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在处理事物的时候,用眼睛看产生感觉和知觉,是观察;人在活动中不仅感知当前的事物,并且要记住它,有时还要回忆过去经历过的有关事物,是记忆。对于解答小学数学题来说,观察的主要作用是审题,记忆的主要作用是为思维活动提供方法和依据。观察和记忆既有相互独立的解题功能,更有相互联系互助作用。一、有些题的结论几乎是“看”出来的  相似文献   

2.
王志君 《成才之路》2009,(29):46-47
观察,并不是单纯地去看,它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与有意注意结合在一起,与思维相联系。进行观察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意识、有目标,处处留心;二是要有基础。有必要的相关知识;三是要有方法。观察是人的各种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更具有特殊意义。教学观察是人们对事物或问题的教学特征有意识地获取感性认识的一种活动。它不仅是对数学问题的直观的表面的认识,同时还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类比、联想、分析、综合。数学解题需要透过现象去认识数学本质,需要抓住问题中数与形的特点,找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通过观察,边看边想,有助于寻找快速的解题速度。  相似文献   

3.
姜梅 《青海教育》2013,(9):72-72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过程,它不是单一的心理活动,而是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协同活动的过程。观察是思维的源泉,是创新的重要环节。观察力是指迅速、准确、全面地反映事物典型特征和主要细节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人们认识事物,始于感知。感觉与知觉是认识过程的初级形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反映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各种感觉的有机结合。感觉与知觉的统一,通称感知,而观察便是感知的持殊形式。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认识事物的知觉过程,由于它是认识之始,所以带有探索性质。现代科学说明: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十之八九主要来自视觉与听觉,旁及触觉与嗅  相似文献   

5.
黄静 《贵州教育》2010,(24):23-24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对于变幻莫测的大干世界的充分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尤其是美术领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更为重要。那么什么是观察呢?心理学告诉我们,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艺术家则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并把各种事物和形态表现为美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正>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指看、听等感知行为,察即分析思考,观察不只是视觉过程,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而且,观察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称之为知觉的高级形式。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基于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量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在观察者完全可以借助电子设备的拍照、录音、录像等多重功能来辅助观察记录,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在化学实验中 ,通过对现象的感知 ,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从现象到本质的深刻思维。因此 ,如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是实验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1 现象感知与思维活动是相互促进的  实验中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外在属性或各事物间的外部联系 ,是一种与思维紧密联系着的思维知觉。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必须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入手。通过对现象感知来培养思维能力。因为实验对象的各种外部属性和化学事实都是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的 ,观察又离不开思维。当学生感知到物质发生变化或产生各种现象 ,…  相似文献   

8.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不单纯是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直接反映过程,还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9.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既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简单地说,观,就是“看”;察,就是“分析”。就是通过我们的眼睛来认识事物,联想问题,发现规律。观察是一种能力,具有敏锐、深刻观察能力的人,对事物看得全面,能迅速地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本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能力培养任务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好化学的保证。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相似文献   

10.
蔡巧芹 《课外阅读》2011,(11):236-236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他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指导纲要》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  相似文献   

11.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较持久的认知活动,是人们通过看、听、闻、尝、摸等动作,对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和千变万化的现象进行感知认识的过程,是人们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走向成功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性偏低以及感知学习能力不足,成为阻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突出问题。感知是基于感觉与知觉对客观事物进行特征识别、功能指认与属性分析,从而获得关于外界事物与现实世界的整体表象及其特征,并为理性活动获得概念性和意义性基础的认知活动。感知学习作为一种持久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变化与经验积累活动,强调个体与知觉场之间的联通,具有鲜明的直观性、意义性与生命性,旨在消除感觉经验与理性思维之间的二元割裂。感知学习是基于感性和理性融通的知觉表征及其推论过程,其内在过程是以环境中的可感物刺激作为起点,从表象识别走向精细识别,经过感性活动向理性活动进阶的表征推论过程,最后指向于学生认识信念的确立。课堂教学需要重视感知学习,在关切学生的感知活动中促成认知进阶,引导学生建立能动的感知意识,为学生提供多形态的可感物和可感情境,在意义探源中丰富学生与知识的感性联系,推进感性学习向理性学习的逻辑进阶。  相似文献   

13.
所谓观察。就心理学意义而言,即人们通过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手抚摸等方法,有目的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的知觉过程。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都很重视观察。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把他研究的成果归功于观察。他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他人之上。”他那著  相似文献   

14.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想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1.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的机会。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因此,创造性地改变教材,让教材变的图文并茂,使学生学会观察,并尊重他们的兴趣,先让他们随意看,然后提出数学问题,使他们主动支配自己的感知觉,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定的现象上,学会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5.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我们知道,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是思维的直接基础,而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具有和知觉一样的对当前事物反映的直观性,又具有比一般知觉更大的理解性。因为在观察前要明确目的任务;在观察中要分出事物中不甚显著的特性及各特性之间的联系;在观察后要进行总结。整个观察过程,都需要有思维积极的参加。因此,观察也称为“思维的知觉”。  相似文献   

16.
观察,是在思维的参与下有目豹、有计划、比较持久地主动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一种知觉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知觉,它具有对事物的有意感知,高于单纯知觉表现的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其具有以下三个本质属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丰富性和系统性、持久性和深入性.  相似文献   

17.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提供充分的物质材料,通过运用不同的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发展智能、培养科学文化素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1.直觉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地位。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是人类的两种认识程序,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尤其在艺术活动中,感性的智慧占主导地位。儿童依靠直观知觉作画有以下特点:1.1儿童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儿童观察物象时眼睛最先接触到的并不是可度量的现象,而是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感染力,他们把吸引了他们注意力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构建从阅读到表达的思维桥梁国红表达是通过思维活动把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结果运用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从形式上看,表达能力综合地反映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从内容上看,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思维是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事物的意识活动过程。思...  相似文献   

20.
一、重视观察教给方法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特点。儿童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很明显,知觉的选择性还比较差,他们在观察事物时常常只看表面现象,不能仔细地观察,注意力常常集中到那些次要的、与观察目的联系不大的地方去。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