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淑是20世纪30年代一位在小说创作方面极有成就的青年女作家.但因其去世过早,长期以来对这位作家及作品缺乏应有的研究和评价.本文将罗淑的小说创作放在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从题材选择、人物塑造、艺术风格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文章指出:罗淑的小说创作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传统,深刻地反映了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四川农村的真实面貌,为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本文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也对罗淑及其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的研究者长期以来忽视了对“革命文学作家”以外的作家的研究。现在“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话语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为此,我们重新发掘并研究在历史中被遗忘的作家和作品。其中徐卓呆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付出的心血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笔者认为徐卓呆是成就最高的中国早期剧作家。本文评估了徐卓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文学史上,由于种种历史的、政治的原因,被遗忘的作家不在少数,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拔乱反正,一些被遗忘的作家才渐渐被人们所认识。“南玲北梅”即是如此,“北梅”指的是东北、华北沦陷区的梅娘,梅娘也算得上是一位传奇的人物和才女。她的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传奇故事。梅娘靠自己的创作,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位置。梅娘作品的出版和研究她的资料的出现,使她徐徐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4.
罗淑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三十年代多是悼念性文章,对其创作研究不多,只有胡风将《生人妻》与台静农的《蚯蚓们》作比较,指出了《生人妻》的思想意义和价值。五、六十年代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对罗淑的创作作了较全面的评价。进入新时期以后,罗淑研究形成热潮,樊骏和董剑等发表了重要文章,全面系统地评价了罗淑的创作。  相似文献   

5.
美国心理学家哈维.C.莱曼曾提出“历史记忆”概念,表述文学史、百科全书、学校教科书、学术论文、专业书评等对作家作品记载的情况。他认为,特定时期出世的作家随着时间的推移,99%会被历史遗忘。时间越长遗忘的比率越大,能否“上书”被历史记住,是证明一个作家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志。梁上泉50年代中期成名之后,一直被海内外文学史家注意,普遍看好其成名期诗作,誉之为“新山水诗州”,具有“华美”的诗美倾向,不太费力“就把时代行进的脚步声带进诗中”,等等。50年代沙鸥最早评论梁上泉的诗歌风格,80年代也出现全面评析梁上泉新诗审美取向有影响的论  相似文献   

6.
陈学昭是20世纪最早从事职业写作,走自立自强之路并最终走向革命的知识女性之一,也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中唯一的一位集“五四”作家、留法作家、解放区作家于一身的杰出女性。她虽然用笔在中国文坛耕耘、奋斗了一生,但在中国现代文坛群星闪烁的璀璨舞台上,却难逃被众星淹没、被现代文学史忽略的命运。作为浙江省2007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单元、万国庆教授合著的《突围与陷落——陈学昭传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以文本解读为基础,以独特的学理观照,对这位被现代文学史遗忘的女作家生平、思想及其创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陈独秀逝世70周年,迄今尚未见到学界有重大纪念活动,这位《新青年》的创始人、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似乎已经被遗忘。笔者虽以近现代思想史为主业,但惭愧的是,对于这位五四运动的思想领袖,过去常将其视为“思想简单”的人物而轻易打发,以至于今年春节期间走进安庆的“独秀园”才突然发现,这位近代思想史上的弄潮儿,于我而言,其实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  相似文献   

8.
夏衍同志的《包身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一九六三年,作者在《报告文学的几个要求》中说:“我自己,除了诗以外,差不多的文学形式都写过,但都和草木俱朽了,只有《包身工》,在读者中还在起作用。”这虽然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但清楚地说明了这篇作品在他自己创作中的突出地位。《包身工》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光明》创刊号。解放后,一九五九年《中国工人》杂志重新发表了这篇作品,并展开了群众性的学习和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九七八年《十月》文艺丛书又发表这篇作品,并刊载了评价文章。另外,建国以来所写的现代文学史和系统研究报告文学的文章,几乎没有不提及这篇作品的。大家一直认为,《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标志着我国的报告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是我国报告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对于我国广大读者来说,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并不是一部陌生的作品,五十年代末期它曾与同名电影一起被介绍到我国。文化革命初期这部反映法西斯战争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作品被作为“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黑旗”而遭到批判,罪名是“贩卖和平主义,反对革命战争”,“兜售活命哲学,美化叛徒懦夫”。七九年第五期《学习与探索》发表了吉林师大外语系苏联与东欧文学研究室写的《评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一文,对这部作品进行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0.
罗黑芷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罗黑芷是一位默默耕耘的拓荒者,长期以来,几乎被人遗忘。他的小说和散文,以“新创的体裁和别致的人生怀抱”引起文坛的瞩目,代表作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和散文二集。他是文学研究会中极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也是江西著名的现代作家。  相似文献   

11.
路遥以其专注的创作态度与坚守的文学理想成为当代文学不可忽视的存在。但持续受到热捧的路遥及其作品,却依然在文学史家那里得不到应有的评价与追认。长久以来被排除于当代文学史的作家谱系之外,使得路遥身为作家的不懈追求与其作品的独特魅力都在一定程度上被遮挡在了阴影之下。但路遥及其作品价值不应就此被忽略,这些被遮蔽的光芒站在当下的全新环境中去重新回顾,依然可以看到路遥情真意切的思考对于当下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四川现代女作家罗淑在书写家乡简阳农村地区的女性生活时,从自身性别体验出发,融入自己对女性生存的理解,饱含对女性生命状态的关注。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本细读、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罗淑的乡土文学作品,可以发现,罗淑突破了中国现代男性乡土文学作家创作的局限,弥补了中国现代女作家创作的不足,在表现当时乡村女性受父权制社会与男性中心文化压迫的同时,展现了乡村女性在边缘处境中的抗争精神,刻画出她们澄明而美好的心灵。其作品中的女性书写使得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多维、立体。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女作家丁玲同志因病不幸逝世,这是我国文艺界的一大损失。人们正以各种方式沉痛哀掉这位文学前辈。《丁玲作品欣赏》(郭成、陈宗敏著)一书,最近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表达了广大丁玲作品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深切的悼念之情。书名虽冠以“欣赏”,但并不同于一般的浅析,而是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宏观研究出发,通过对丁玲这位在新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微观艺术解剖,力求揭示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大致说来,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成庆 《政治思想史》2012,(2):191-195
(2012年2月-2012年4月)今年是陈独秀逝世70周年,迄今尚未见到学界有重大纪念活动,这位《新青年》的创始人、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似乎已经被遗忘。笔者虽以近现代思想史为主业,但惭愧的是,对于这位五四运动的思想领袖,过去常将其视为  相似文献   

15.
罗淑,四川简阳人,生于1903年。她早年在乡下及成都读书,1929年赴法国留学。1933年回国后,曾在上海从事翻译和教育工作。1936年,她在巴金、靳以合编的《文季月刊》上发表了处女作《生人妻》,受到文艺界的重视,此后便在文坛上辛勤耕耘。1938年2月,不幸于产后被误诊而病逝。罗淑的作品不多,主要有短篇小说集《生人妻》、《地上的一角》和小说散文集《鱼儿坳》。她的创作生涯也不长,前后不过一年多。然而,她却在短促的时间内,以“自己的声音”显示了独特的创作个性,以其有限的作品开拓了自己独有的艺术天地,“以她留下来不多的几篇文字活在人心”,从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确立了她光辉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6.
关于鲁籍“文学研究会”时代的作家王统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80年代以来一直是一部分学者热中谈论的话题。这些学者认为 ,文学史对王统照的评价和王统照对中国新文学的实际贡献是不相称的 ,应该进一步提高王统照的历史地位。但呼吁归呼吁 ,王统照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变。特别是进入 90年代以后 ,几种新出的、有影响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几乎已经忘掉了这位第一代新文学作家。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呢 ?系统研究王统照长达二十余年的刘增人先生在他的新著《王统照论》中 ,令人信服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辨析。《…  相似文献   

17.
<正> 坦率地讲,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文学史”观念依然停留在一种传统的认识水平之上,缺乏应有的当代性。即使是对当代文学历史的研究、评估和叙述,也基本如此。其特征是把文学史看成是“社会发展简史+文艺思想斗争史+按编年顺序和贡献大小排列的作家作品的评价”。这样,对文学史进行分期自然主要依据政治变化,实际上把如何分期这样一个本应由文学史家自己解决的问题交给了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去做。目前国内流行的涉及当代文学历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代文学第一位女作家、最初的大学女教授陈衡哲,曾被胡适称为文学革命讨论初期“我的一个最早的同志”的陈衡哲,不仅在女学界第一个发表新诗,而且第一个发表了我国现代叙事文体史上的试作品。不过,她的应有地位至今尚未得到恰当肯定,国内文学史著也绝少提到。她留下的作品,短篇小说集《小雨点》尚算运气好,而《衡哲散文集》(上下册)则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量极丰,影响较大的作家,是海外许多评论家认定的“第一流现代文学作家”,①同时,也是极少被文学史书提及,至多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重要作家。产生如此巨大反差的原因很多,诸如历史的、政治的、文学思潮等等原因,但更与作家本人的创作态度有关。早在1940年,沈从文就曾说过:“一时之间有无读者是件小事,……我却希望好好写三十年,到二十世纪末还有读者。”如今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作家的作品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沉寂后,终于开始渐渐地走到了读者中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令人回味,颇具反思价值的一个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0.
克雷洛夫寓言是最早被译介过来的俄苏作家的作品。克雷洛夫寓言的阅读和传播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儿童文学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克雷洛夫寓言直到今天仍不失其存在的价值,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与克雷洛夫寓言在中国热闹的翻译场面相比较,克雷洛夫早期的戏剧创作是被翻译界遗忘的角落,“克雷洛夫”也没有得到研究界相应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