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刑法修正案(八)》将危险驾驶行为纳入刑法具有恰当性,但未将“吸毒驾驶”、“无证驾驶”等同质性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对危险驾驶罪的司法认定,要从成立本罪的地域范围限制、对象限制、时间限制、具体行为种类及行为程度等方面进行。司法适用中要注意本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交通肇事罪”相关罪名的衔接;对本罪关涉的程序、证据问题的处理,要注意公正与效率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关于醉酒驾驶机动车、疲劳驾驶、竞相追逐等行为是否应该入罪的争论,最终以危险驾驶罪罪名的确立而告一段落。而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以来,危险驾驶便呈现高发态势,因为醉酒驾驶机动车而构成危险驾驶罪的占绝大多数,同时由于是新罪名,也给我们司法实践中带来了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危险驾驶罪立法是应对风险社会、弥补法律缺陷的需要,是借鉴域外经验的理性选择.通过刑罚处罚危险驾驶行为,提高了危险驾驶者的违法成本,弥补刑法交通犯罪的立法缺陷,有利于保护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但是,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处罚应严格依法进行.可以通过扩大危险驾驶罪的处罚范围,增加危险驾驶的对象,明确危险驾驶罪的情节标准等方面对危险驾驶罪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对交通犯罪的规定存在重大缺陷,不能有效地应对日益频发的恶性交通事故,应当将包括酒后驾驶在内的一些危险驾驶行为犯罪化,在刑法中增设危险驾驶罪,并对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行为作出特别规定。  相似文献   

5.
实践中对于酒驾肇事的行政执法不尽统一,类似案件司法审判结果也不尽一致。分析酒驾肇事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对醉酒驾车导致重大伤亡事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量刑值得商榷。合法有效预防和打击酒驾行为,建议加强交通行政执法,统一司法审判,完善相关立法。在刑法中增设"危险驾驶机动车罪"有现实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拓展了危险驾驶罪的犯罪主体、行为类型,完善了危险驾驶罪共同犯罪的规定.但仍存在危险驾驶罪犯罪客观方面不完整,刑罚配置不合理,入罪标准不明确等不足,应当修改立法,出台司法解释,扩展犯罪行为类型,完善刑罚体系,细化入罪标准.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第133条之一对危险驾驶罪作出了相关规定,使得对两种差异明显的行为定型的调节由行政管控转为刑法控制。在新旧法律交替之际,与之配套的相关法律体系、法律解释并不尽然完善,造成了理论上说服力的缺乏、司法认定的困窘及社会大范围的争议,其中凸显问题最多的当属"醉酒驾车"。对"醉酒驾车"型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的认识应当在该罪条文罪状的基础上,在现行刑事法律的体系内,遵照相关理论与法理,寻求合理的解释,以便为司法认定提供科学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中新增了危险驾驶罪,这标志着危险驾驶行为入刑在2011年得以实现。我国将"危险驾驶"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一方面可以说是出于保障民生而顺应了公众的诉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立法者对社会现实情况的积极回应。我们在高呼立法者正在越来越多的关注民生、关注民意和社会现实情况的同时,还需要冷静下来去探讨增设危险驾驶罪所引发的刑事立法思考,增设危险驾驶罪的必要性思考以及危险驾驶罪的执法困境思考。  相似文献   

9.
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弥补了我国现行刑事立法的不足,但还存在危险驾驶表述不严谨,缺乏实害犯的量刑幅度,刑罚过于轻缓、实践操作性不强等不足之处。因此,对危险驾驶罪予以完善就成为司法实践的需要。如应进一步界定危险驾驶行为的范围和种类、细化危险驾驶入罪的标准,适当增加危险驾驶的处罚力度和共犯规定等。  相似文献   

10.
现行刑法在交通安全的规制上形成了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三罪共舞”的局面.在实现从危险到实害、从过失到故意全方位规制的同时,也必然产生三罪在处罚范围上的重叠.当危险驾驶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时,在危险驾驶罪和危险犯形态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间形成竞合;当危险驾驶行为造成危害结果时,在实害犯形态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之间形成竞合.针对前者的竞合,应当按照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选择适用危险驾驶罪;针对后者的竞合,应当选择适用实害犯形态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宪政体系设计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相对分立,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这是我国宪法确定的一项基本司法原则。作为审判权的行使机关人民法院与行政机关就审判权的行使联合下发文件的做法违背了我国宪政制度的设计,不利于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最终将损害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指出司法公正和效率的极端重要性;认为司法观念的现代化、司法权独立的真正落实、良好的立法状况、高素质的司法队伍、积极的当事人和完善有效的司法监督体系是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并以此为标准,对制约我国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率的缺陷提出了纠正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3.
司法是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司法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格外引人注目。虽然思想政治工作,司法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做了不少。而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缺乏非常科学的、有效的司法体制来预防和惩治司法领域中的腐败现象的发生。目前司法体制中主要存在司法不独立于行政、司法权力内部的行政化设置等等,目前司法体制改革应当从这几方面深化。  相似文献   

14.
司法改革必须以司法理念为基础,体现司法权的中立性和被动性。只有构筑独立、公正的司法架构和运行机制,才能实现司法现代化乃至中国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5.
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都有其宪法依据。舆论监督是新闻自由的一种表现.是民主的应有之义。司法独立是法治的基本原则。由于具有不同的运作规律,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难免发生冲突。但是,两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公平与与正义。阐释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司法独立原则对舆论监督的要求,以及如何正确协调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陪审制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确保司法民主,具有监督、制约功能,保障司法公正.但我国现行人民陪审制度因存在种种缺陷而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本文通过对陪审制度的历史回顾和比较分析,提出在当前司法改革的背景下应加强对陪审制度的具体改革和立法完善,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法律公正包括立法公正和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保障法律公正实现的关键环节.司法公正生成的条件影响着司法公正的生成和实现:司法公正生成的前提条件是立法公正;现实条件是合格的法院、独立的法院和无偏倚的法院;实现条件是法官这一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司法公正与我国司法现状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公正是法治国家的首要要求,现阶段影响和制约司法公正的因素主要有法律规定的不健全、案件客观上的复杂性、司法人员主观上的因素等方面。实现司法公正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与措施作保障。作者认为,应当通过改革司法体制,维护法官的独立地位,保障审判独立;通过完善司法程序,保证司法裁判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此外,文章还对司法人员(主要指法官)的素质问题进行了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司法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实施,存在体制错位、法制不够统一、司法独立无法落实等弊端。因此应取消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解释职能,实行以各级法院法官解释为主的与法律适用直接相联的司法解释。章还分析了实行法官解释制度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提出了实行法官解释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两高”)的司法解释权是全国人大授予的,但由于“两高”的司法解释权具有内部效力,不具有普遍约束力,故“两高”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越权解释或使解释范围扩大等,从而严重损害了全国人大的权威。为了遏制这种不良倾向,有必要对司法解释权扩大化的表现及成因作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