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说明阅读对于理解、掌握知识来说,其作用是明显的。但是在数学教学中,较普遍的存在着不读书或囫囵吞枣似的读书等现象,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学生对数学书不愿读也不会读。读且不会,何以能收“其义自现”的效果呢?实际上,数学书不仅需要读,而且需要  相似文献   

2.
读书与行路     
古人云:“行路三千里,胜读十年书。”这不但说明了读书与行路的关系,也说明了古人并不都赞成读死书。  相似文献   

3.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关系的经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大量作品对于提高实际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正所谓见多才能识广,只有在心中积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古人读书之目的,为了黄金而读书,为了颜如玉而读书,而今日的我们,早已改变了读书的目的,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而读书,为了美好明天而读书,为了更好地贡献青春,取务人民,报效社会而读书。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学生多读书,会读书。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疑多读书对学生来讲是有好处的。但读书是要讲究方法的。新课程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要求具有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阅读不但要做到“知其然”,更要做到“知其所以然”,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到精读深思紧密结合就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的巧妙做法如下:一、“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习惯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平时学生读书时,我便要求学生养成这一好习惯,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不明白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就圈画…  相似文献   

6.
读书杂谈     
多读书作为一个中学生,“多读书”这句训语恐怕已让你听得耳根生茧了吧!不过你可曾问过,“为什么要多读书?”我想先用古人王荆公的一句名言作答:“读经而已,不足以知经。”即读一点点经书,是不足以知道经的真谛的。广言之,如果你只是努力读语文课本,而课外的东西一概不知,那是断然学不好语文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列为教学目的之一。这能力的内涵,一般理解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别能力。这里所提的“认读能力”不仅是指能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而且要能初步弄清浅易文言文的句读。即阅读未经标点的原文,能正确地断句标点。古书一般是不断句的。古人读书,需要自己断句。古人很重视句读,因为辨明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可见古时侯小孩子读书,一开始就要学习句读。《礼记·学记》中说:“一年视离经辨志。”这就是说,小孩子读书一年以后,要考  相似文献   

8.
袁炎长 《湖南教育》2004,(19):21-21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明了多读书的好处。不过,在这里,“读”得多的是语文、英语,却很少“读”数学,这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数学没有可读性。其实,“读”数学有许多好处。  相似文献   

9.
张德乾 《课外阅读》2010,(11):45-45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集广益的好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帮助学习课文内容,还使学生终生受益,然而,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进行广泛的阅读。而学生在进行课内学习时又经常运用到课外阅读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选择的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10.
“没有‘读书’的课不算是语文课”这话不无道理。因为语文课是一种以“读”为原型发展而来的一种教学活动,它通过读书,让学生认识事物,明白事理。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强调了“读书”在语文课中的重要地位.种种语文教学法,  相似文献   

11.
读解古代诗歌有没有方法?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它的答案,大概如同古人论写文章一样:“大体须有,定体则无。”一成不变、灵丹妙药式的方法是没有的,大体可行的方法却不能说没有。本文根据个人的体会,从三个方面谈一谈读解的方法。 一、多读熟背,融会贯通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大家熟悉的两句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看来,多读、熟读以至背诵,是前人学习诗文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所以杜甫有“读书破万卷”的佳话,白居易则有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美谈。  相似文献   

12.
读书的境界     
古人对读书很在意,尽管读书人在社会上地位不高。但读书与读书人是两回事,看不起读书人,但看得起读书,于是留下了许多发愤读书的故事。如“萤入疏囊”(《晋书·车胤》:“(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如“雪映窗纱”(《尚友录》卷四:  相似文献   

13.
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政治,这是非常明白的道理。古人尚且知道这种道理,宣扬这种道理,a)难道我们还不如古人,还不懂得这种道理吗?b)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比古人懂得更充分,更深刻,更透彻!(马南邨《事事关心》)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两个“懂得”。字面上毫无差异,结构上却大相径庭。前者是一个动词“懂得”,后者则是两个词:动词“懂”与  相似文献   

14.
阅读在中国古人那里就是“读书”,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读书”从来就具有无上的地位。如果说古人对“读书”价值的认识深受贵族阶级文化的影响,乃至有文人自清高的一面。今天,我们对阅读的认识和研究则应站在更加客观、更加理性,也更加全面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本期我们为大家选编了两篇谈读书的文章。《读书有秘诀吗》给读书茫然者指点迷津,告诉我们一些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断想》则引领朋友们进入一种读书的境界,让我们“怡然自得,超然物外”。  相似文献   

16.
读书与……     
读书是人生一道美丽的风景。古人云:“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为于穷。”这是对读书所做的最好的概括和最生动的印证。 读书与生命 书籍是生命的精华。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想必也一定热爱读书。因为书籍是作者写成文字的生命,是作者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提炼,在内心峭壁上伫立的思索,在情感波峰  相似文献   

17.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赋”,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关系的经验。鲁迅在《给颜黎明的信》中也说过 :“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阅读是写作文的重要条件。对小学生来说 ,不可能要求他们“破万卷”和“读千赋”,但教师应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使他们通过更多的阅读来广泛汲取精华 ,开发和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一、趁热打铁 ,结合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 ,往往有很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去了解本课以外的知…  相似文献   

18.
童话的高峰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是把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在旅行中读书,一定更有意思。:真巧“,阅读地图”栏目正是让小朋友在领略美丽自然人文风光的同时,在旅行中与世界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来一次“亲密接触”。北欧是世界童话的高峰。那里诞生了一大批天才的童话作家。世  相似文献   

19.
这几年在校园里很少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了,特别是在中学、把朗读都改为了默读或只是看,其实这是不妥的。朗读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免他们思想溜号,或看书时左顾右盼。朗读自古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教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都是一个“读”字,这既是我国古人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学习方法。 著名学者朱熹就以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  相似文献   

20.
读书三诀     
古人有这样一则很令人品味的雅话:晋朝时,人们常在七月七日曝晒衣服,久而久之,便形成习惯和风俗。而大学者郝隆却在这一天出门仰卧在太阳底下,别人问怎么回事,他回答说:“我在晒晒肚子里的书。”晒衣服很平常,晒肚子里的书就特别雅致了。后人由此便用郝隆晒腹形来容满腹学问。满腹学问从何而来?这则雅话其实也提供了答案——那就是所晒之书——即读书。观古人读书,通往满腹学问之路的秘诀有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