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在教小学生怎样作文时应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能够有“感”而“发” ,不能忽略小学生的情感世界 ;同时 ,教师还应启发学生表达前人没有表达过的情绪和思想 ,不能设“禁区” ,束缚小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2.
《语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由“感”及“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需要教师的指导、示范、点拨。笔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到,教师在学生感悟“心欲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时,运用阅读教学独白是一种较好的方式。这里笔把语阅读教学过程中,由课内容引发的教师表达个人情感或愿望的话,称为语阅读教学独白。它能唤醒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并最终鼓舞学生自主感悟。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随着认识的发展,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要培养的“情感”不是语言文字,而是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是不能命令的”,也不能象传授知识那样,采用分解要领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它需要呈现一定的电教媒体,借助教师的引发、启动,靠主体的自主感受和体验,才能促进学生真情实感的萌发。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情感无论在内容上,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教师首先要有浓厚的“数学情”;二、教师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数学情”;三、教师要善于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情”;四、教师要巧妙设置“陷阱”,激发学生的“数学情”;五、教师要善于引发和保护学生的“数学情”。  相似文献   

5.
吴蓉瑾 《中国德育》2006,1(9):69-71
一、基本理念:“写真话、说真事、抒真情”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写作教学通常是“教师命题一学生写作一教师改评”的模式。这种训练模式容易造成大多数小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害怕作文,作文脱离生活,缺乏真情实感。《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写作应有感而发,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能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能用规范的书面语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写作”。 小学生往往不会挖掘身边题材,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小学语文写作指导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索。“小学生情绪晴雨表”(以下简称“晴雨表”)是我结合我校情感教育办学特色而设计的一种写作教学新样式。其特点是,让学生通过记录自己生活中的“阴晴雨雪”、点滴小事,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内心世界的变化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从而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晴雨表”将写作定位于“我手写我心”,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教师关注的重点不是作文的文字技巧和表达形式,而是学生是否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教师对作文的评改不仅是对文本的评改,还是师生之间真情对话、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过程;写作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教小学生作文,更在于教他们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6.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最终形成高尚、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却发现,城区小学生的劳动技能普遍匮乏、劳动观念不强,很多教师只是将文化课教学的方法移植于劳动(劳技)课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李琴 《广西教育》2007,(12A):25-25
指导小学生作文从何下手?这是长期以来广大语文教师既关心又感到困惑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笔者在这方面摸索出一些经验,现谈谈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林雪珊 《福建教育》2005,(10A):23-24
作文是“言志”、“缘情”之物,是展现生命历程、张扬个性价值的精神旅程。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应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激活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发积极的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相似文献   

9.
杨丽 《云南教育》2001,(6):24-25
千百年来,人们借助语言文字,进行着知识、见解、情感、思想的交流。一方面通过阅读,大量吸收、继承;一方面通过写作,不断表达、奉献。杰出的学者和作家,可以通过著作,在开拓的领域中有所建树。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然而,对学生来说,作文训练常常处于“无米之炊,无源之水”的境地。由于缺乏写作“原料”,学生就形成了怕作文的通病。要把学生从“怕”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就得从“趣”入手。   一、投其所好,诱发写作兴趣   写话训练是二年级小学生说写句子的延伸和发展,训练重点侧重于培…  相似文献   

10.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牛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笔认为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评价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正确把握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学生用书面语描绘多彩的生活世界、表达真情实感的心灵劳动,只有学生熟悉、感兴趣,并有表达愿望的内容,才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动机和热情。怎么挖掘学生的作文素材呢?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要使学生下笔“言之有物”,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走进大自然,走进周边生活,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多看、多想、多说,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为作文积累“第一手资料”。文学家鲁迅曾谆谆告诫青年作家“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一看到一点就写”,“此后,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小学生习作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12.
张洪洲 《山东教育》2002,(29):44-45
卡特金曾说过:“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遗忘。”情感是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不仅仅要求教师讲明道理,更需要教师以饱满之情全方位多角度激发起学生学习之情,即进行情感教学。因此,教师、学生以何种姿态、心理和情感进入教学角色,对情感教学的实施及教学效果的达成尤为重要。一、学生:亮化心情,平展心田迎春光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固守“学生”角色,不越雷池一步,以灰暗的心情、消极的态度,等待教师大驾光临;从“讲政治”的高度谛听教师的“谆谆教导”,…  相似文献   

13.
唱歌是人类表达情感最基本的形式,在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唱歌对小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在小学生这一群体中,课前教师需要做好备课工作,课堂上教师要怎样完成“教”唱歌,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方法教学步骤的实施。完成歌唱教学,还需树立学生正确唱歌观念,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认知和表达的基础。小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让学生拥有美好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中包含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而且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将这种情感进行发散,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感品质。  相似文献   

15.
卢健 《湖南教育》2004,(22):19-19
眼睛是心灵之窗,是人体会“说话”的器官,人内心的喜馨哀乐等微妙的情感变化都可以通过眼神来表达。正因为眼睛能传神,能表达细腻的情感,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来调控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例如,上课伊始.教师以亲切、热情的眼神跟每个学生“问好”,使  相似文献   

16.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引导学生注入情感,在充满情感的氛围中作文。  相似文献   

17.
林海燕 《云南教育》2003,(16):25-26
“说”是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的“听、说、读、写”四大基本能力之一,是现实学习、工作、生活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最主要方式。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就应该从低年级起加强“说话”训练。那么,应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呢?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作文是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有限,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就写作论写作,需要有感染力的教法,激发小学生想表达和想写作的情感,会表达和会写作的能力。这是启发小学生热爱作文课,打好写作基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语史教师。《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里所说的“实际”,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的思想实际。前者是生活,后者是情感。贴近这样的“实际”,学生就能“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所谓“减少束缚”,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自主的写作空间,南学生自己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交流表达与创造。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健全人格。教师应有机利用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和美好形象,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挖掘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做到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上“人文互动”,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伴随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