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氓》:正反对比 美丑相形 在《诗经》弃妇诗中,《卫风·氓》可视为《鄘风·谷风》的姊妹篇。全诗通过女主人公对自己不幸婚姻的沉痛诉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命运。诗篇紧扣女子内心感情的变化,或叙说经历,或发抒怨愤,或控诉不平,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形成起伏跌宕的艺术结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首章,追叙氓向女子求婚与女子许婚的经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代指诗中男子,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释为“自彼来此之民,从民从亡会意”。女主人公的诉说,一开始便落到氓“抱布贸丝”的憨态上;男子第一次向她求婚的情景,清晰地保留在她的记忆里。“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紧接着笔锋一转,便用一正一反的句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必修二选取了《诗经》里的名篇《卫风·氓》。这首诗的开头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课本的注释是“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我认为“抱布贸丝”的“布”应理解为“货币、钱币”。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3.
“抱布贸丝”之“布”至汉代其意已不甚确定,人们对于“布”字的解说出现了分歧,“布”的解释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布为布匹、实物货币布帛及金属货币.从《诗经·氓》的创作时间及地域、布币的流传时间等方面考量,“抱布贸丝”之“布”可能为金属布币.  相似文献   

4.
“氓”者,“民”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诗中“氓”字该作何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对“氓”字下注“民也”。这种解释沿袭至今。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诗经·卫风·氓》的确是一首绝好的诗:形象至美,诗意至纯。《氓》叙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和负心汉的情感故事。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哀伤坚贞的感人形象。《氓》中,男女主人公形象特别鲜明。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  相似文献   

6.
王力 《语文学习》2010,(9):39-40
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三册所选的《诗经&#183;卫风&#183;氓》中有一诗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课本注释把“抱布贸丝”解释为“拿布来换丝”.对“布”没有特别的解释.但为什么拿布能换丝,而非其他东西呢?这布和现在意义上的布的概念是否一样呢?课本上也没有说明。  相似文献   

7.
析"布"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对诗句之中的"布"字,自汉代至今,始终存在着两种解释. 一解:"布匹".汉桓宽<盐铁论·错币>:"古者市朝而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无,‘抱布贸丝’而已.  相似文献   

8.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中的“氓”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人在当时称为“氓”呢?对这个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分歧较大.《说文解字》:“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许慎认为“氓”是个形声字,指的是“民”.《辞源》:流亡之民.《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孟子·滕文公》上:‘(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把“氓”看作是流亡之民.  相似文献   

9.
《诗经·卫风·氓》的最后一章中,第二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关于其比喻义,历来的教科书和相关资料中的解释都各不相同,影响了我们对作品中的人物及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释《氓》     
《氓》乃《诗经》中脍炙人口之名篇,予细读诸家所释后,有不安于心者,因释之,以供读者参考。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一般指无定居之民,此处乃弃妇对其夫之称,盖含怨于心,有外之之意。然无现代所谓“流氓”之义。“蚩蚩”:憨厚貌,有作笑嘻嘻解释者,非。盖作笑嘻嘻解,则氓之  相似文献   

11.
一、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布” ,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社 2 0 0 0年 12月第 2版 ,以下称“教材”)注为“布” ,将“抱布贸丝”译为”拿布来换丝” ,误甚。《诗经·卫风·氓》产生于春秋前期 ,当时卫国的商品货币关系已相当发展 ,已经出现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易媒介———货币 ,“布”即是与金、玉、龟、贝、钱等并行通用的一种布制货币。东汉郑玄注《周礼·地官·载师》“里布”云 :“布 ,参 (叁 )印书 ,广二寸 ,长二尺 ,以为币 ,贸易物云。‘抱布贸丝’ ,抱此布也。”由此不难看出 ,当时“布”作为一种货币存在形式 ,具有一定的规格。…  相似文献   

12.
《诗经·卫风·氓》叙述的是至今仍在无数次重演的痴情女子负心郎的爱情故事。诗歌以其高度的浓缩性、跳跃性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一、氓之魅力在何处“氓”与“我”在一次集市上相逢后就订下了终身大事。这不禁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氓”的魅力究竟有多大,使“我”一下子就答应了“氓”的求婚。“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抱着布匹来与“我”换蚕丝,聪明活泼的“我”,一眼就看穿了“氓”这小小的花招——“贸丝”是为了与“我”谈婚事。但尽管如此,“氓”憨厚老实的样子还是吸引了情窦初开的“我”,原本认…  相似文献   

13.
《氓》是《诗经》中的名篇,其首章“将子无怒”一句,治《诗》诸家均释“怒”为“生气”、“发怒”,字面既通,便也无人深究。近年却有学者对“怒”字的解释提出异议,认为“怒”即“努”,是“用力”、“迫使”之义,从而把“将子无怒”释为“请你不要迫使我同意在近期成婚”(宋永培、苏宝荣《释<诗经>“将子无怒”之“怒”》,载《中国语文》1985年6期)。一个“怒”字竟然有如此丰富的涵义,仅此一点便令人生疑。该文从《氓》的诗意和“怒”的词义两个方面建树新说,本文也拟从  相似文献   

14.
《诗经·卫风·氓》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玩味。课文是这样描述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憨憨傻傻的男青年氓借着换丝的名由来向女青年求婚,女青年没有  相似文献   

15.
“灵台无计逃神矢”是鲁迅诗作中的名句。灵台,一见于《诗经·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为惠政之谓也;一见于《礼统》:“夏为清台,商为神台,周为灵台”,又,见于《吴越春秋》:“范蠡于东武山起游台,其上东南为司马台,立层楼冠其山颠以为灵台”,为国家社稷的象征;一见于《晋书·天文志上》:“明  相似文献   

16.
氓(《诗经·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课本高中语文第三册2000年版注为“忠厚的样子”可也。王力先生《古代汉语》、郭锡良先生《古代汉语》同。此本毛传“敦厚之貌”也。余冠英先生《诗经选》“戏笑貌”,林庚、冯沅君先生《中国历代诗歌选》“笑嘻嘻地”,程俊英、蒋见元先生《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嘻笑貌。《韩诗》蚩作嗤”,亦可。朱  相似文献   

17.
刘墉 《师道》2005,(9):52-53
我们常形容男生追女生的“君子好逑”,出自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里还有一首《氓》,描述一对男女的自由恋爱,也写得传神极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意思是:“臭男生笑嘻嘻,抱着布来换我的丝,其实不是真来换丝,是想来接近我。”你说《诗经》是不是很好看?  相似文献   

18.
王力版《古代汉语》以及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诗经〉三首》(必修)都选录了《诗经·卫风》《氓》,并错误地将"抱布贸丝"解释"拿布来换丝"、将"布"解释为"布匹",其实极不妥当。依据"氓"之身份确认、我国货币变更历史和出土文物佐证及"贸"字本义考证,"布"应为当时钱币而非今日之布匹。  相似文献   

19.
《诗经》以婚恋、家庭为题材的作品中有近十首反映婚姻悲剧的弃妇诗。它们分别是《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邵南·江有汜》《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和《郑风·遵大路》等。其中以被称为姊妹篇的《卫风·氓》和《邶风·谷风》最具代表性。它们所表达的感情跌宕起伏、动人心魄,塑造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生动饱满,运用的艺术手法丰富灵活、独具特色,可谓异曲同工。以《氓》和《谷风》为切入点,通过对其抒情艺术的比较赏析,准确体味作品的情感意蕴,深入理解人物的悲剧命运,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弃妇诗”的艺术特征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0.
笔者运用古代汉语之文字、音韵、训诂之法考释了《论语》“无通无莫”和《诗经·卫风·氓》“咥其笑矣”的确切精义,对前人的训诂成说做了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