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6岁的张金山,可能是京城里最年轻的说书先生。 每个周二到周五的下午,他要在北京大栅栏的广德楼说一个小时的书,在这里他可以得到零星的掌声和勉强糊口的收入——在六年前这些还是不可想象的,当时酷爱评书的他正用好奇的目光  相似文献   

2.
田连元,第一位将评书引入电视的表演艺术家。1985年他的评书联播《杨家将》在辽宁电视台试播成功,此后他的名字便和电视评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事实上,田从五六岁时就开始接触评书,他记得当年跟父亲去书馆,父亲在台上说书,他就在书桌下听书,听到兴奋处就总想伸出头看,但是只要他一伸头,父亲就打他一扇子,让他老老实实不许动。弹指一挥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  相似文献   

3.
邢晓春 《中国广播》2006,(11):64-65
大多数人知道田连元,是因为看了他在电视里演播的评书《杨家将》。他是第一个把评书搬上电视荧屏的说书人。他录制了大量的电视评书。相比之下,听众似乎很少在广播里听到他的评书。其实,田先生很早就和广播结缘了。“可能是我从艺的时间比较长吧,所以以往岁月留下的东西,今天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了。我最早的录  相似文献   

4.
"教书"与"说书"在表现形式上多有相通之处,在教学中吸收评书艺术的有益成分,能够激发人文课堂的蓬勃活力。在技巧层面,可以借鉴评书扣子的设置与声韵的追求;在境界层面,可以熔炼其人情阅历的传达与历史环境的营造。借鉴评书艺术的同时,不能让娱乐化削弱教学的本体地位和严肃品格。  相似文献   

5.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学艺术源远流长,在各族人民辛勤的汗水浇灌下,结下累累硕果。评书就是前人知慧的结晶,曲艺遗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早在唐代就有评书节目了,诗人元稹、白居易曾在一起听艺人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已犹未毕词也。”这《一枝花话》就是评书。当时说书这一形式不论在民间还是在宫庭里都是盛行的。到了宋代评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艺术水平也大大提高了。说书人的“话本”就相当于如今评书演员的书稿,有的经文人加工整理成了小说等作品。解放以后,评书演员整理传统评书,又根据小说结合自已经验用评书的“趟子”改编成新评书在书场说,在电台播讲,很受听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6.
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古老的说书艺术,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春风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中国评书精华》,这套具有史料和研究价值的丛书,可谓慧眼卓识,功在千秋! 《中国评书精华》丛书,首批出版四卷,即《讲史卷》、《侠义卷》、《神怪卷》和《新作卷》,洋洋百余万言。  相似文献   

7.
评书之渊源     
广义地说,民间说书在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了。而现代意义上的评书,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评书以北方语音为基础,用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调进行说演。中国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均见流行。 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于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一种方寸大小,可敲击桌面的木块。常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的当口使用,以提醒听众安静或警示听众注意,故名)为道具,身着  相似文献   

8.
评书是古老的艺术,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人说书,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廊坊电台长书频率自2002年开播至今,已走过了十五个年头,经历了从"全国首创"到"全国普及",再到现在"突破创新"的一个发展历程.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知,要在"求新求变"中寻找节目与广大受众的平衡点,既要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又要满足广大听众的收听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乔永 《中国编辑》2015,(3):79-81
文章讲述在读过《心仪集》一书之后,人们真正认识到的夏剑钦先生与书相伴的编辑人生。他读书、编书、评书、写书,始终在出版事业上默默耕耘,引发所有编辑人思考,如何做一个理想的编辑。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张作霖之孙、张学浚之子张闾实以台商的身份来到沈阳,他想在东北发展高尔夫球产业。但东北漫长的冬天里,球场都被冰封了,无奈的他坐上出租车,却听到了嗓音嘶哑的单田芳在播讲评书《乱世枭雄》。张闾实心里一动,因为书中讲的正是他爷爷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字佩弦,扬州人,1898—1948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在其文坛学界的同辈中,素以书卷气见称。他写下的那些有关如何读书、书店淘书的随笔和书评书话作品,披露着其内心深处凝重的书文化情结,构成了其笔墨中颇为显著的一个特色。 笔者年来在南京大学教授“书评学”课程的过程中还发  相似文献   

12.
江西首届“我喜爱的赣版书”读者评书揭晓江西省首届“我喜爱的赣版书”读者评书活动,1994年1月5日在南昌揭晓。根据选票统计结果,《中国有个毛泽东》、《交际与口才》、《可爱的中国》、《可爱的江西》、《革命英雄主义丛书》、《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茶花...  相似文献   

13.
徐州故黄河滩历来为市民听书场所,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电台开设“广播书场”,每年播出10多部评书,特别是播出刘兰芳的《岳飞传》、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几乎达到净街空巷的程度,市民便从故黄河滩听艺人说书转向收听电台的“广播书场”。近年来,随  相似文献   

14.
一、评书会评书,议书,给报刊杂志写书评,本来是出版社编辑的份内事,但十年动乱中,书没出几本,“棍子”“帽子”满天飞,使编辑们几乎忘记了这种活动。为了在出版社内部活跃读书风气,养成关心自己所出的图书的习惯,培养和提高出版社干部特别是编辑干部对书籍的鉴别能力,商务印书馆于今年年初起开展评书活动。到三月底止,已开了四次评书会,由历史、哲学、中国语文、经济  相似文献   

15.
我读书特别杂,抄起书就读。最近特别喜欢的书是马龙写的《我的祖父马连良》,前几年特别爱看评书大师连阔如的《江湖丛谈》。在这之前我看过很多齐如山谈京剧角色的书,有一段时间抱住一套《中国风俗通史》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6.
王世伟 《图书馆杂志》2004,23(2):66-69,74
文章介绍了著名版本目录学家潘景郑先生的学术生涯,分别以读书、抄书、校书、鉴书、考书、评书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单田芳评书的艺术风格杨佩琴单田芳一副沙哑嗓音,按说该算是“先天不足”,但他的评书却为千千万万听众喜闻乐见。那么,是什么使他的评书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魁力呢?单田芳认为,“评书表演是一门学问,浅如浮萍,深如大海,它是一门一人多角戏的艺术,它既形于外,又形...  相似文献   

18.
50年代初期,一本名为《高玉宝》的自传体小说,曾引起轰动。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高玉宝还依然十分清楚地记得那个黄昏,他第一次提笔写《高玉宝》时的情景。那天他当军邮员送信回来,忐忑不安地第一次拿起了笔,说不清为什么,手竟微微有些颤抖。由于读的书很少,他不但连写小说的格式都不知道,斗大的字也不识一筐.但高玉宝也有高玉宝的办法,在大连做童工时,从郝先生那里听来的评书给了他很大的启迪。正是这些听来的评书,对他的写作给予了相当大的帮助。他按照评书的格式,以四句诗开篇,接下来以“话说……”开始,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  相似文献   

19.
春回大地,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岳飞传》,很快传遍祖国大地,她也成了闻名全国的演员。我采访这位著名演员时,她曾不止一次地讲到,自己能为广大群众所知,与鞍山市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李喜元的发现、扶植分不开。因此,我记住了李喜元的名字。最近,听到李喜元录制的评书演员单田芳播讲反映近代历史评书《百年风云》等四部书,不但又受到听众的欢迎,还得到了薄一波同志的称赞,并书写了“发展评书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丰富人民群众的文  相似文献   

20.
李阳  李红旗 《中国广播》2012,(11):86-87
廊坊电台长书广播坚持弘扬评书传统艺术,发挥特色,努力创新,打造良好品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成功原因有五点:准确定位,找准市场契合点;多措并举,扩大影响力;不断创新,抑制听众分流;自制评书,扩大宣传;秉承传统特色,以长书立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