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诗中的名词、形容词等出于平仄、对仗、声律的要求和表现高度艺术效果的需要,往往活用。兹以小学语文教材中选辑的古诗为例,试作简要说明。 (一)形容词用如动词。例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送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形容词“绿”除受副词“又”的修饰之外,还带有宾语“江南岸”。此处应训释为“使江南岸绿”。形容  相似文献   

2.
<正>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虽然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意义上具有相对的整体性,但是这并不排斥在运用上的灵活性。随着汉语的发展与演  相似文献   

3.
4.
成语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定型性,意义上具有相对的整体性。因此,使用时,一般不得随意改变其约定俗成的固定性。但是成语的稳定性并不排斥运用上的灵活性。随着汉语的发展与演变,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如果为了加强语言的表达力。增强修辞效果.也可以适当地改换它的成分,拆散它的结构,或者赋予它新的意义。活用成语的现象,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常见的活用情况约有:(一)名词用如动词,(二)形容词用如动词,(三)方位名词用如动词,(四)名词用作状语,(五)形容词用如名词,(六)动词用如名词,(七)动词用作定语等。今先将观用的初中二、四、六册及高中二、四、六册课本中一些例子摘述如下。(甲)名词用如动词本用为名词、活用如动词的,例如: (1)侯“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李将军列传)》侯,封侯的意思。(2)业兵精足用,英雄乐业。(《赤壁之战》)业,本系事业,这里是为其事的意思。乐业,乐意为国家做事。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学界,学者们谈古汉语“词类活用”,大都尽可能地避开意义产生问题,而主要从语法功能角度将其释为词类活用(姑且称此活用说),并与意义范畴的词类引申相区别。其实,意义产生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从意义产生角度讲,“词类活用”与词类引申并无区别,或者说,“词类活用”就是词类引申。我们看以下诸例。  相似文献   

7.
在语言学界,学者们谈古汉语“词类活用”①,大都尽可能地避开意义产生问题,而主要从语法功能角度将其释为词类活用(姑且称此活用说),并与意义范畴的词类引申相区别。其实,意义产生问题是回避不了的,从意义产生角度讲,“词类活用”与词类引申并无区别,或者说,“词类活用”就是词类引申。我们看以下诸例。 ①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下雨雨人,吾穷必矣。《说苑·贵德》风:吹拂·滋润。  相似文献   

8.
最好是把词类活用的范围缩小,成为修辞学里的概念。两个熟悉的词,如果是第一次搭配在一起,或者出现在意想不到的语言环境时,就会产生新鲜之感,就能获得修辞效果。为了达到修辞的目的,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故意把甲类词硬拿来当乙类词用,这是修辞性的词类活用。词的修辞活用,不论是语义上的或语法上的,往往是个别人在个别场合下的偶然用法,虽为全民所理解,却不为全民所惯用。修辞性的词类活用不会导致一个词从甲词类转化到乙词类。当然如果活用经常化,也就可能成为词类转变,从修辞现象变成词汇语法现象,词典里也就得有它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中某些实词在一定语境下临时改变词性或用法,从而使意义也发生一定变化的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我国古汉语中一种独特而普遍的语言现象,然而在具体的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中某些实词在一定语境下临时改变词性或用法,从而使意义也发生一定变化的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我国古汉语中一种独特而普遍的语言现象,然而在具体的语境中许多人都搞不清活用规律或者把活用现象搞错。下面就几种易混活用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1.
12.
词类活用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较突出的语法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因而在注释中正确判断、解释词类活用的现象是很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地判断活用,乃至随意使用活用的术语训解古代词语,把某些实词的正常用法、常见的引申义以及一些兼类词误作活用解释,就会错解词义,给读者造成混乱。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兹就几部通行的古代汉语教材中误作活用解释的例子,进行分类辨析,以与大家商讨。  相似文献   

13.
词类活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古汉语一样,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词类有不同的规则,如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形容词不能用数量词限制等.可是有时候作者有意突破这些规则,于是在文章中出现了一些"不合语法"的词语,语法上称这种现象为"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14.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本文探讨了古汉语词类活用教学,使学生学得容易,掌握得牢固,并采用古今汉语时比的方法重点做了讲解.  相似文献   

15.
陈霭生 《新读写》2022,(5):46-48
<正>法船化后荷灯出,明灭中流见数星。【探源】出自清代夏仁虎《中元节》:“喇嘛中元绕塔行,呜呜远听海螺声。法船化后荷灯出,明灭中流见数星。”【释疑】中元节:我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会”。喇嘛:对喇嘛教僧人的尊称。海螺:此指法螺,海螺制作的鸣器,用于宗教仪式吹奏。法船:旧时中元超度亡灵焚烧的纸船。化:烧成灰烬。荷灯:莲花灯。中流:水中。  相似文献   

16.
两乡侈各健,一粥喜遥同。【探源】出自明代葛一龙《腊八日怀圣仆》:"怀君八日语,五见十年中。险阻贫兼病,西南北又东。两乡侈各健,一粥喜遥同。木末临清晓,应披看雪红。"【释疑】腊八:相传夏历十二月初八,佛寺纪念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熬粥供佛,后演变为民间吃腊八粥的习俗。圣仆:诗人亲友。语:与人谈论。两乡:两地。侈:多,赞美。遥同:即遥和,远处和诗。木末:树梢。披:依傍,靠近。  相似文献   

17.
1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探源】出自唐代史青《应诏赋得除夜》:"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释疑】应诏:接受皇帝命令。赋得:按照指定题目写诗。除夜:除夕晚上。催:迫近。五更:旧时黄昏至拂晓一夜间,有甲乙丙丁戊五个时点,谓之"五更(鼓)",也指第五更。  相似文献   

18.
陈霭生 《新读写》2020,(1):46-48
[探源]出自明代文征明《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刺朝来满敝庐。我亦随入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释疑]通谒:通报名片以求见。名刺:又称“名帖”,拜访时通报姓名的名片。敝庐:敝人的房舍。敝,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  相似文献   

19.
1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探源】出自宋代陈与义《清明》: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夭邪。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释疑】双髻鸦:发髻乌黑。双髻,古时少女发式。鸦,喻黑色。学:模仿。夭邪:美丽多姿。作:从事某种活动。来禽:即沙果,果味甘美,招引禽鸟,故名。一树:满树。  相似文献   

20.
自 2 0 0 2年开始 ,高考古诗词曲赏析由原来的客观题改为主观题 ,这一举措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高中生对古诗词曲的鉴赏能力 ,因而受到普遍欢迎。但由于许多考生对此类题的出现颇感陌生 ,做起来就显得十分吃力 ,故而聊举几例 ,以使广大考生做到心中有数。一、理解关键有些诗词的内容 ,就整体而言并不难理解 ,但要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 ,则非要透彻理解其中的关键之所在不可。 2 0 0 2年的高考(全国卷 )就是抓住这一点设的题。请看 :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问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