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聊斋志异》与《聊斋俚曲》的比较谭兴戎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同一个作家,运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形式,创作相同题材的文学作品的现象,是颇为罕见的。有之,则当首推清代伟大的作家蒲松龄。蒲氏在创作《聊斋志异》之余,还写了十四篇《俚曲》①,其中,有...  相似文献   

2.
吴伟业的《圆圆曲》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在题材和叙事手法上有相似之处,但《圆圆曲》对《长恨歌》不只是继承也有所发展。从主题上讲,《长恨歌》是以国事写情事,而《圆圆曲)是以情事写国事;从结构情节上讲,《长恨歌》采用传统的与时间同步的顺叙结构组织情节,而《圆圆曲)借鉴了戏剧、小说的结构手法,在叙事结构方面有所创新;从语言风格讲,《长恨歌》明丽流畅,《圆圆曲)富葡精工,有着不同的风格面貌。对于歌行体的发展,两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萧统与《昭明文选》●李捷《昭明太子文选》又略称《文选》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文选集。前年到香港访问,在会见南怀谨先生时,他在谈话中提到此书,我在书店留览时,也看到了不同版本的《文选》,在报刊杂志上,也曾读到援引《文选》中诗文的篇章,由此可见《文选》影...  相似文献   

4.
张东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2):72-76
《报任安书》与《出师表》是同一时代不同时期的两篇文章,是两个处于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身份不同的人所写的,反映的内容与表达方式迥异。但却在思想基础、情理、感情、文学等方面又有其通同之处。他们都是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无论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以及文风等方面都对后世文章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异曲同工连林风,杨怀云《范进中举》与《孔乙己》同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佳作。两文虽出于不同时代的吴敬梓和鲁迅这两位文学巨匠之手,却有异曲同工之效。现将二者的不同点比较如下:1.写作时代不同,但其主题相同。《范进中学》写于1...  相似文献   

6.
《丛林中》与《喧哗与骚动》分别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和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作品。两部作品的主体都是由叙述者的话语构成的,但两者的多角度叙述却达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喧哗与骚动》通过四个人的反复叙述,故事的真实面貌得以还原,读者在克服作者设置的阅读障碍后也会体验到一种新的审美感受;而《丛林中》三个当事人对同一案件的不同叙述,却使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相似文献   

7.
每个成熟的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即使在风格和方法上相近的作家,也会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他们的不同来。对于同属讽刺杰作的《儒林外史》和《死魂灵》,只要我们一读,便感到它们在风格上是不一样的:读《死魂灵》,总觉得作者站在你旁边,时时、处处在提醒你,帮助你认识人物;而对《儒林外史》,在读者与作品形象之间,感觉不到作者的存在。因而二部作品出现了冷嘲与热讽的区别:《死魂灵》的作者常常在作品里穿插议论,  相似文献   

8.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先秦战国时期的儒家诗论著述,是最早成体系、有逻辑的关于“诗三百”的诗论评述,体现了先秦儒家诗学思想。《毛诗序》作为汉儒的诗学论述,它与《孔子诗论》一方面具有相承性,二者属于同一诗说系统;另一方面,二者又具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毛诗序》诗旨阐释中女性角色和“美刺说”的出现,以及《毛诗序》与《孔子诗论》在说诗目的和风雅颂次第的不同,体现出不同时代论“诗”作品的独特之处,也体现出不同历史阶段儒家思想的差异性。在两者所传达出的诗学思想的对比中可以考察自先秦至汉代儒家思想的嬗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学化的解经趋势,民本思想的转变与儒家思想对法家思想的融合,施教观念的转变。在这三点背后,便是不同历史阶段儒家思想的差异以及儒家思想自先秦至汉代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囚徒》是俄国大诗人普希金的作品,《华南虎》是我们当代诗人牛汉的作品,两诗虽出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作者,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它们都是以一种动物作为意象,来表达作者自己的内心感受。比如《华南虎》中的虎,身陷牢笼,倍受凌辱,却奋力反抗,将水泥墙壁,抓出“一道道的血淋淋的沟壑”,这宛然就是作者坚持真理,历尽苦难的真实写照。而《囚徒》中的鹰,“一边展翅,一边把血淋淋的东西啄食,还声声呼唤我‘我们飞走吧’”,无一不体现出普希金面对挫折,不泯斗志,对信仰充满信心的革命本色。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朝鲜经典盘索里小说《春香传》和元杂剧《西厢记》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两部经典名作,两部作品中所描叙的男女婚恋故事,呈现出朦胧的现代意识,具有反封建的思想主题。两部作品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是文学体裁不同,《西厢记》为元杂剧,《春香传》是"盘索里"类小说。二是《西厢记》与《春香传》主人公身份地位不同,崔莺莺是相国千金,张生却家境贫寒;而《春香传》则相反,李梦龙是两班贵族,而春香是退妓之女。《西厢记》与《春香传》中男主人公在追求爱情方式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本文在此基础上考察中朝两国文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母猪女郎》与《变形记》在故事类型上有相似之处,都采用了人变动物的故事类型;在主题上,也都涉及到现代社会中的异化问题。但在主题的构成中,《母猪女郎》有诸多不同于《变形记》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爱情、政治等,并对相同问题也作了不同的处理,这表现出作家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理解及对现实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2.
《家》与《四世同堂》都是与家族有关的小说,中心人物都是由作家们身边的亲人作为原型来创作。《家》中的觉新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他们又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物,这是因为取材的原型人物本就是不同类的人,因此写在小说中也不同,又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中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与理想冲突等原因,使觉新和瑞宣看似相同的两个人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野草》与波特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在情绪上都表现出相近的孤独与绝望的人生体验,但在这绝望的背后,却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态度,《野草》表现了一种“绝望的抗争”,而《巴黎的忧郁》则反映出一种绝望的颓废与沉沦,并由此导致了两种对于现世及其民众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期(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不同,作品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在这部诗歌世界里,展现了久远的年代里,我们的祖先关于政治风波、春耕收获、男女情爱的悲欢离合。《蒹葭》与《将仲子》就是其中的两首名篇。对这两首诗的主旨历来解说不一。关于《蒹葭》一诗,《诗经》研究专家余冠英认为,这是一首情诗,《诗小序》认为该诗主旨是刺襄公未能用周礼,《诗沈》认为该诗主旨是求隐士,时下还有人说,《蒹葭》诠释了网络爱情。  相似文献   

15.
在心性学领域里,《中庸》与《易传》俱为其原始圣典,它们各自彰显了不同的致思向度。前者以向内求索为其致思取向,后者以向外求索为其致思途径。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历史上,这两种不同致思向度一直产生着非常重大的影响,长期占有主导地位。通过对中国传统心性学思想进行点评,将《中庸》与《易传》所彰显的不同致思向度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行一番梳理,以揭示其深厚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但丁都是本民族最伟大的作家。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时空,但在精神上却具有一致性。《野草》与《神曲》是他们的忧愤之作,凝聚着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抗争,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探索以及个人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7.
在《还吾老子》一书中,我考证了《老子》是中国第一本站在民本立场上专对侯王说的政治哲学书。《老子》政治哲学的理想社会是和谐社会,也可以说和谐社会是其核心理念。但与我们一般对理想社会的理解不同,《老子》的理想社会不是对未来的设想,而是对已往的追述,也就是说,《老子》认为理想社会在上古时代实际是存在过的。尽管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理想社会存在于史前的传说。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庄》、《骚》一直被人们相提并论,是由于作为浪漫主义作品,它们具有某些共同特征:首先,都表现出一种奇幻超绝的非凡想象力;其次,显示出一种不屈于世俗的独立不群的人格和为理想而斗争的浪漫主义精神;再次,在艺术手法运用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庄》、《骚》又有很大差异,首先,构成它们浪漫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不同;其次,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虽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文景观之中,但在"复仇"这一基点上仍具有可比性。二剧对复仇母题处理上的差异:就思想主题而言,《赵氏孤儿》是对社会、伦理的批判,《哈姆雷特》是对文化、人性的批判;就戏剧形态而言,《赵氏孤儿》以"故事"为中心,《哈姆雷特》以"性格"为中心;就人性刻画而言,《赵氏孤儿》是鲜明的个性与单纯的人性的统一,《哈姆雷特》是性格的复杂性与蕴涵的多义性的统一;就对传统文化、现实秩序的价值取向而言,《赵氏孤儿》是持认同和实用的态度,《哈姆雷特》是以否定和颠覆为旨归。  相似文献   

20.
《百战奇略》中有五十九簪内容直接引自《孙子兵法》,这些内容,大部分是对孙子原文原意上的解释,有的是《孙子兵法》的应用,还有的是作者对孙子内容的发挥;另有四十一条,对《孙子兵法》虽没有直接引用,但内容在《孙子兵法》上能找出原型,其中有的文意与《孙子兵法》意思相近,有的是对孙子原型的解释并具体应用;还有的是在理解孙子原文上的创新发展,有的内在逻辑联系与《孙子兵法》非常强,《孙子兵法》与《百战奇略》关系密切。因此,从内容角度可以说,《百战奇略》是对《孙子兵法》的理解、阐述和应用,《孙子兵法》是体,《百战奇略》是用,二者实际是一种体与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