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斯大林对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实践诠释离不开一系列社会历史条件.总的来说,斯大林回答了"什么是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基础"、"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基础"等极为重大的实践命题,总体上科学地实现了对于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实践诠释.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对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实践诠释离不开一系列社会历史条件。总的来说,斯大林回答了“什么是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基础”、“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基础”等极为重大的实践命题,总体上科学地实现了对于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实践诠释。  相似文献   

3.
斯大林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哲学。斯大林所处的时代是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前所未有的历史时期,他在哲学上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无产阶级夺权以后如何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因此,斯大林哲学是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继列宁之后,以斯大林为杰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于当时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4.
苏联是第一个建成社会主义政权的国家,因此也就成为了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本土化的试点。实践表明,苏联在应用马克思主义中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方面是成功的,但在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面是失败的。无论是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还是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法治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即使在今天,对于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中国来说,其经验教训仍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今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是斯大林诞生一百周年。斯大林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斗争中,在反对各种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在三十年代的关于阶级斗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就其基本方面来说是正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路径在特定层面是表征中国共产党人为完成中国近代两大历史任务,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具体实践并使二者相结合,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解决中国问题,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新形态这一客观历史过程的一个术语;理论诠释→策略形成→政策实施→经验总结,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由本土化→具体化→大众化→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化,是构成这一路径的基本逻辑环节,它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种理论创新活动,更是一种社会实践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7.
约·维·斯大林所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书,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宝库所作的宝贵贡献,所以成为一切科学领域内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特别是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约·维·斯大林的这些著作对於历史和苏联宪法的教学有著巨大的意义。苏维埃的教师们以极大的兴趣去钻研约·维·斯大林的著作,并在著作中获取知识以运用於少年一代的教育中。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精读了衣俊卿教授的《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述评》后,从如下方面讨论了斯大林主义与东欧人道主义化的新马克思主义的关系:(1)“斯大林化”时代“斯大林主义”的“要害”和“恶果”;(2)斯大林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全面异化”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之的“人道主义批判”;(3)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道主义哲学”,绝非“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4)“回到青年马克思”,为实现“国际人道主义”和“自由人联合体”社会而奋斗。  相似文献   

9.
在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其早期传播的主要时间.在传播过程中,不同国家、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之进行了本土化,出现了革命性与科学性之争,导致本土化程度不同,最终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民族的适应力、亲和力、解释力和指导力的差异.因此,应该重新审视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汲取经验与教训,以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适应力、亲和力、解释力和指导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学是研究在中国如何实现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学问。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在促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在不断吸取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从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科学的诠释,形成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改革型诠释范式。  相似文献   

11.
斯大林对文化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他对文化与社会生活、物质生产的关系、文化的阶级本质以及文化的民族形式等问题的论述上。斯大林的文化理论,本质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新的形势下的运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斯大林的研究中,斯大林的列宁主义观是一个热点,学术界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系统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结合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本文旨在对斯大林的列宁主义观作进一步较系统地探讨,从而进一步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斯大林的列宁主义观。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列宁主义?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非常复杂和难以回答的问题。列宁在世时,并未把列宁主义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未对列宁主义作明确规定。在纪念列宁的过程中,熟悉列宁的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人对列宁主义作了解释。随着斯大林在党和国家领导地位的确立,他把自己研究列宁主义的成果上升为国家意志,并把列宁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苏东剧变以来,国际上出现了否定列宁主义的思潮,这一思潮对中国的理论界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重新评价列宁主义的问题,认为列宁主义能有效地冲击新自由主义的霸主地位。为了搞清楚什么是列宁主义,应当简要追述这一概念的来源,从历史的形成过程对列宁的革命理论、建设理论和晚年构想作整体研究,以此来构建列宁主义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如何正确看待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亟待正视的问题。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的是列宁主义,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高举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旗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胜利。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丢弃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个沉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15.
在20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中, 列宁主义和邓小平理论都起到了极为关键的历史作用。它们都是在20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处于大低潮时期为坚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决定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要理论; 都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 是20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都使社会主义价值得以充分展现, 指导社会主义走出低谷, 蓬勃发展。列宁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历史地位告诉我们: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必须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勇于和善于根据新的社会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 才能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指引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同志紧紧围绕着“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实践主题,在哲学发展观、社会发展观以及人的发展问题上,成功地实现了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实践超越;同时,江泽民同志实现了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治国理念以及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质性实践超越,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反思改革开放前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具有重大意义:在理论上要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列主义,坚定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践上要积极稳妥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要强化制度建设,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妥善处理国际关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在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中,都体现出了一个共同的理论品质——创新,这正是其永葆理论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能具有这种理论创新品质,原因则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与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具有求实的态度和为民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