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隐喻认知模式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和隐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隐喻在一词多义现象中比较常见。研究表明:隐喻呈辐射状延伸,它属于不同域之间的词义延伸,是以事物相似性为基础的联想思维结构,是一种认知现象。  相似文献   

2.
一词多义是词汇教学的难点。从认知角度看,词义延伸遵循着一定的认知规律,基于经验主义,主要有隐喻和转喻两种思维的模式。文章以形容词“hot”为例,分析了隐喻认知在其词义延伸时的方式与作用,并说明利用人类认知的共通性来研究词汇的多义现象,不仅能给词汇学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历时性的研究平台,而且在外语教学方面可以有效地来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增强词汇学习的趣味性,以帮助学生突破词汇大关。  相似文献   

3.
旧词新义这一现象深刻反映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从认知语言学有关的隐喻理论来看,它的产生、表现及其社会原因既有系统的内因,也有社会的外因。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旧词新义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使得我们的语言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从而保持了社会和语言的同步。  相似文献   

4.
安庆市区方言属于江淮方言,它的词汇不仅具有典型的江淮方言特点,还存在着大量地区方言的边缘词汇。本文主要探讨了安庆市区方言词汇的两大类型:典型方言词和词义转变的方言词,同时论述了这些词汇的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社会原因:黄梅戏的影响和特别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5.
汉语是活化的语言,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变化,词义出现转移、扩大、缩小等演变特征。"荤"字等词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产生了词义上的古今差异。这些词语是汉语中的活化石,为人们研究汉语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雷湘兰 《大学时代》2006,(8):120-121
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英语学习中的三大要素。其中语音和语法的功能是相对稳定不变的,而词汇却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迁,发生了诸多变化,尤其是词义的变化。这为英语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很多同学在阅读过去的书籍时都会觉得困惑:熟悉的词义并不能成功地诠释上下文的意思。就此,本文意对词义的演变方式及演变原因稍作分析,以解学生阅读之惑。  相似文献   

7.
薛莉芳 《考试周刊》2013,(89):15-16
本文从认知学角度阐述了隐喻的认知本质及三种类型的概念隐喻对词义演变的影响.并通过对一词多义的隐喻认知分析探讨一词多义现象的本质。分析表明。多义现象是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概念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词义扩大与缩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原型范畴理论审视词义的扩大与缩小,词义的扩大与缩小,单个词例的纵向发展以及整体现象的横向扩充,都是一个范畴化的过程,进而形成语义范畴;模糊性是它的客观属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32个常用单音颜色词词义演变模式的梳理,我们发现在隐喻和转喻思维的作用下,32个常用单音颜色词从色彩义出发,引申出分属八大范畴的200个义项,各范畴的意义与色彩意义之间有或远或近的语义关联,在此基础上以家族相似性为特征构成了颜色词的词义系统.“色彩认知模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理论认为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英语词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认知范畴与范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事物分类的心理过程即范畴化过程,其结果即认知范畴。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在此基础上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意义。概念的形成以认知范畴为基础,概念是词义的基础,词义是概念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词又通过概念来反映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人们通过概念化能力构成了概念体系,从而决定了语言的意义,因此,语义不是客观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以外,而是客观现实和认知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对范畴边界的不同认识体现了认知范畴观与经典范畴观的对立。经典范畴观认为范畴的边界是清晰的。而认知范畴观却认为这个边界是模糊的,同时又是多样的、重叠的,可以通过语用的手段加以改变。  相似文献   

13.
回顾中西阅读与教学的历史经验,以及反复的实践验证,局部与整体的诠释循环是科学阅读教学观;追溯这一理论的历史线索,并对诠释循环的理论要点与具体实践作了解说。  相似文献   

14.
樊婷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103-104
针对一些现代社会颇具争议性的艺术现象为具体范例,对所引发的欣赏者对“美感”属性的误解与困惑做了一番浅要的阐述,主要从美感的定义和特性、美感能力的高低以及美感与其他人类意识范畴的精神反映的联系与区别等方面,结合范例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5.
我国汉字在长期的演变及发展过程中,经过汉字系统的内部淘汰以及国家的一些规范,出现了以形声字为主的文字符号体系。在该过程中,认知范畴化功不可没。人们首先对概念进行归纳形成形符,然后又将形符进一步推演,将之改造或者创造出汉字,最终使得汉字变成一种以形声字为主的符号系统,并且极为稳定地衍变至今。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把教师的劳动归类于脑力劳动,是人们基本接受的一种提法,可能是基于以下认识:一是依据对劳动的分类,劳动就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其中以消耗脑力为主,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为脑力劳动。二是依据教师的身份,因为教师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依靠头脑工作的。所以,把教师的工作归类于脑力劳动比归类于体力劳动就有勉强的理由了。然而,教师的劳动果真是以消耗脑力为主吗?其劳动产品能叫精神财富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自古以来对教师职业的经典概括。但是,“传道、授业、解惑”仅道出了教师职业的内容和目的,而没有…  相似文献   

17.
认知范畴对英文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源语范畴和对应的译语范畴都有自己的范畴体系,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着一一对应的情况。然而范畴的分级为翻译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在翻译过程中,无法找到或者不必找到与原文的对应物,可以在译语的其他层级上进行传译。由于翻译是在同一范畴内进行的,因而,原文的核心意义仍然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18.
任何事物都客观地存在着本质与非本质、本质现象与非本质现象,对事物非本质及其现象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我们的实践。高等教育内部客观地存在着本质和非本质问题,且都有其外部表现。加强对高等教育非本质及其现象的研究,有利于正本清源、深化认识高等教育的本质,有利于趋利除弊、有效指导高等教育的实践,有利于未雨绸缪、正确把握高教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为科技语篇中词汇隐喻的存在找到了理论依据,系统功能学派提出的语法隐喻则进一步拓宽了科技语篇隐喻阐释的广度。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共同作用,词汇隐喻使科技语篇“熟悉化”,加强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或亲和”,而语法隐喻使科技语篇的过程描述精细化、准确化、严谨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植物中文名的来源、类别入手,研究了植物中文名的一些规律,并且提出了确定植物中文名称的五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