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一位留德学者归来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往往答案都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讲20种答案,尽管有些答案非常离奇.”这说明了中国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发展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中学生求异思维便显得尤为迫切.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增强创新能力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2.
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怎样呢?笔者看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教师事先备好课,设计好教学环节,准备好一个个问题,照问题答案设计板书,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发问。学生答对了,教师就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学生答不对,教师就再让别的学生回答,直到答对为止。问题答完了,黑板上就会呈现一个全文的分析提纲,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赏心悦目。教师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学生的任务就是说出教师希望他说出的答案。课后学生找重点内容的答案一背,这就算完成了一篇课文的学习。这样的教学结果会怎样呢?是使学生提高了阅读能力吗?是使…  相似文献   

3.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这句话揭示了提高学习效率的秘密,即学习兴趣。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现代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也得出了同意的答案,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作为一名现代的师者,特别是教授英语这样一门相对枯燥,缺少变化的课程,就更要从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入手,使他们对英语学习好之、乐之,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何华清 《广西教育》2009,(35):41-42
如何评判一节课成功与否?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答案。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多地关注的是人的发展。因而教学评价要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转到关注学生的发展上。一节好的课应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提供让其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作为社会个体,一个人要立足社会有所成就,就需要有过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语文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不再满足于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或答案,不再满足于人云亦云,会产生对于一个问题去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从而使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在思维和探究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相似文献   

6.
<正>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价中国留学生:虽然学习成绩非常出色,但是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一位留德学者也曾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外国学生中,10个人也许能讲出20种答案,尽管有些想法非常离奇。"我们的大学生是这样,那么小学生呢?曾经听过很多学生正襟危坐,教师启而不发的科学课,前不久,参加了在某所小学  相似文献   

7.
教例一 :错写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在教学《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 ,先让学生看清课题 ,然后看他板书课题 ,靳老师有意漏写了“这样”两个字 ,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 ,当即指了出来 ,此刻 ,教师不失时机引导学生 :“有了这个词 ,你就会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踊跃 ,思维也体现出一定的深度 ,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 :1 这样的小村庄是怎样的?2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 ,肯定急于想知道答案 ,此时 ,教者抓住学生渴望得到答案的迫切心理 ,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当学习能满足学生需要时 ,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产生主动阅读的欲望 ,变…  相似文献   

8.
在概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著名的贝特朗问题(测度不同,概率不同)很感兴趣,在遇到答案不统一的时候,就认为是贝特朗问题,下面略举两例加以辨析.例1甲乙两人相约7点到8点在某地会面,并约好,若先到者等待20分钟,另一人还未到,即可离开,试求两人会面成功的概率.解法一以长度为测度  相似文献   

9.
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这个例子也说明,在人的一生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巧妙地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创新思维是一个人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寻找新关系,解决问题,找出答案的过程。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从小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每样事物都有主动探索的欲望,都爱问几个“为什么”,教师适当引导,就会促进学生探索精神的发展,创新要求的激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其次,教师要和蔼可…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学生答不上题或所提供的答案与教师所预设不一样的现象。多数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计划,在碰到上述现象时一般会通过其他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答案,很少有教师对学生答不上来或答案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纠正策略。事实上,学生的答题情况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反馈。而对学生所犯错误进行分析可以纠正教师的不  相似文献   

12.
三年级下学期学习除法时,有一个知识点:“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当我在课堂上提出上述结论时,遭到了学生的质疑:为什么0不可以除以0呢?我称赞道:“这个问题提得好!老师是现在告诉你们答案,还是把它作为今天的选择性作业呢?”“选择性作业!”大部分学生这样答道。这样,感兴趣、想探个究竟的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课外书、上网搜索或与家长交流等方式寻找原因;而不感兴趣、认为只需记住这条规定的学生则可以不做这个作业。接下来几天,陆续有学生交上他们的答案。摘录几个如下:生1:10÷5表示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10÷3表示把10个苹果平均…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课堂:思考着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着一满荷包问题走进教堂的课算好课,将问题穿插于全过程的课算好课,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问的课算好课;一个便于在课堂上让自己自由畅想的教案是好教案;一个让人回头来看时多少觉得可笑的教案是好教案;常问的学生是好学生,爱问、会问的学生是更好的学生,问得很深刻、很奇特,更可能是杰出人才的未来之星。  相似文献   

14.
施云 《云南教育》2003,(25):26-26
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探究教学中,关键不在于教师讲得有多好,而在于教师导得有多好,学生学得有多好、学到了多少。要真正提高一堂小学语文课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四个度。1.引导思考要适度当教师或者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不能紧紧盯住问题的答案,而应注重学生产生答案的思维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适度的引导。如果引导浅,学生无法触及问题的核心,就无法调动起学生的思维;如果引导得太直白,就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因此,把握好引导的适度问题就成了教师教学中应当要完…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常运用的方法。通常,教师对所提的问题预适的答案只有一个,而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同的答案。提问是一门艺术,而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答案更是一门艺术,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慎重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开心八爪鱼     
勤奋的孩子老师:"你计算好这道题了吗?"学生:"已经算好了,而且算了10次。"老师:"你很认真,真是个好孩子。"学生:"但是,我得到了10个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教学偏重于预设,很少关注课堂中的生成。在预设时,教师设计好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答不上来,教师就把学生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在课堂中,教师过分拘泥于静态的教案设计,很少关注学生动态生成的提问和回答。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往往是在猜测教师想要什么答案,而不是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将退化,创造能力将被泯灭。  相似文献   

18.
听了一些课,经常见到这样的事情。学生举手向老师提问,教师往往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谁来帮助他?”下面会的学生就会动脑筋思考,之后学生就会将自己的思考告诉那个学生。如果一个不行,再来一个,一直到将正确答案告诉那位提问的学生。于是这个来自学生的问题就这样在学生的互相帮助和探究中获得了解决。  相似文献   

19.
说起答案,对于教学者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了。答案就是对问题的解答,现行的各种配套作业都提供了答案,答案所起的作用就是给做作业者提供参考,帮助其自我检测是否达到期望的目标。在现行的实际教学中是否将答案还给学生一直是教师们争论的焦点问题。有教师认为将答案还给学生将会有害于学生,会助长学生的懒惰思想或对答案产生依赖性,于是采取“收缴答案,严禁学生所有”的方式;也有教师认为答案也是一种教学资源,还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学生中也有争议,笔者曾多次对任课班级的学生进行书面调查,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意见。  相似文献   

20.
任世祥 《甘肃教育》2011,(11):88-88
期中考试,我出了这样一道考试题:已知集合A={x|3≤x〈7},B={x|2〈x〈10},求A∪B,(CRA)∩B。这道题目是继选择题和填空题后的第一道大题,题目非常简单,学生只要了解集合常识就可以拿满分。但事实并非如此,只有10%的学生完全答对了,20%的学生的答案不完全正确,有70%的学生的答案完全错误。这与我出题的意图:让学生拿到高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