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志新 《钓鱼》2004,(19):23-23
浮钓在高密度养殖塘是最主要的垂钓手段,速钓术就是在此基础上改进装饵方法而完善起来的。但在自然水域一般不存在持续浮钓的条件,为什么?一是野生鱼儿除白鲦外,一般不肯轻易离底上浮,因气温、气压的原因,离底的也仅离底少许.二是形不成密度,少量的鱼儿上浮不能持久浮钓。但事情也有例外,笔者一次野钓,只有浮钓才有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提竿早晚要因鱼儿的种类而定不同种类的鱼儿,其摄食特点也不一样。现以常钓的对象鱼:鲫鱼、鲤鱼和鳊鱼为例,简述如下。鲫鱼性胆小,其摄食过程在浮漂上的表现是:先是抖动几下,然后轻轻下沉,随之明显地上浮,这就是俗称的“送漂”。此时为最佳的提竿时机,中鱼率极高。  相似文献   

3.
相信每一位钓手都有脱钩跑鱼的经历。为了不跑鱼或少跑鱼,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找找原因。鱼情变化受季节、气候的影响,鱼儿为适应环境,在水体中的泳层是全方位的。了解施钓的对象鱼,在窝点的哪个泳层尤为重要。例如,鱼已上浮离底,钓手却还在钓底,往往就出现鱼体蹭线、游动等所产生的信号。提竿时钩不在鱼嘴里,而是刮住鱼体某个部位;,刺中鱼体的力度不够或角度不对,在往回牵遛时,挣扎的鱼儿很容易脱钩而逃。线组状态通过线在组水里反映鱼出吃来食的的。动只态是有灵、钝适合(针对鱼情)的线组才能达到鱼儿被钩,才不会脱钩。过于灵敏,容易产…  相似文献   

4.
王华良  郭红明 《钓鱼》2012,(22):30-31
近几年,深秋夜钓之风已风靡本地,因为钓友们发现,深秋时节夜钓与夏季初秋相比有着许多优越条件:1.无蚊虫叮咬。2.一到夜间小杂鱼们便销声匿迹。3.深秋是低温时节,白天由于气温高,水面上暖下凉,鱼儿易上浮。而夜间则不同,因为夜间无阳光照射,水面上凉下暖,鱼儿都沉底,所以,夜钓时鱼儿咬钩最勤,吃口最实在。但是,由于季节的特殊性,深秋夜钓时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技巧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山江水 《钓鱼》2010,(22):16-17
喜爱钓鱼的朋友都知道,天气对钓鱼的影响很重要。你可能昨天鱼获爆箱,今天任凭你钓技超群,还是开饵高手、奇妙小药,也常常是乘兴而来,郁闷地败兴而归。看其表象是底层的鱼儿不在底,而上浮到中上层(鲢鱼除外),究其原因则是天气发生了变化,是气压、气温发生了变化。气压、气温的变化使水溶氧发生了变化,水溶氧的高低则直接影响鱼儿的觅食行为,而鱼儿的觅食行为才是决定鱼获的关键。根据多年垂钓实践经验,现就中原地区的天气变化与垂钓鱼获的关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各种鱼类在水中生活层次都有一定规律,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季节的转变,气候的异常以及水情变化等现象的出现,鱼类的游动、觅食和栖息的层次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例如鲫鱼本是底层鱼,但受气候、水质等因素的影响,觅食的习惯也随之而变。分析鲫鱼离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水底溶氧不足,鱼儿难以忍受,便会纷纷上游。既然鱼儿已经离底上浮,就不能按常规钓法去钓底,而是应该采取钓离底的方法,提高钓获量。钓离底大鲫鱼和钓中上层鱼类是有区别的,受气候环境影响的大鲫鱼,一般离底10~30厘米左右(警惕性较高的大鲫鱼不会上浮太高),在确定鱼已离…  相似文献   

7.
范宁 《钓鱼》2013,(10):20-21
鱼上水皮缘由种种天气炎热,气压低沉——夏季最显著的气候现象,闷热无风伴随潮湿的空气,不仅让人觉得不快,也令生活在水中的鱼儿们倍感不适。也不知是受大气环境的影响,还是区域地理特性的原因,总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诸多城市,这样的"桑拿天"是频繁出现。天气不好,鱼也尤其难钓。"鱼上水皮是哪些原因造成的?""难道只有缺氧时,鱼才上浮吗?"……现在我们将鱼上浮的种种原因做个分析:  相似文献   

8.
看图说浮钓     
在风力影响不大的前提下,在夏天光照不充足时以及冬季天气由阴转晴时,鱼类的生存需要常进行寻氧上浮和循温上浮。此时,在池底平整、四周为砖头水泥砌成的竞技鱼池,改底钓为浮钓是惟一的选择。由于鲫鲤等是天生的底栖动物,贴底觅食、产卵、栖息是它们的天性,底栖还可以减少遭遇天敌的机会,增强它们的安全感。在野外水体,由于水域地形复杂多样,鱼儿常会选择水层较浅且较安全的区域底栖活动。此时,钓手应根据鱼类的上浮规律选定适宜的钓点及钓层。请看下面一例:  相似文献   

9.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7,(2X):14-15
手竿传统钓之标讯:判读标讯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垂钓者对提竿时机的把握与鱼获量。无论采用“传统钓法”或是“悬坠钓法”,人们都无从观察到水下鱼儿摄食的状况。鱼儿在水底的嗅、拱、碰、撞饵食至吞食钩饵都是通过钓线传导到浮标上的。而这些颤动、抖动、移动、上浮或下沉等讯息,正是垂钓者辨标识鱼,及时扬竿的关键。那么,在诸多信号中,哪些是我们扬竿中鱼的有效讯号呢?下面我们将传统钓法中较为典型的几种有效标讯介绍给初学钓鱼的朋友。  相似文献   

10.
一、找准钓时和钓域 1.钓早晨。鱼有早晨吃食的习惯。多数鱼种视觉不好,夜间觅食仅靠嗅觉和触觉费力还提心吊胆;吃食太晚了,太阳升高光线太强,且水表温度较高,鱼又上浮戏水去了。因此,黎明至10点钟的时段,既能使鱼看清食物,同时水中的溶氧也充足,而且天虽亮光线却不很强,早晨吃饭足以抵挡一天的饥饿,因而,这时是鱼儿食饵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1.
影响垂钓的因素很多,风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风对鱼儿的活动与摄食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简介 本发明是在旋压式渔轮的结构基础上设置了电子眼、微电子装置、电动释放机构、发条原动机等组成,采用了智能化检测系统,能根据鱼儿摄饵习性在渔线上反映的位移变化特征,自动检测到鱼儿含饵入口的瞬间,产生爆发性收线动作将  相似文献   

13.
河坑是鱼儿的驿站,鱼儿在急流中摄食或停留会消耗大量体能,而坑中流速较缓,鱼儿定点休憩和活动所费能量较少。河坑是鱼儿的自助餐厅,河水中的植物种子等食  相似文献   

14.
李世新 《垂钓》2006,6(6):34-34
最早产生的鱼拓就是为了记录鱼儿的大小。一幅看似平常的鱼拓作品,也许制作得并不精美,但是在它的背后却可能隐藏着一个精彩的垂钓故事。垂钓归来将所获的鱼儿做成鱼拓,注明垂钓的时间、地点或题上你的所思所想,装裱后挂在家中。那个精彩的垂钓经历就会凝固在鱼拓作品中。让您时刻感受到垂钓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关新铭 《钓鱼》2004,(2):40-40
冰钓打窝是否必要,垂钓者观点不一。冰钓到底打窝好还是不打窝好呢?从笔者从事冰钓30余年的经历来看,只有两种情况在封冰期打窝有一定成效:一是钓场离居住地近,便于每天在固定的一两组冰洞中撒窝,鱼儿就像到喂食台去进餐,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形成条件反射,会产生一定的诱鱼和聚鱼效果;二是养殖塘,从春末到秋季,鱼儿吃惯了塘主喂的饲料,即使冬季不投料,鱼儿对饲料仍然有兴趣。如天气晴好,水温适宜,垂钓时在冰洞中撒些针对性强的诱饵,确实能提高上鱼率。除此之外,尤其是在自然水域冰钓,还是以不打窝子为好。理由如下:一、鱼儿的本能——适温…  相似文献   

16.
一般来说,用手竿在自然水域(湖、河、塘等)或在精养塘内垂钓,从具体的钓法来分,有抛钩与引钩两种。 抛钩:将挂妥钓饵的钩子送入“窝中”,待浮子有下沉或上浮的反应时,动竿起钩。也就是说等鱼儿上钩、有点守株待兔的味道。 引钩:将挂有钓饵的钩子送入“窝”中,每过3~5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间隔),轻轻提竿起钩(钩子不出水面),再轻轻放下,使钓饵在水中上下移动,引诱鱼儿吃饵上钩。 从几年的垂钓中我体会到,后一种钓法(即引钩)效果明显比前一种好,抛钩钓法在精养鱼塘内尚能有所收获,因为精养塘内毕竟鱼的密度大,会找上“门”来。而在不养鱼的自然水域中,鱼少且分散,此种钓法的收效  相似文献   

17.
“钓鱼不钓草,等于瞎胡跑”这是钓鱼人长期施钓实践经验的结晶,有经验的钓手一年四季不离草。这是因为水中的水草能释放氧气,供鱼儿呼吸;水草还能调节气温有利于鱼儿的生长;水草中的浮游生物、小虫和小虾是鱼儿可口的饵料;水草还是鱼儿遮风挡寒,栖息、嬉戏,生儿育女的温床,又是躲避天敌的好去处。鱼儿恋草,春季施钓学会钓草,必有所获。...  相似文献   

18.
静水 《钓鱼》2004,(10):31-31
不管在自然水域或是水塘,也不管春夏秋冬,鱼儿似乎在自觉或是不自觉中安排自己的生活时间表,于是就有了一直困扰钓友的关于鱼儿歇晌的问题,那么鱼儿有自己的作息时间吗。  相似文献   

19.
一、时间。一般情况水温在15-26℃之间对鱼儿觅食繁殖非常合适。如果水温低于5℃或高于32℃时,鱼儿厌食,基本上已停止摄食。晴、阴、雨、风对鱼儿影响很大。气压低时,水中含氧量低,鱼儿不摄食。应选在气温、气压、水温相对比较好的天气去垂钓。  相似文献   

20.
夏钓三法     
徐国刚 《钓鱼》2012,(16):37-37
仲夏以后,天气炎热,水温偏高;鱼儿进入了所谓的“厌食期”,但是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时鱼儿有时不但不厌食,反而是积极觅食,只是由于白天水温过高,抑制了鱼儿的觅食欲望,只有在水温较低的早晚,鱼儿才开始正常觅食,鉴于这一点,钓早晚就成了夏钓的一个主要钓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