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知识是科学课程的核心要素,传统的对科学知识客观性、价值中立性、普遍性的理解决定了教师、学生的科学课程知识观的价值取向。随着科学知识社会学对科学知识的文化性、相对性、多样性、建构性、境域性品格的揭示,引领了科学课程领域的一场思想革命,催生了由封闭、单一、科学本位的科学课程知识观向开放、多元、人文、生态课程知识观的转变,对科学课程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知识价值问题是课程抉择的一个重大问题。长期以来,人们踯躅于科学与人文、实用与教养的二难选择,只有处理好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教养知识与实用知识在课程中的关系,才能对基础教育的课程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在民族教育课程改革中,科学性与人文性课程价值观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可以说这种矛盾和冲突较之普通教育课程改革的矛盾和冲突更尖锐。具体表现在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冲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科学方法和态度与人文方法和态度的冲突。缓和冲突和矛盾的出路在于实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相整合课程价值观的建构。具体表现在知识、价值、主体性和现实生活等层面。  相似文献   

4.
论科学与人文整合观下的数学课程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前基础数学教育课程改革中,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是构建数学课程体系的基本理念.应以这一理念来指导数学课程领域的各个环节的建设.主要包括:构建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并重的课程价值,知识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相统一的课程目标,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适当配置的课程内容,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实施过程,科学性与人文性相沟通的课程评价等.  相似文献   

5.
知识的普适性与境域性:课程的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知识有普适性与境域性之别。普适性知识是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国家共同承认的知识体系,是目前占主流地位的科学知识。境域性知识是指地方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及缄默性知识等,它是特定人文情境与范围内有价值的知识。普适性知识由境域性知识发展完善而形成,境域性知识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与生命活力,二者相互支持。与普适性知识相应的课程是主流文化中心课程,它统治着整个课程世界,并成为各国国家课程的核心;与境域性知识相应的课程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它们正在补充着国家课程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科技的进步推动人文科学与时代同步发展,并使科学与人文融汇。新世纪高等教育应强调人文与科学交融的办学理念,让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相互支撑,比翼齐飞。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与教育改革问题(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课程及其改革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静态的片面的课程观,强调静态的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结构的调整;二是课程实施基于教师中心,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授,更多强调确定性知识;三是缺乏从科学的视角分析课程,忽视课程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强相关关系。实际上,这些问题忽视了课程与教育和  相似文献   

8.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工程。大学课程改革首先应做到合目的性,遵循知识、技术、能力和做人的统一,确定课程知识的模块组合,使大学课程知识呈现出开放的"知识树"状态。比较研究显示,大学课程设置门数每个专业应控制在55门课程左右,总学分控制在150—160之间,每个学分控制在15学时左右,选修课程、实践课程的比例应提高到30%以上。加强课程编制者与课程使用者对课程的理解,消解人为造成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分离的状态,正确对待与处理好大学课程建设的普适性与校本化、国外经验借鉴的中国化问题。  相似文献   

9.
缄默知识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期以来,人们受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纯粹客观的科学知识观支配,把教育活动中的知识狭隘的理解为显性的课程知识,没有意识到和自觉应用缄默知识。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为了提高创新教育的实效性,有必要引入当代知识理论,尤其是缄知识理论,来认识和规范教育的内涵,实施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一个时期以来科学知识成了学校课程知识的核心,甚至形成了“科学知识霸权“,但是学生在校学得的知识在现实社会中有时并不能得到很好运用,所以应该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强调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知识爆炸时代大学课程内容选择应处理好三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50年代以来学科知识特别是技术知识的急速增长,致使大学课程内容膨胀和肤浅化,技术课程挤压科学课程和人文课程。因此在选择大学课程内容时,要积极主动地处理好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关系、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关系,不能盲目被动地吸纳新知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针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轻视知识学习的倾向,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知识的准入标准仍然是科学知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的人文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营造与整个大学及其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进程。调查表明,由于教师素质、教学内容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原因,目前人文课程的教学还停留于较浅的知识层面的传授,故难以调动学生选修人文课的热情。因此,理解人文教育的真谛,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人文课程教学,推动大学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认识论视野下反思科学课程,就是对科学知识来源的重新审视和再思考。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本质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对科学知识来源的不同回答,会导致不同的课程观,进而影响着对科学的教学方式。本文尝试以不同认识论中对科学知识来源的不同回答为线索,阐述科学课程观的演进,并进一步说明在科学教育改革中,必须重建我们的科学课程观。  相似文献   

15.
高校人文教育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科学教育的不断强化,已经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场“人文危机”。加强高校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时代的呼唤。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的活动。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人性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做人”,从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人文教育主要通过课程来得以实现,因此有必要改革高校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重建人文教…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今的中学语文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科学知识间的整合,课程设计只考虑给学生传授多少语文知识,学生应该学会多少知识,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活力、希望;我们的课程功能、结构乃至语文教材的内容安排、教材管理、考试、评价等都存在不足,都需要进行改革和探索,从而构建出符合21世纪需要的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新课程。  相似文献   

17.
徐红 《天津教育》2007,(1):34-34
从目前科学课程实施的现实看,多种障碍不断凸显,其中瓶颈问题是教师角色失调。研究表明,合格的科学教师应当扮演以下十大角色。1.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与学习者。毋庸置疑,教师的首要角色必然是“知识的传授者”,科学教师亦不例外。科学教师不仅应该传授有关科学知识,更应该传授学生如何探索与掌握科学知识的程序与策略。另外,科学教师也是科学知识的学习者。要想胜任科学课程的教学,必须不断地学习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制定了物理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对于过去所片面强调“双基”培养目标而言,这次的课程改革只是课程教学目标的补充和完善,而就科学及科学教育的深层内涵而言,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科学知识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和物质结构的诸多真理,而且还以其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凝练和升华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推动着科学的继续进步。这就是说,物理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思维方法以及科学文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概论”课定位与教学视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概论”课是进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要充分发挥该课程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明确其性质、功能的定位。笔者认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面向高校各类专业开设的人文类基础核心性课程,应当着眼于文化知识的认知、文化情情的熏陶、文化价值的衡判和文化生活的创造,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该课的人文内涵与人文魅力。  相似文献   

20.
当代科学课程是在“两种文化”的张力之下不断变革与发展的。受科学知识社会学和STS运动等思潮的影响,当代科学课程在价值取向上追求事实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在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内容上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整合。这些新的特征凸显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的趋势,折射出当代科学课程的人文诉求,体现了当代科学课程发展的新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