闻”产生的这种磁力和热潮,我们一方面应庆贺,另一方面应持冷静的态度对待。  相似文献   

4.
王靖娇 《大观周刊》2011,(19):66-66
我国民生新闻随着中国媒体人文精神的复苏而兴起。进行人文关怀是民生新闻的功能定位和社会责任,也是受焱的期望需求。内容零碎、避重就轻;批评报道表面化;报道肤浅、缺乏深度;无谓炒作,使其偏离新闻本质是目前民生新闻的播报中主持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应把握“人文关怀”的核心,从生活关怀、理性关怀、生命关怀、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加强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应该做到平衡心态,客观报道;转变播报方式;转变主持风格,才能使民生新闻的生命力更加长久。  相似文献   

5.
浅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俊 《新闻传播》2010,(1):56-56
笔者结合当下国内的一些典型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探讨电视民生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问题,结合笔者在实践中的思索,探讨我国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的出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张春果 《报刊之友》2013,(9):134-135
如果从1999年北京《第七日》和福建《现场》算起,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已经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电视民生新闻问世以后,为我国电视新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被学者称为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第三次革命”。然而,在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从电视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的内涵、现实需要、缺失与构建等四个方面探讨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的问题,以期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广泛传播与贯彻落实,并为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一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给新闻工作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判断形势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西双版纳报》立足边疆、民族、边境的实际,加大民生新闻宣传报道力度,并在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不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强化了传播效果,还营造了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塑造人的氛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龚丹 《声屏世界》2006,(3):67-67
在南昌有几大电视和平面媒体都在做民生新闻。民生新闻,听上去很美,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遇到不少问题。首先,最突出的是各个媒体的民生新闻取材雷同,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大同小异。如反映市民遇到的停电停水事故、出行不便、住户投诉、假冒伪劣商品等问题,报道所采取的手法基本接近,主持人“说”、“调侃”、“幽默”的风格并无本质区别。这就形成了民生新闻刚刚摆脱了传统新闻取材“跟风”问题、表现形式“说教”格式,又掉入了另一种更为狭小的竞争空间,给观众的印象似曾相识。大量可以创新形式、拓宽领域的新闻素材没有被真正发掘,这种非健…  相似文献   

9.
王雄 《现代传播》2006,(2):34-37
电视"民生新闻"是地方电视台在现有电视体制、收视环境下追求自身新闻理想的一次策略性突围和成功.但它已经显露出内在的一系列矛盾和悖论,突出表现为"名"与"实"、"新闻的量"与"新闻的质"、"市场意识"与"责任意识"等范畴之间的紧张关系.克服上述紧张关系的唯一出路,既不是该种新闻节目样式的惯性发展,也不是完全否定,而是民生新闻的自我转型.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坚守社会责任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题材琐碎,新闻价值低,报道新闻深度不够,报道角度处理不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直接影响了其承担反映民意、架设沟通桥梁、舆论监督等社会责任的发挥.因此,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坚守新闻宣传纪律原则和秉承人文关怀原则,才能保证民生新闻健康有序地发展,进而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目前,各家电视台都把打造民生新闻栏目看成提高新闻报道影响力和收视份额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随之而来的是观众和业界对电视民生新闻同质低俗的批评也越来越强烈。电视民生新闻亚待转型与提升,已经成为业界共识。随着栏目品牌的不断增加,竞争也日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生存,建立高品质的栏目品牌,在如雨后春笋般淋漓的节目中脱颖而出,是值得广大新闻人考虑的又一课题。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小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韩泽 《视听界》2004,(1):28-29
近一年多来,民生新闻成为南京电视界关注的焦点。多个大型新闻节目把“民生新闻”作为改版的追求。百姓的日常生活鲜活地出现在屏幕上,使人感觉亲近。印象中,南京电视界率先亮出“民生牌”的是南京台的《直播90分》,年初一场大雪,《90分》记者“倾巢出动”,从深夜至次午,雪情、交通、危房、菜价、老人……表现了对民生的及时而广泛的关切。  相似文献   

13.
欧黔 《新闻世界》2010,(10):73-74
新闻策划是开展新闻工作的一种智力投入,新闻策划不仅仅是报道计划,而且要对事实进行连续的、系统的、有层次地规划。通过对民生新闻资源的整合,提高民生新闻的受众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视听界》2004,(1):96-96
最早注意到民生新闻是2003年初,我在江苏广电总台总编室工作的时候。无论是AC尼尔森数据还是观众反馈,“收视率”和“美誉度”这两大判别电视节目优劣的指数,《南京零距离》都高得惊人。当然,也听到不同的声音。在一些业内人士的传统思维中,《南京零距离》  相似文献   

15.
解读民生新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小易 《视听界》2004,(1):19-22
本文通过全面阐述民生新闻的生成语境、意义、内涵和传播特征等,揭示了新闻平民化这一传播理念。该类新闻已经基本上寻求到了社会制度、传统文化、主流政治与受众收视欲望之间融合的那个点,从而使该类新闻显露出了不同于西方“软新闻”的内涵和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人文关怀,作为党的宣传喉舌的电视新闻媒体,更应当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然而,以民生新闻报道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地面电视频道,在人文关怀的认识和实践中却存在误区。在新闻报道中正确展现人文关怀,既符合受众心理,也有利于新闻媒体自身社会功能的实现,是一个"双赢"的抉择。  相似文献   

17.
电视民生新闻以其独特的播报方式、亲民的采访形式受到各地观众的青睐,尤其是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如宁波电视台的《来发讲啥西》、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的《小强热线》等,正是因为如此,很多电视台开始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进行包装,栏目水平也参差不齐。本文在分析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其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对改进方向、发展趋势做出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8.
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选取2002年以来国内有关电视民生新闻的研究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国内学者对于民生新闻的研究话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民生新闻的涵义、特征、背景、前景、问题及解决办法,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及和谐社会的关系,民生新闻的品牌经营等等。分析发现:研究者对于民生新闻的研究,方法上比较注重定性分析和个案研究,而定量研究与传播效果方面的关注较少;内容上,多为定义界定、特征归纳、背景分析、问题批评以及前景展望等,缺少学理层面深层次的探究;研究取向上,较少将民生新闻放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总体框架下进行考量,更鲜有将视角拓展至国外同类电视新闻领域者。文章最后提出了一些民生新闻研究的发展趋势与拓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应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之一,必须在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信念,体现出人文关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如此才能获得公信力,竞争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应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之一,必须在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信念,体现出人文关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如此才能获得公信力、竞争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