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字是一滴血”──记新华社记者夏儒阁张建松他走了,走得那么突然。带着人们的无限惋惜,新华社上海分社主任记者夏儒阁永远告别了新闻战线。1997年10月8日,上海龙华殡仪馆龙柏厅他的追悼大会上,来自上海各界为他送行的人们,一直站到厅外很远很远……“倾...  相似文献   

2.
抗拒诱惑     
抗拒诱惑张朝鸿捧读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夏儒阁的感人事迹报道,恐怕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会受到心灵的震撼。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笔者以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夏儒阁和许多外企的老总都很熟,却从未以此为筹码,用来给自己谋取私利,甚至送...  相似文献   

3.
新华社讯(人民日报记者陈维伟 新华社记者郑庆东)中共中央宣传部召集首都主要新闻单位的负责人和部分编辑记者,就坚持不懈地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举行座谈。大家表示,要结合原北京市长城机电科技产业公司非法集资案中极少数新闻记者违法犯罪的反面典型,深入开展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新闻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非常高兴参加新华社践行"四力"报告会暨2019年新闻学术年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记协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获得表彰的新华社西藏分社全体干部职工致以崇高敬意!向长期以来对中国记协工作给予大力支持的新华社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新华社西藏分社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忠诚履行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积极践行"四力",获得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刚才,听了五位分社记者代表的发言,深受教育和感动。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党组作出决定在全社范围内开展向夏儒阁同志学习的活动本刊讯3月17日,新华社党组发出《关于开展向夏儒阁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全文如下:中国共产党党员、新华社上海分社对外采访室主任夏儒阁同志,把有限的生命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实践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的楷模———夏儒阁周德元张建松杜宏年他走了,走得那么匆忙。带着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眷恋,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夏儒阁永远告别了他魂牵梦萦的工作岗位。他用短短的49年人生,铸就了改革开放时代新闻记者的楷模。病榻上,他对弟弟感慨道:“你种田,一粒米是一滴...  相似文献   

7.
报载:由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等多家媒体组成的中央新闻采访团的记者们,在赴鞍山钢铁集团对郭明义同志进行采访后表示:"不仅要写好郭明义,更要向他学习."这样表示以后,立即见诸行动.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2010,(6):84-85
张严平(1955年11月-),女,新华社高级记者. 山东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入新华社国内部,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国内部政文采访室高级记者.<新华商>杂志总编辑虞宝竹在<女记者的幸与不幸>一文中称"新华社女记者张严平几乎成为典型人物通讯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9.
问题的提出 去年,网络上的"史上最牛记者"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这位号称"史上最牛记者"的特别之处在于,"30多篇新闻全是采访自己家孩子,老公、婆婆、哥哥.姐姐、老爸等人而写的".新华社黑龙江分社随后做出回应,表示该记者"确实有部分稿件存在把家人作为采访对象的情况,这违反了新华社新闻报道的有关规定",并决定停止该记者的采访工作,调离记者岗位.这一事件一经报道,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10.
有一种历史是用新闻写成的.<新华社记者笔下的新中国>以时间为序,收录了新华社记者60年来采写的100篇优秀新闻作品."在这幅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壮阔画卷中,新华社记者见证和记录了新中国发展史上的重大历史瞬间,以敏锐的眼光、宽广的视野、真切的感受和生动的笔触反映现实生活的重大变化,以新的世界观和新闻观呈现在中国大地上铺展开来的改天换地的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11.
吴复民是1986年底全国高级新闻职称评委会评出的全国首批高级记者之一。她1964年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进入新华社上海分社任经济记者,四十多年来,笔耕不辍,在新闻实践上建树颇丰,推出了“纵论式宏观经济新闻”新体例,为宣传和推进上海的改革开放形势,发挥了新华社记者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2.
穆青,老记者,中国新闻事业家与新闻摄影家。河南杞县人,回族,生于1921年,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1942年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1949年担任新华社记者,此后历任新华社华东、上海分社负责人,新华社总编辑、社长、党组书记等职务,在党的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十三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现为中国记协名誉主席、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穆青是抗日战争以来这半个多世纪中,把被称为“易碎品”的新闻写成思想最深刻、影响读者时间最长、阅览人数最多之作品的记者,被称为中国新闻的擎旗人。他的作品有着深厚的群众根基,闪耀着朴实的文风,我党新闻史上许多具有重  相似文献   

13.
要闻     
《中国传媒科技》2013,(13):12-15
新华社新闻信息集成产品"新华发布"正式上线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记者李延霞)新华社新闻信息集成产品"新华发布"7日正式上线,为使用移动支付平台的读者提供不一样的新闻体验。"新华发布"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自主开发,是新华社实施战略转型、开展新闻信息集成服务的一项最新成果。"新华发布"搭载在新华社新推出的新华通移动商务平台上,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工具的同时,可享受专业  相似文献   

14.
《中国记者》2013,(7):1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双效新闻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记者》杂志是新华社主办的大型新闻专业期刊,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新华社最早的业务刊物《工农通讯员》,是国内历史最长、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业务期刊之一。《中国记者》在中国新闻界拥有广泛读者,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鉴于《中国记者》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记者》2013,(8):1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双效新闻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记者》杂志是新华社主办的大型新闻专业期刊,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新华社最早的业务刊物《工农通讯员》,是国内历史最长、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业务期刊之一。《中国记者》在中国新闻界拥有广泛读者,具有公认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鉴于《中国记者》  相似文献   

16.
到本期,《中国记者》已经出版整整200期了。她的前身《新闻业务》杂志最后一期的总期数则是157期。前者与后者相续总共为357期。从《新闻业务》到《中国记者》,一脉相承,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宗旨;立足新华社,面向新闻界,以反映和总结交流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探讨新闻理论为己任。无疑,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最为悠久的新闻专业期刊。笔者在新华社的工作经历也正好可以概括为从《新闻业务》到《中国记者》。这里结合自己的经历,就某些历史片断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于8月中旬在哈尔滨召开了首届短新闻研讨会。为期5天的研讨会开得别开生面: ——会议开幕式是和新华社77名中青年记者合写的《短新闻选萃》一书的首发式同时进行的,显示了倡导短新闻的决心; ——来自总社和国内各分社的与会人员,都宣读了各自的短新闻论文,每篇不超过3000字。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也不例外,他的论文题目是《短新闻的两重境界》; ——与会的部分年轻记者身体力行,利用会议间隙深入街头巷尾,竞相采写现场短新闻。《哈尔滨日报》为此开辟了“新华社记者笔下的哈尔滨”专栏;  相似文献   

18.
学习穆青同志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在中国记协和新华社联合举办的“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开幕之际,中共新华社党组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党的新闻事业和新华社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穆青同志表示诚挚的敬意,对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新闻界老前辈和...  相似文献   

19.
夏林,男,1954年出生,研究生学历。现任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参考新闻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著有《岁月如歌——一个新华社记者的采访笔记》等新闻文集。曾获新华社首届十佳编辑、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多次获全国新闻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0年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  相似文献   

20.
新华社记者到基层采访,冷不丁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新华社是干什么的?弄得我们的记者非得尴尬地解释半天不可。也是,新华社对许多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天天在广播电视里听到新华社消息,陌生的是她又不象报纸有自己的版面。新华社是依赖报纸的版面和电台、电视台的声音而生存的,报纸刊登新华社稿件的版面叫时事版,编辑新华社稿件的编辑叫时事编辑,和新华社打交道的编辑部门叫时事部。无疑,新华社播发的稿件就叫时事新闻了。时事新闻是和行业新闻、地方新闻相对而言的。但奇怪的是,新闻教科书和新闻理论书里面,却很少论及“时事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